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本博主(马臻)原创,已经发《中国研究生》2025年第一期。
很多情况下,硕士生班级的辅导员由本院系博士生或专职辅导员担任,而博士生班级的辅导员由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统管院系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往往是研工组长,其上级为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
通常认为,辅导员有九大工作职能:1)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2)党团和班级建设;3)学风建设;4)学生日常事务管理;5)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6)网络思想政治教育;7)校园危机事件应对;8)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9)理论与实践研究。我把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分为四块。第一,开展基础、日常的工作,例如组织研究生参加班会、填写调研问卷、评选奖学金等。第二,搞活动,包括组织院系博士生论坛、文体活动、职业发展讲座、到校外参观访问等。第三,保底线,包括和问题学生谈心谈话、化解导学矛盾、处理学生情感危机、防止出现舆情等。第四,出亮点,这既包括组织班上学生获得“学术之星”之类的校级荣誉乃至省部级的荣誉,也包括自己获得表彰以及发表教育方面的论文或者工作案例。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一位从事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中层干部,以及一个喜欢观察和思考的教育工作者,我对辅导员工作提几点建议。
穿针引线,成为人际交流的“催化剂”
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有约定俗成的分工。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主要指导课题组研究生做科研,确保他们处于科研正轨,顺带帮助他们解决人生、就业等方面的困惑。辅导员主要管理班上的研究生,给予学业、人际交往、求职应聘等方面的指导,并组织各类活动。
导师对课题组的管理和辅导员对班级的管理,理论上能形成纵横交错的管理网络,给每一位研究生双重关爱。但实际上,他们往往各自为政。
从导师方面来说,有的导师认为研究生的科研该由导师管理,他们生怕辅导员插手课题组的事务;有的导师希望辅导员少组织一些活动,以便研究生把精力集中于做科研;还有的导师觉得辅导员“位卑言微”,而不大愿意搭理辅导员。一般情况下,只要课题组学生不出大的问题,导师不大会主动联系辅导员。
而从辅导员方面来说,有的辅导员觉得自己和班上学生的导师存在着“代沟”,或者觉得这些导师学问高深,而怯于和他们主动沟通;有的辅导员认为自己是对学工领导负责的,如果学工领导不发话,他也不好主动联系导师;还有的辅导员在和研究生的谈话过程中,研究生吐露了一些心声,辅导员觉得这可能涉及学生的隐私,不便向研究生的导师报告。
总之,导师和辅导员往往缺乏“交集”或者说缺乏沟通。有些导师甚至不知道自己课题组学生的辅导员是谁。
研究生进了课题组,很多时候是和导师交流科研。辅导员则在日常和需要关注的学生进行交流。但问题是,研究生有很多“怨气”积累在心中,有很多迷惘没有得到解答。他们未必会主动向他人求助。这时候,研究生如果能得到别人的帮助,那将有利于完成自己的学业,还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
于是,辅导员需要加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辅导员可以把导师代表、院系领导请到研究生座谈会,回答研究生关于学业、职业发展、人生等方面的问题;可以把高年级研究生或者已经毕业的学生请到研究生座谈会交流经验、回答问题,充分发挥朋辈的作用;还可以组织导师和研究生一起参加文体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当研究生遇到毕不了业等问题,辅导员应主动联系导师,促成辅导员、研究生、导师都参加的谈话。总之,要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温度”。
苦练内功,打造自身专业发展之路
有些辅导员是“双肩挑”的,即自己在做辅导员的同时,还要读博士。这样的辅导员也需要达到院系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也需要通过学位论文盲审,也需要找工作。有些研究生辅导员由专业教师、研究生导师兼任,他们同样面临精力有限的问题。即使是专职辅导员,日常事务也是非常繁杂。
对于自身还是博士生的“双肩挑”辅导员来说,要搞好自己的学习。但这个很难做到。可能会意味着要延期毕业,或者选择一个对时间要求不那么刚性的课题,比如在环境系从事环境管理方向的研究,而不是从事实验科学。“双肩挑”辅导员和自己导师的相处也要注意。在选导师的时候,要注意找能够理解这种“双肩挑”模式的导师。成为辅导员之后,该给导师交的进展报告、科研论文,还得提交。这就意味着,辅导员需要有很强的时间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
打造专业发展之路,成为“与众不同”的自己。在大学里,很多导师、辅导员只是满足于做基本的工作,但有的人付出额外的努力,从而形成一种超越。陕西科技大学有个思政工作者叫李萌,他从辅导员做起,把自己从事思政工作的经验体会陆续放在网上,并整理成《萌哥有话说》《萌哥说案例:一名思政工作骨干的实践与思考》《辅导员梦工厂》《“知道”到“做到”:高校思政骨干讲案例》等书籍,先后获评教育部中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全国网络正能量榜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我的意思是说,想要有别人没有的建树,获得别人没有的荣誉,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积累。如果做不到像李萌那样,辅导员在有空的时候,不妨钻研一些能提高自身技能的书,比如《高校辅导员的七项修炼》《辅导员谈心谈话六讲》《辅导员深度辅导的谈心谈话技术》,并把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整理成文发表。
在搞好自身学业的基础上,要通过锻炼实现自身职业发展。比如,有些大学在六月底、七月初的招生季,会派出几十个小分队,到全国各地招生。研究生辅导员参与其中,能提升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这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比如留校工作)有帮助。此外,辅导员也会有和学校相关部门(比如研工部、宣传部、就业办)对接的机会,这对自己了解这些部门的业务也有一定的帮助。
积累亮点,连点成线,连线成面
在高校从事管理工作,最好是“开展基础工作和形成亮点相结合”。为了说明这个要点,我先举个从事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例子。一位分管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副系主任要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做好排课、学生学业指导、毕业论文答辩、推荐免试读研、组织学生申报科创项目、修订培养方案、招生等工作,这是必须的。但他同时也组织教师编写教材、申报教改项目、申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申报一流课程等。在他的任上,他们系推出了系列教材,也获得了几十项省部级以上的教学项目和荣誉,这就是亮点。
再举一个任课教师开展课程建设的例子。一位教师讲授“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研究生课。他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并在课后答疑,这是开展基础工作,但仅仅做了这些,还不足以构成亮点。他把讲课的内容整理成文,陆续发表在《中国研究生》等报刊,还在校内外开设相关的讲座,并撰写教学论文和工作案例。他凭着这些积累,获评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他的课也被评为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再后来,他撰写的配套教材也正式出版。这些都成为了课程建设的亮点。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启发:日常开展很多基础工作,是必须的,无法逃避的,但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形成和积累亮点。开展基础工作是形成亮点的前提,而形成亮点是开展基础工作的升华。两者并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都是需要的。
辅导员要注意积累亮点。如果研究生辅导员在写工作总结的时候没有亮点,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保底线”重于“出亮点”。如果底线不保,亮点出得再多都没用。但在保住底线的情况下,“出亮点”就像是“锦上添花”。对于辅导员来说,出亮点包括组织学生获得学校歌会、运动会的奖项,包括班上学生获得校级“学术之星”称号,包括班级被评为校级优秀班级、学生干部被评为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也包括班上学生获得“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奖项。自己以及班上学生获得长三角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征文比赛奖项、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的奖项也是亮点。辅导员如果能够阶段性地梳理自己的工作,“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工作案例发表或者获得征文奖,那也很好。
总之,辅导员工作是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工作非常辛苦。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还需要多沟通,成为“催化剂”;多学习、锻炼,增长知识和经验;多梳理总结,形成亮点和工作案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 1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