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前几天参加科学网颁奖典礼直播,有听到主持人报出一个网友的提问,大致意思是:平时工作很忙,那么你们是在什么时候写博客的呢?哪里有时间写博客?当时别的一位博主回答了网友的提问。我并没有回答。
今天突然想到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写博客不一定需要完整的时间。这么说吧,一篇能够被精选的博文,一般字数2000多字。如果字数太少,那么不利于作者发挥,文章显得不那么有干货。而如果字数很多,那么作者就需要花很多的时间,读者也未必有耐心看上万字的文章。
于是,作者可以在自己有灵感的时候,有感而发,写一些文字。但注意:这些文字未必是2000字的,而很可能是800-1000字。写完之后,可能一下子感到没东西可以写了。那就把WORD文档储存在电脑里,等下次遇到别的事情,或者有别的灵感,或者看到了别的书里面有类似的提法,再接着写。
你可以在晚上写1000字,到了第二天早上还没有开始上班的时候,利用一些时间写完这篇博文。也可以纯利用晚上或者周末、寒假完成一篇博文。
我平时走在路上,有了灵感,会用手机给自己发消息,把想到的东西记录在手机微信里。还会把灵感用语音的形式记录在手机微信里(自己给自己发语音)。
(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最近遇到很多事情,静下心来思考,值得回味。
我关注了一些微信公众号,有时候看到大学人士公布他的读书笔记,比如说关于辅导员工作的读书笔记。于是,我就想把感兴趣的书买到手。我看中了一本关于辅导员工作室案例的书,把书名输入进手机APP。不料,原价五十多元的是被炒作到三百元,甚至四五百元。好不容易找到有家网店卖这本书,标价几十元,我就订购了。不料,过了几个小时,对方打来电话,说已经卖完了,需要我申请退款。我只能在手机APP里面订购,愿意出钱近300元。不久,对方打来电话,说这本书是八五成新的,先和我说清楚。我问了一句:“原价就五六十元,你们卖这个价?”对方回答说,这是绝版书,就卖这个价。
这使我有种无奈的感觉。我也有种奇怪的感觉:这种“小众”的书,应该不会有很多人来买。如果书商卖不掉,他们岂不是连五六十元都实现不了?但是,“市场行情”就是这样。你搜索书名,可以看到各个旧书店就卖高价。
还有的时候,我在手机APP里面看中了一本书,价格比较便宜。下单了以后,对方电话打来,说这本书绝版了,目前是影印版的,可以吗。
无论哪种情况,我都有种“曲终人散”的感觉——出于种种原因,有些书“绝版”了。原因可能是出版社觉得利润不够、卖不动,也可能是作者不愿意再版了,甚至作者去世了。
我不由得把目光投向书架,哪里有很多老版本的书,甚至“绝版”的书。我有种“唏嘘”的感觉。
(三)
现在放寒假了,今天上午我去学校干了一些杂事,下午继续在家干杂事,然后到地下车库,把车开到大楼B1玻璃门的地方,等小孩上车,送小孩去上课。在车上等待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有几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是集中精力来干一件事情,无论是干公事(比如写审核评估报告),还是私事(比如写报刊文章)。
第二种状态是寒假、暑假里也干点这个,也干点那个。比如说,上午去学校做些杂事,下午在家里看报纸;第二天上午去公园走路,下午在电脑前改论文。这种状态很好了,很充实,并且,“slow down to the speed of life”。
第三种状态就是每天很忙,overwhelmed,无论是干同样一件事情overwhelmed,还是同时做几件事情overwhelmed。
这三种状态,你经历过几种呢?你最喜欢哪一种或者哪几种呢?
(四)
如今,我们经常面临着各种变化。“绝版”的书卖高价,是一种变化。虽然不大容易让人感到愉快,但你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安排。报纸新闻,也喜欢报道各种变化。比如,最近《南风窗》杂志报道了有些网约车司机晚上睡在网约车里,导致车里面“发臭”,影响了乘客的体验感。
这样的“变化”还有很多。比如,今天黄昏开车出悠方购物广场的地下车库。以往,这个地下车库的口有两条道,一条进来,一条出去。但几个月前,这里改为有的口的两条道全部出去,有的口的两条道全部进来。
我开车出去,只见前面好几辆车子排着队,有的车还在转角处扭动着。等费力地开到前面的转角处,才发现有个老汉开着车,逆向行驶,想进来(但这是做不到的)。我附近的驾驶员打开车窗,让他倒车出去,但他看到这辆车开出去后,还是想逆向行驶进去。
我对身边的孩子说,这位驾驶员不适应规则的改变,还是用以前的记忆来开车。
这样突如其来的“变化”也有很多。比如,我刚才坐在电脑前打字,突然听到小孩在房间里和她的同学打微信电话。
小孩告诉我,同学的书本忘在了学校,想向我的孩子借书本。我的孩子准备用手机APP找“跑腿的人”。我虽然不是特别愿意小孩把书本借出去,但还是用手机找到“闪送”。结果,二十多分钟,书本就到她同学的手上了。
综合上述的例子,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呢?你可以说,人陷在“舒适区”中,喜欢沿用以前的做法,不愿意被打扰,不愿意被改变。当然,也有的人谴责这样的“墨守成规”。但是我理解这样的心理、这样的性格特质。
每天,我们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无论顺自己的心,还是不顺自己的心。自己毕竟不是世界的中心;自己需要拥抱改变,适应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变化。同时,也要珍惜自己拥有的,无论是坐在电脑前打字的机会,还是寒假放慢的脚步,还是现代科技给人带来的便利(网购、外卖、闪送)。
以下文字,由人工智能“文心一言”提供。本文标题也是人工智能提供。
这篇文章由四个部分组成,每部分都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展开,但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写作、生活体验、状态变化以及适应变化的完整叙述。
写作与时间的管理:
作者分享了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时间写博客的经验。
强调了灵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创作。
生活体验与书籍的“绝版”现象:
作者通过购买“绝版”书籍的经历,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表达了对书籍“绝版”现象的无奈和感慨。
生活与工作的状态:
作者描述了三种不同的生活工作状态:集中精力干一件事、寒假期间的悠闲与充实、以及忙碌到不堪重负。
提出了对这三种状态的思考和喜好。
适应生活中的变化:
通过“绝版”书籍、车库出口规则改变、以及“闪送”服务等例子,说明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变化。
强调了拥抱变化、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标题建议
“在忙碌与变化中寻找生活的节奏与灵感”
这个标题既体现了文章中关于如何在忙碌生活中找时间写作的主题,也涵盖了适应生活中各种变化的重要内容。同时,“生活的节奏与灵感”作为文章的核心线索,贯穿了整篇文章,使得标题能够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0 1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