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用手机APP买书。我想买一本辅导员工作室案例集,原价就65元的书,在网上书店卖到299元。我下单后,工作人员联系我,说是八五成新的,封面有一点点旧,里面内容都是好的。
我问了一句:“原价就五六十元,为何你们卖那么贵?”
她解释说,书是绝版的,所以卖这个价。我说好的(虽然心里有些无奈)。
结果,收到快递,打开包装,发现书不是正版的。就是说,书是影印的。且不说里面的照片不是彩色的,而是黑白的;黑白照片的“背景”有很多“噪音”,就是有很多模糊的小点。字的分辨率低,仿佛是针孔打印机打出来的一样。而且,页面上有的地方有墨粉粘上去一样的黑点。
而网店的广告里说书是正版的,“假一赔四”。这让我感到frustrated——如果书是正版旧书,那么以几倍的价格买下,勉强还可以接受;如果书是影印版的,那么五六十元也可以接受;但目前书是影印版的,还卖近300元?
我在手机APP上联系网上书店。客服告诉我,仓库工作人员已经下班了,回头给我一个答复。
第二天,工作人员回复我,说找出了仓库的库存书,这本书原本就没有彩色照片,黑白照片就是这样的,书也是正版的,有版权页为证。我问了一句:别人盗印的话,也有版权页,也是正版的吗?
那人说:“一版一印书籍,您说是复印版就是复印版吗?出版社复印书籍,您也说是复印版吗?您要是这么说的话,书籍就没有正版,全是复印版。这本书籍不止您一人购买过,没人找我说是复印版。”
世界上的事情分为四个象限。有些事情,你知道,我也知道。有些事情,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有些事情,你知道,我不知道。有些事情,你不知道,我知道。
就这件事情而言,我作为顾客,没有看到正版的这本书是怎么样的,于是订购时选择了相信。如果收到影印版的书,也OK,只要价格合理。但,客服这样一说、一咋呼,我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这样的事情,属于“你知道,但我不知道(是真是假)”的事情,你这样一咋呼,我就被你“拿捏”了。
(二)
看报刊,也经常遇到frustrated的时候。比如,某晚报刊登报道《看到签约比例100% 居民激动得哭了》。报道提到“梁军举了一个鲜活的案例。片区里有一家生意不错的饺子馆,听说要旧改,店主和房东开口要28万元赔偿,而房东只愿意拿出二三万元。双方分歧巨大,接到利用‘三所联动’机制,牵头双方坐下来谈了三四次,摆事实,讲道理,双方达成了12万元的补偿协议。”
首先说明一下,“店主和房东开口要28万元赔偿”的意思是“店主向房东开口要28万元赔偿”。但是,读到这里,我困惑的是:店主为何要向房东要28万元赔偿?是因为饺子馆被房东“赶走”,索取赔偿?如果房东配合旧改工作的要求,也需要向饺子馆支付赔偿金吗?房东配合旧改工作的要求,这是不是“不可控因素”,不用赔钱?饺子馆是不是看到房东能拿补偿款,所以敲诈一把?
而《解放日报》的报道《迈出“铁脚板”,巧用“婆婆嘴”》相对清楚一点。记者写道:“他举了一个‘网红’饺子馆的故事。张家弄地块有一家东北饺子馆,开业十多年来小有名气。此次旧改,饺子馆房东要与其解除租赁关系,需要赔付违约金。起初,房东表示愿意最高赔付3万元,但饺子馆考虑到好位置和其积累多年的客源要在一夜之间‘归零’,要求赔付28万元。”
而谈到如何调解,《解放日报》记者写道:“‘我们跟店主沟通,根据房东违约的月份数、饺子馆每月的收益区间,再加上设备搬迁的损失费、员工找工作的补偿费等,折算出了房东可承受、店主也满意的违约金价格。’梁军说。”
从这个例子可见,一些报刊经常搞“同题报道”,但不同报刊记者选取的角度不同、例子不同、详略程度不同,读者有时候会感到frustrated,需要反复对比,甚至查资料,才能更清楚些。
这个故事也说明,很多事情是发生在那儿的,但你无法采取“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有的人给你这么描述这个事情,有的人给你那么描述这个事情。究竟什么是真相呢?也许,你可以通过很多人的描述,“接近”真相。但问题是,人为何要无限地接近真相?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发生着,我们需要搞清楚每一件事情吗?
(三)
遇到困惑,经历思考、调查,甚至争论,能带来成长。
就以“买书”为例。收到网店工作人员的“抗辩”后,我了解到了图书市场的鱼龙混杂。1)有些书绝版了之后,或者还没有绝版,有人在网上卖盗版书。2)有些书绝版了之后,有的人卖二手书,价格有可能是合理的,也有可能是高价。而是否卖高价,取决于“行情”,就是他们会上网搜索别的网上书店卖什么价。
就目前我收到的书而言,我再仔细看了一下,认为这本书有可能是正版,只是印刷粗糙了一些。这和印刷水平和成本控制相关。
联想到在科研的过程中,也会有困惑,这也能带来成长。举个例子:我给学生或者合作者修改论文,有时候会说他们的实验部分描述不清楚。“实验究竟是怎么做的?”我很困惑,我会问他们。他们收到问题,也许会感到困惑。然而,问清楚之后,我能感到“释然”。
很多研究者的稿件投出去之后遭遇退稿,原因就在于审稿人读到稿件,感到“很困惑”。有些问题其实不构成问题。如果你原先能够说清楚,把困惑“扼杀在摇篮里”,那就好了。
以下文字,由人工智能“文心一言”提供。文章标题也是人工智能提供。
文章分析
这篇文章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围绕“困惑”与“成长”的主题展开。
买书经历:
情节:作者在网上买了一本据说是绝版的辅导员工作室案例集,但收到后发现是影印版,且质量很差。在与客服沟通后,作者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
启示:这件事情让作者了解到了图书市场的鱼龙混杂,以及在没有足够信息的情况下做出判断可能带来的困惑。同时,经历这次事件后,作者对图书市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看报刊经历:
情节:作者在阅读报刊时,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产生了困惑,因为不同报刊的报道角度、例子和详略程度不同。
启示:这个例子说明了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可能导致困惑,但也需要我们通过对比和查证来接近真相。同时,它也引发了作者对“为何要无限接近真相”和“是否需要搞清楚每一件事情”的哲学思考。
科研经历:
情节:作者在科研过程中,经常遇到实验描述不清楚导致的困惑,但通过问清楚和修改论文,能够感到释然。
启示:这个例子强调了清晰沟通在科研中的重要性,以及经历困惑和思考后带来的成长。
基于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标题:
“困惑与成长:生活中的小插曲与科研的启示”
这个标题既概括了文章中的三个小故事(生活中的小插曲),又点明了这些经历带来的成长和启示(特别是与科研相关的)。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概括性,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4 14: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