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rong071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rong0718

博文

披荆斩棘的唐朝考生《罗隐:十上不第》(1)

已有 1673 次阅读 2024-5-5 22:28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罗隐:十上不第(1)

扶  兰

罗隐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那些有名的诗句,很多人应该都读过: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筹笔驿》(节选):“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赠妓云英》(节选):“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西施》(节选):“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牡丹花》(节选):“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在唐代这个诗赋取士的时代,以罗隐的文才与诗名,理应顺利考中进士吧?

但是很遗憾,罗隐出入科场几近三十年,前后考了十几次进士试,都落第了,时人称“十上不第”——在这里,“十”是一个约数,并不是说只考了十次。

 

罗隐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生于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的一个“寒儒之家”,也即清贫的读书人家庭。原名罗横,后来因为屡试不第,一气之下改名为“隐”,意思大概是,再考不中就要去当隐士了。

唐人笔记中说,罗隐“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罗隐年少时就聪慧能文,诗尤其写得好,俊秀出众,自有一股豁朗开阔、勇往直前的浩然之气。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罗隐在江西的南康郡通过了府试,取得了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

唐代的南康郡,大致在今天的赣州市范围内,比较偏僻;江西也不能与东南繁华之地相比(所以白居易被贬到江州也即江西九江)。罗隐到这里来参加府试,大概率是因为,南康这样的偏远州府,竞争的激烈程度应该比不上杭州这样的人文荟萃之地。

上京途中,路遇白氏族人要去江陵(今湖北荆州)拜见白敏中。白敏中是白居易的堂弟,现在任荆南节度使,同时保留着宰相头衔(时称“外相”)。白居易曾任杭州太守,在杭州留下不少德政。作为名声在外的杭州才子,有这一份香火情,罗隐与白氏族人相谈甚欢,于是绕道江陵,前去拜会白敏中,希望能够得到白敏中的推荐。

此时,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刚刚于九月份去世,宦官拥立宣宗长子继位,这就是以昏庸著称的唐懿宗,年号虽然未改,朝廷气象却已大变。白敏中在年底被召回京师,委以重任。

看起来这对罗隐的进士考试非常有利。

但是,咸通元年(860年)正月,六十九岁的白敏中在上朝时跌伤腰部,被抬回家中,卧床不起。他三次上表请求辞去相位,未能成功,还得带伤处理政事。

这种情形下,白敏中自顾不暇,恐怕很难再顾及到对一个考生的推举。

罗隐毫不意外地落第了。

 

唐代士子,取得“乡贡”资格后,可以连续参加三次进士考试。

罗隐便留在了京都,准备参加明年的进士考试。

这一年,白敏中卧床数月后,右补阙(从七品上的谏官,隶属中书省)王谱劝谏说:“陛下即位不久,正是需要宰相尽心效力的时候。现在白敏中已经卧床四个月了,难以胜任宰相之职。”所以,他恳请唐懿宗同意白敏中辞职,另择宰相,以免耽误政事。

唐懿宗大怒,将王谱贬为阳翟(今河南禹州)县令,九月又将白敏中升为中书令,这是中书省的长官,类似于后世内阁首位大学士、首相。

咸通二年(861年)正月,南蛮扰边,唐懿宗召白敏中入朝议事,并命人扶他上殿。白敏中坚持请辞,二月,以中书令之职出任凤翔(今陕西凤翔)节度使。不久,白敏中再次上表,请求辞官归乡,唐懿宗又任命他为东都(洛阳)留守,但他却极力推辞。唐懿宗无奈,只得让他以太傅之职退休,诏令未到,七月里,白敏中在凤翔病逝,终年七十岁,唐懿宗得知白敏中死讯,废朝二日,追赠他为太尉。

但是在为白敏中定谥号时,太常博士曹邺认为白敏中“病不坚退,驱逐谏臣,怙威肆行”,坚持给他定谥号为丑。唐懿宗大概是觉得,驱逐谏臣这口黑锅,白敏中不背,自己就要背了,于是许可了这个恶谥。

且不论白敏中有没有这个意愿来照顾罗隐这个与自己的渊源并不深厚、只是有几分香火情的考生。

只从白敏中的人生最后阶段来看,他恐怕也没有这个心力和精力来照拂罗隐的仕途了。

咸通元年的前半年,他卧病在床;后半年,虽然升了中书令,却因为谏臣的被逐,而难免要受到朝臣的侧目而视,这股怨气在他去世后以恶谥的形式发泄了出来。咸通二年初,进士考试的时间,白敏中正在努力辞职,并成功外放为节度使。

所以,罗隐大概率需要独立奋斗。

 

第二次进士考试,罗隐再次落第了。

落第的原因,主考官给了判词:“貌古而陋”、“乡音乖剌”、“性简傲”。

考官认为,罗隐这个人,相貌丑陋没有官相,口音很重交流不畅,脾气古怪傲岸不驯、多半会不敬上官不睦同僚。

关于罗隐的相貌问题,史书中说,当时他虽然因为爱写讽刺诗,所以总考不中进士,但是诗名远扬,宰相郑畋、李蔚都久闻他的诗名。郑畋的女儿自幼就喜欢诗文,读到罗隐的诗后,常常吟诵怀想,郑畋怀疑女儿爱慕罗隐。某日,罗隐来拜访郑畋,郑畋的女儿慕名而来,躲在帘后偷窥——很怀疑这是不是郑畋有意纵容,让女儿见一见罗隐的真面貌。

因为喜欢罗隐的诗而对罗隐怀有隐秘的爱慕之情的少女,见了罗隐的真人之后,便再也不吟诵他的诗了。

仿佛可以看到一颗破碎的少女心了。

 

第一次落第后,罗隐漫游了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晋州(今山西省临汾市辖境及其周边一带)等地。第二次落第,罗隐没能出去漫游,而是“病卧长安”。

病愈之后,罗隐准备再考。

这一次,他主动去寻找有力的推荐者,目标是令狐绹,就是曾经教导提携李商隐的那位太尉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在唐宣宗时当了十年宰相,唐懿宗继位后,一朝天子一朝臣,令狐绹外放为节度使,不过很快又被召了回来,任命为知制诰(起草诏令),辅政十年,拜司空(三公之一)、检校司徒(品级为司徒,无实职),封凉国公。

罗隐第二次落第时,令狐绹的儿子令狐澄中了进士,罗隐专门为他写诗祝贺。《唐诗纪事》里记载了这件事情,并说,令狐绹看到这首诗后,非常高兴:“吾不喜汝及第,喜汝得罗公一篇耳。”我不为你考中进士而高兴——在唐代,对于宰相的儿子来说,考中进士的确不是难事;却为你得到罗隐的一首贺诗而高兴——罗隐诗名在外,性情耿直脾气不好的名声也在外,所以他写的贺诗,就比寻常贺诗更难得了,这说明罗隐是真的推许令狐澄的才华,为他考中进士而欢喜。

很遗憾的是,这首诗的原文,不论是罗隐的诗集,还是唐人笔记中,都找不到了。

这年夏天,关中大旱,长久不雨。皇帝诏令京兆府居民置办盛水之器、香炉与香料、香草、长幡等器物,摆放在各坊市门前,向上天求雨。罗隐上书进谏,“其辞宛转,曲而有直体”,意思是文辞婉转而内容正直,合理推测,罗隐的谏书内容,应该是指出不应一味祈求上天降雨,而应兴修水利、赈济灾民,才能标本兼治、长治久安,这也是历代治国的正道。

也有资料说,罗隐这份谏书,不是直接进呈给皇帝的,而是考场文。

据说这一次科考,唐懿宗亲自加了一个策论题目:安得天公降甘霖。

罗隐的诗文精彩,策论出色,又有宰相令狐绹的提携,主考官便将罗隐的答卷作为首卷呈交皇帝御览。但是唐懿宗这个昏庸又奇葩的皇帝,看了罗隐的策论后,却勃然大怒:“问尔得雨策,奈何无策而赘言!何其愚者乎!”

他不想励精图治,只想挥霍享受,罗隐的策论被掷于案下,罗隐也落第了。

这一年,罗隐是三十岁。

古人说三十而立,三十岁的罗隐却是两手空空一事无成。乡贡的资格已经失去,去留两难。他在《有所思》一诗中写下了自己的困境:

憔悴长安何所为,旅魂穷命自相疑。满川碧嶂无归日,一榻红尘有泪时。

雕琢只应劳郢匠,膏肓终恐误秦医。浮生七十今三十,从此凄惶未可知。

滞留在长安城中,憔悴不堪,不知所措,独在异乡,穷困潦倒,深深地怀疑自己的一切。故乡的山川碧绿景色秀美,我不知何时衣锦还乡,只能独自卧床垂泪。

我的诗文需要前辈高人来精雕细琢、指正成全——郢匠,指的是衡文取士的考官或砥砺切磋的师友,或者是文学巨匠。这个典故来自于庄子寓言:郢地某人能够将白石灰涂抹在自己的鼻头上,薄如苍蝇的翅膀,让匠人挥斧削去,斧头挥动时迅疾如风,白石灰被斧头削得干干净净,鼻头却毫发无伤,这个郢人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面不改色。

后人便以“郢匠”喻指能够指点后辈、斧正文章的文学巨匠。

屡次落第,是不是我的诗文已经病入膏肓却不自知,连扁鹊(名秦越人)这样的神医都无力回天。

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如今已经三十岁的,人生过半,却功名未立,心中凄凉,惶恐不安,不知道自己的前途究竟在何方。

(未完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45606-1432778.html

上一篇:李白的“第二十条”
下一篇:披荆斩棘的唐朝考生《罗隐:十上不第》(2)
收藏 IP: 220.249.99.*| 热度|

4 杨正瓴 郑永军 尤明庆 孙南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