|
这几天看到不少人在讨论《第二十条》和正当防卫。给大家介绍一下李白的一次正当防卫。《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节选):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君开万丛人,鞍马皆辟易。告急清宪台,脱余北门厄。——唐代江阳,即今天的四川泸州,泸州刺史陆调,是李白的老朋友,老友见面,便谈起了当年在长安的一段惊险经历。李白年青时漫游于长安洛阳,腰悬宝剑,锦衣华服,斗鸡走马,意气风发。然后在长安北门与五陵豪杰发生了冲突。五陵是汉代长安城外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五个皇帝陵墓所在地,大量高官与富豪被迁来守陵,因此五陵后来就泛指汉唐时代的贵族和富豪居住区。李白和这批人发生了冲突,被围困威吓,脱身不得。危急之时,陆调冲出重围,“豪杰”们被冲得人仰马翻。陆调冲出来后急告官衙,才为李白解了围。李白的这次正当防卫,看起来主要功劳是陆调的。但是从报警到出警的这段肯定不短的时间里,“豪杰”们为什么没能拿下李白?李白在诗中没有写五陵“豪杰”们的情况、有无伤亡,也没写他自己做了什么,似乎一直就是很纯良地被围困、很老实地在等待救援。但是稍稍了解一点李白的个性与生平,就知道他绝不可能什么都没做。李白说自己“十五好剑术”,他的剑术启蒙老师是父亲李客。李白的崇拜者魏颢在给李白编撰的诗文集的序言中说: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 。李白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一诗中也说:“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当朝揖高义,举世钦英风。”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李白青少年时身处法网疏漏的巴蜀偏僻之地,治安常常要靠自力更生,故而任侠之士自卫或是惩恶杀人,不但不被追究罪责,还被称为“高义”、“英风”。今人更熟悉的李白任侠之作,还是《侠客行》。宰相崔日用之子崔宗之对李白的初会面印象是: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双眸光照人,词赋凌子虚。 唐人好剑,但往往好的是长剑,在日常生活中,礼器作用大于兵器作用。李白却是袖藏短剑,随时警惕随手可用,想必令初见者印象深刻,才会特别强调。茂陵书、子虚赋,都是汉代大文豪司马相如的故事,因此崔宗之用来形容同样来自蜀中的李白。李白袖藏短剑,腰间还佩着长剑,答崔宗之的诗中说自己“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唐人爱舞剑,最著名的舞剑者,一是公孙大娘,一是左金吾大将军裴旻。公孙大娘之名,得杜甫一诗,流传千古。唐文宗时发诏书称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为“唐代三绝”,世人称裴旻为“剑圣”。裴旻也以善射著名。任北平太守时,北平多虎,他一日射虎三十一头。王维有一首《赠裴将军》: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这位剑圣裴旻,李白也曾向他学剑。所以,作为李白的剑术老师,裴旻射虎的事迹,是记录在《新唐书·李白传》里。这样的李白,被五陵“豪杰”围困后,朋友突围求援时,他会老实地挨骂挨打拖时间?脱身不得,或许只是因为,五陵“豪杰”们的身份,让他有所顾忌而已。唐代文人的武德是很充沛的,李白便是典型代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6: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