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凌晨3:30许。忽然来灵感了。先说一下,这几天学校推出了企业级微信,这是个超赞的idea,非常好的点子。对于腾讯公司而言,可以扩大用户,对于单位而言提供了现成的技术平台,带来很大的方便。其实就是建立个大群、子群,但确实很有价值。以前怎么没想到?我可以提供一个点子,在那个平台上加入一个“智库”,谁有点子都可以贴上去,谁认为好的可以点赞。久而久之,就会浮出最好的点子,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拎出来。
.
刚才讲的是引言。我是忽然产生一个关于“做人”的灵感。记得第一次听说“做人”是在大学时期(陕师大),开学典礼上校长发言里提到过。有一段时期,大学的校长中数学出身的比例较大。那位校长是研究理论数学的,主要做格论、拓扑、模糊数学,等等。后来呢,辅导员也经常提起“做人”。可是怎么做呢?从来没有人讲过,反正老师没有教过。小学、中学时期从来没听到过,其实也好端端的,到了大学好像不一样了。(这个概念的起源是哪里呢?)。当然也有不少反对做人的声音,但主流还是讲做人的。
.
我是想到一个“点子”。很多老师可能都注意到,学校里部分学生不爱念书,或者念也念不好。不如干脆不用他们念了,专门在各个部门“做人”,毕业后也发给文凭,如“做人学士”、“做人硕士”,等等。要点是:招进来可以收他们的学费,还能为老师们提供适当的服务,这就是他们的“课程”了。当然,也要教给他们一些“技能”,培训和实践交替进行。在这些学生中还可以架构“等级”,模拟真实社会中的各种情境,以学管学。要达到一定等级后,才准许为教授、副教授们拎包、跑腿,等等。贫困生还能抵些学费,或者还能给发点,可以算入是扶贫的政绩,相当于以实际和具体行动响应十九大。这样,可以给高级教师提供支撑,从侧面烘托“高级教师”的内涵,同时增加中级教师往上的动力。
.
这些学生毕业了干什么呢?很简单,到“做人公司”上班,接收各种“做人订单”,提供相应的服务。因为社会上好多人不懂得做人,只会做事,可以请他们代理,有潜在的市场。又比如,也可以到学校里去当做人教练,培训“做人学”的学生,等等。当然,要启动这个事情肯定会有各种困难,但可以搞试点。创新嘛,反正我们提出来了,可以要求拨付经费,批不批那是看上级的选择、财政状况等,反正点子是有了。这个想法,至少对于大学而言,有一定的增益;而且,也可以从大学的角度,定义“做人”,相当于制定行业标准,这对大学和社会可以有很大的好处。具体实行上,也可以搞点妥协:分数不够的,先招入“做人专业”,学满二年,表现优良者,可以申请文化课,修点学分,学点实用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拓宽就业面。
.
为何会想到这个点子?主要是大学里,好多老师们年龄不小了,但一直处于“大兵”的状态,要么就是“光杆司令”,手下没人。可是在公司里,30出头多数都可以带领一个小团队,有时还会带领好多人,有较大的“支撑感”。可是,当了老师,大部分人没有类似的支撑感。按说研究生能起到支撑的作用,但实际上多数学生达不到那个程度,更多的时候反而让老师更费劲 —— 实际情况。行政层面,院系干部提供的是大面儿上的支撑,有好多事情需要应付,而且他们也有辛苦和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们主要是面向大家。这是岗位的性质决定的。最近也都挺好,大家都高兴。
.
不过目前来说,对于具体到个人的支撑,普通老师是没有的——即没有专门的人。国内的一些研究所(如国家天文台),每个小团组会配置秘书和司机。我了解到,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配有专任秘书,就像公司里的高管那样。国内大学里的高级教师,一般来说是没有这种支撑的。前面提到的是具体的点子,其本质是如何给高级教师配给“定制的支撑”。我认为这对稳定和吸引人才也很有帮助,有面子嘛,这是文化的力量,也是一种软实力。可以考虑开发这方面的潜力。我想创新是这样 —— 要去定义创新,而不是让别人告知什么是创新。一句话,创新就是要“霸道”一点;否则,就会“被霸道”。
.
这里会有一个领导权问题。提出想法,不是一种领导权。我的理解,领导权在于甄别和采纳,在于结合宏观层面的信息,来评估想法的意义和价值。甚至不必考虑可行性。任何想法,只要领导采纳,总能找到可行的途径。
.
之前提出数学系改革,不知道会不会引起误解。我的看法,数学系的老师掌握的数学,还是要比其它院系的老师,数学方面总体要好一些,这是肯定的;但其它院系,如机电学院,有比数学系更高的平台,有互补性。我是注意到一些特别认真负责的数学老师,参加工作时间也较长,如董安强老师,夏桂梅老师,张红艳老师,李晓峰老师,李银花老师,张华煜老师,宋小红老师等(我记得不全哈),经常在办公室辅导学生,或者不大做研究了,完全可以享受点资深待遇,打个头阵。因为,教授和博士们倾向于做研究,而年轻老师要考博士,不稳定或有其它安排。之前提到的“分离”,是机械原理中的术语,从瓦特蒸汽机的构造得到启发,就是系统的部件“耦合”、或“解耦”,会引起不同的功效。分离出一部分教学型教师,耦合到相关院系,可以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说不定能找到课题;而研究型教师更集中的话,搞研究的氛围自然就上升了。.总之,工科大学的数学系,有很大的改革潜力,只看各方的“利”能不能对接到一起。
.
.
注:上文首发于单位内部群邮件,原标题“发现*”。略修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1089492.html
上一篇:
千古一咏下一篇:
我不喜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