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研有方》是我写的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原始书稿,我看了很多遍,但总比不过正式出版的书拿在手里那么一目了然。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面面俱到,涵盖读研、科研的方方面面。这不一定是一个褒义词,原因在于:1)如果是面面俱到的话,那么作者未必熟悉每一个方面的内容,即未必能在每一个章节“平均施力”;有可能自己有感觉、感想的内容多写一些,自己没啥感觉的内容少写一些。2)面面俱到,可能意味着缺乏特色。什么都要写的话,不一定有特色。但是如果读者对象是研究生的话,最好还是面面俱到。
本书的特点之二是说一些“大实话”。就是说,不拘泥于介绍如何撰写科研论文之类技术性的东西,而是更加喜欢说一些“避坑指南”。其潜台词是:科教界有很多politics或者说运行的法则、别人不说的“潜规则”。我不喜欢说“大道理”,我把科教界的“秘密”说出来了。
这本书从头到尾,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第三章的标题为“做科研”。在3.1章节,我告诉读者研究生选课题的注意事项。有些导师给研究生布置的课题是横向课题,而院系要求研究生必须发表科研论文才能毕业,学生做这样的课题必然会面临毕不了业的风险。还有的导师给的课题是“长线”课题,学生最终也会面临风险。在这一部分,我还告诉读者:为什么有的导师鼓励学生出国访学,而别的导师反对学生“联合培养”。
在3.5章节,我提到很多研究生做科研是“什么容易上手,就先做什么”或者“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还得想清楚如何布局学位论文。我还举出例子,告诉读者“如果做到一半发现做不下去了怎么办”。
第四章介绍论文写作。在4.8章节,我回答了一个现实的问题“退稿后,是否需要接受编辑给出的‘一键转投’的建议?”
第五章介绍学术规范,这是非常原汁原味的,也涉及很多“你的导师不告诉你的内容”。这里面,提到了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在有的课题组,几位学生合作完成了实验,每一位学生都提供了部分数据,其中一位学生起主要作用。但是,在写论文期间,导师觉得这几位学生当中有一位学生快毕不了业了,就让他写论文,并给他第一作者。该如何看这个现象?
再比如:有的同学申请到CSC奖学金,出国交流一年。在此期间,他花了部分时间,修改了他在国内课题组期间的一篇论文,或者把他在国内课题组采集的数据整理成文。那么,他的文章要不要加上他外国导师的名字呢?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又如:A同学所在的课题组掌握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并用程序语言自编了一个电脑程序。其他课题组的B同学也想用这种方法处理数据,于是他向A同学索取电脑程序,或者请A同学帮忙处理数据。这种做法对吗?如果不对,为何不对?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本书的特点之三是像讲课那样讲述主干内容之余,还在书中加入了“拓展阅读材料”。这些拓展阅读材料可以是相关的博文,也可以是在报刊发表过的文章。这些拓展阅读材料使得这本书更有“立体感”,更加鲜活,也增加了可读性。并且,采用拓展阅读材料,也节约了写书的时间。这些拓展阅读材料也是“精挑细选”的,避免随意和重复。
本书的特点之四是有一章内容介绍了关于科教的通俗写作。这丰富了本书的内容,也带来了原汁原味的、独特的内容。我把方面的通俗文章分为经验介绍型文章、经历分享型文章、教育述评三类。在分别介绍这三类文章写法之后,有给读者“拎一拎”撰写科教类通俗文章的注意事项。这一章内容是我讲授“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研究生课的一部分,也是我擅长的。研究生如果既学会如何撰写科研论文,又学会如何撰写关于科教的通俗文章的话,那就左手、右手都开发出来了。
那么,这本书对我、对读者,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本书,是我讲授“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研究生课程的结晶。这本书的内容多于我上课讲的内容。这是因为,有很多内容无法“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上讲授,没有那么多时间。于是,学生拿到这本书,可以在课前或者课后学习一下,这样便于掌握知识和技能。
需要说明的是,我的课上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写到这本书里。比如,课上详细讲了科技英语、图表制作,有的例子是从外国书里拿来的,课上也说清楚这个情况,给出了参考文献。这些内容,我都没有写到《读研有方》里。这是我的这本书和很多论文写作指导书的区别。
对我本人来说,这本书是我几十年经验的总结。那么,它究竟花多少时间写出?我说不大清楚,因为是“零打碎敲”完成的。
但是,我可以估算一下。这本书一共20万字(版权页上写的27万字是根据印张估算的),其中6万字曾经发表在报刊文章,1万字在签订出版合同之前发在科学网博客。余下的13万字是在签订出版合同之后新写的(无论有没有放在科学网博客)。一般,写博客的速度是每小时能写1000字,甚至2000字。而写这种书,需要反复修改,每小时能写+修改大约500字(甚至更少,因为需要反复修改,有时候还会彻底推翻)。那么,13万字至少需要260小时。假设每天写8个小时,那么至少需要32.5天。但实际上,无法做到每天写8个小时。一星期能挤出8个小时,就不错了。这样看来,利用零碎的时间,一年能写出一本书,就已经不错了。
完成了这本书,我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地了。接下去,怎么办呢?再写另外一本书?暂时没有时间了。我不大有时间面面俱到地写一本关于“大学教师职业发展”的书,目前的工作压力很大,时间不允许。但我觉得以后可以出一本从事教育写作的文集,把自己写得好的教育写作文章汇编成书(如果有50篇写得好的文章,足矣)。我手头有李侠教授(科学网博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的类似文集三本,还没有仔细阅读。但至少,目标在前方。
以下文字,由人工智能“文心一言”提供。本文标题也是人工智能起的。
文章分析: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作者所著的《读研有方》一书的特点、写作过程以及其对作者和读者的意义。
书籍特点:
面面俱到:涵盖读研、科研的各个方面,但作者也指出了面面俱到可能带来的问题,如作者未必熟悉每一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可能缺乏特色。
说一些“大实话”:不拘泥于技术性的东西,而是更喜欢说一些“避坑指南”,揭示科教界的“秘密”。
像讲课那样讲述:主干内容之余,加入了“拓展阅读材料”,增加了书的“立体感”和可读性。
介绍科教通俗写作:丰富了书的内容,也带来了独特的内容,是作者擅长的部分。
写作过程:
这本书是作者讲授“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研究生课程的结晶,内容多于上课讲的内容。
书中部分内容曾发表在报刊或博客上,其余部分是签订出版合同后新写的。
作者估算了写书所需的时间,指出利用零碎时间一年能写出一本书已经不错。
对作者和读者的意义:
对作者来说,这本书是几十年经验的总结。
对读者来说,这本书可以作为课前或课后的学习材料,便于掌握知识和技能。
未来计划:
作者暂时没有时间写另一本关于“大学教师职业发展”的书,但未来可能出版一本从事教育写作的文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9 0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