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来,罗隐几经周折,投靠杭州刺史钱镠,很受爱重,被任命为任钱塘令,拜著作佐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钱镠任镇海军节度使(即浙江西道观察使)后,又任罗隐为镇海军掌书记(职责类似于节度使的秘书长参谋长)。
对于罗隐是如何进入钱镠幕府的,《五代史补》里有一段记载,说长安有一位罗尊师(道术高深的道士),精通相术,罗隐因为自己相貌丑陋,担心一看相就会被贬低一通,于是每次与罗尊师会面相谈时,便先下手为强,自高自大,白眼看人,不让罗尊师开口评点他的相貌。
等到屡次落榜后,罗隐彷徨无措,不得已,去找罗尊师看相——屡次落榜的确很打击人的自信,迷茫之际,特别希望在神佛处寻找安慰,寻回信心。今日诸多考生家长喜欢在考前去拜孔子,拜文昌帝君文殊菩萨,送考时不少妈妈穿上旗袍,寓意“旗开得胜”,其实道理都差不多。心理安慰,对考生和考生家长们,都是很重要的。
罗尊师笑着对罗隐说:“我久闻你的大名,但以前你一心一意要考中进士,听不进我的话,所以我什么也没说。如今你主动来问我,我怎敢有所隐瞒?以我来看,如果你一定要考进士,哪怕考中第一名,将来也不过当个主簿、县尉。但若是放弃科考,东归故乡,在藩镇处寻找晋身之途,则必然富贵。两条道路,你自己选择吧。”
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相术的故事,这些著名的相师们,应该都很精通心理学,对人对事对社会的了解都非常深入,所以才能通过一个人的外在言行等诸多细节,见微知著,判断他的内心、为他做出迷途之中的指点。
这位罗尊师,很可能便是综合各方面信息,判断罗隐不适合长安城中的政治生态,反而是某些藩镇更适合罗隐,所以才做出这个指点。
对于罗尊师的指点,罗隐茫然不知所措,致力于科考这么多年,执念已深,或者说沉没成本太高,如何能轻易放弃?但是屡战屡败,他也不知道要不要继续坚持下去。
踌躇数日,邻居有个卖饭的老婆婆,见罗隐的神色不对,很惊讶,问他为什么这样沮丧,是不是有拿不定主意的事。罗隐便告诉了她。
这个卖饭媪感叹说:“秀才你怎么就想不能呢!天下人都已经知道你的名字了,何必一定要考个进士才算成名?照我来说,不如先将眼前的富贵拿到手。”
卖饭媪的朴素智慧,与那位春梦婆,恰可一对。
苏轼被贬海南时,曾经顶着个大水瓢,在田野间边走边唱,遇到个七十来岁的老婆婆,对苏轼说:“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苏轼曾任翰林学士,故称“内翰”。这老婆婆的话,让苏轼深为赞同,在诗中感慨:“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时人因此称呼这个老婆婆为“春梦婆”,这个故事,也被用来感叹富贵荣华的变幻无定、有如一场春梦。
卖饭媪一番话,点醒了罗隐,于是他放下了科考的执念,东归钱塘。
不过罗隐因为旅费不足,在途中先去拜谒了魏博(为收抚安史叛军余部而设立的河朔三镇之一,治所在魏州,即今河北大名东北)节度副使罗绍威(898年,继任节度使。后来封为邺王)。未到之前,先投书信,信中论起罗氏宗族的辈份来,罗绍威还得称他一声“叔父”,幕僚们很恼火:“罗隐一介布衣,怎么胆敢将大帅你视为侄子!”罗绍威素来看重士子,说:“罗隐名扬天下,王公权贵,大多被他鄙薄轻视,如今肯来拜访我,这是好事,即使称我为侄,也应恭敬相待,你们就别多说了。”——罗绍威这番话,难免让人想到宰相令狐绹在罗隐给自家儿子写贺诗时,说的那番话。这些权贵们,大概是被罗隐骂得多了,所以遇上不挨骂还被尊重几分的时候,就显得特别宽容,觉得罗隐对我另眼相看,大概我的确是有几分真材实学的。
罗绍威于是大张旗鼓,亲自到郊外迎接,一见面便以子侄之礼拜见,罗隐也不谦让。
这场见面,算是双赢,罗隐的才名得到了尊重,罗绍威的爱才之名,也得到了传扬。
临行之际,罗绍威赠以财物百万,还特意写了书信给钱镠,介绍说这是自己的叔父。
有了罗绍威的介绍信,钱镠立刻便任用了罗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