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中提到“橘洲”的地方不少,而且常常往和湘水等标志性地名一起出现,如:
杜易简《湘川新曲二首·其一》 :“昭潭深无底,橘洲浅而浮”。
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
刘禹锡《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茅岭潜相应,橘洲傍可指。”
陆龟蒙《奉和袭美夏景冲澹偶作次韵二首》,标题看不出地点,但是第一首中有“橘洲风浪半浮花”一语,第二首中有“便是潇湘浸石楼”一语。
李屿《过洞庭》:“远脉滋衡岳,微凉散橘洲。”
齐己《闻尚颜上人创居有寄》:“麓山南面橘洲西,别构新斋与竹齐。”
李珣《渔歌子》:“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很显然,唐代的潇湘之地,也是广种橘树,而又以“橘洲”之橘,尤其受诗人们关注。
当“橘洲”一词,与湘川、岳麓山、潇湘、岳阳楼这些地名一起出现时,不能不让人想到,这应该就是今天湘江之中、与岳麓山遥遥相望的橘子洲吧?
查了一下,湘水中的橘洲,生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橘洲名出现于古籍中,最早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注》:“湘水北经南泽,城西面对橘洲。”
橘洲之名,从南北朝到现代,用了很久,1960年,当地政府从湘江大桥修一专用支桥直通岛上,1961年,被辟建为橘洲公园。1998年,更名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橘子洲景区。
显然,橘洲正式更名为橘子洲,是比较晚的事情了,更名原因,想来是因为这首《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