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祝你早日成为“A Man of Vision”

已有 4508 次阅读 2014-4-20 01:37 |个人分类:消防时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Vision

祝你早日成为“A Man of Vision”


浙大的朱老师提出“Vision”的翻译问题,这里说说我的认识。

在美国,如果被人恭维” A Man of Vision”,那可是一件很了不起的终身成就。这个称号,通常赠予那些在某一领域作出开创性工作的人,通常不是学术开创,而是产业或者事业的开创。MIT的前任校长,芝加哥大学的某一传奇校长,还有那个《布什科技报告》的起草人V. Bush,以及中国的梅贻琦、竺可桢、赵九章、李四光,大概可以算是“A Man of Vision”。华罗庚学识好,但政治方面眼光太差,而且也没有带领别人走向成功;钱学森水平高,但是在当时强大的赶超动力下,他并没有开创新领域。他鼓吹的“导弹致胜论”和“人体科学”,反而沦为后世的笑柄。所以,“A Man of Vision”的人,通常不是一门头钻研学术的人,而是社交上的成功者。

在本领域,有两个被称为“A Man of Vision”,一个是刚刚过世的PhilipDiNenno, 生逢其时,赶上了计算机PC化的好时代,第一个提出并推广火灾模化的实践,第一个出面组织《消防工程师手册》,成为消防工程职业化的孕育者和领导人物。所以,借着计算机芯片高速发展的东风,他很早就成为“A Man of Vision”,虽然他过世也稍早了一点,连博士学位也没有。另一位是仍然健在,90高龄的JL Bryan教授,干消防队员出身,一辈子执教马里兰大学的消防工程系,在消防工程职业化之前,惨淡经营30年,终于成为消防工程的重镇。在那些学生眼中,自然他是“A Man of Vision”,而他的学生及其影响力要占据美国消防工程事业的一半以上,所以他受之无愧。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A Man of Vision”?

第一,  要懂得科技趋势和政治,知道如何在变化的政治形势面前,走出第一步。这一步最关键,俗话说“四两拨千斤”,掌握科技趋势的人,能够在当局作出决断之前,影响当局的决断。表面上,是他在引导社会向前进,只付出了“四两力气”;实际上,由于社会大趋势势不可挡,所以“千斤气力”被他利用了

第二,  要有执行力,别人看来不可行的方向,他能够在不可行中作出自己的判断和措施。

第三,  要有亲和力,个人影响趋势,靠的是大伙的跟随,单打独斗,很难带来影响。

第四,  要有一个平台,没有平台不足以影响别人。

第五,  要持之以恒,并且长寿,活到被人们恭维“A Man of Vision”的那一天。

 

那么,中文Vision怎么翻?很难表达,每一种译法都有缺陷。

台湾的译法是愿景”,意思是有动机,且看到,但是这是一种远见,未必保证成功。精神病院里的,有动机,也看到的病人,太多了。

如果译成“远见卓识”,强调了远见的正确性和恰当性,同样也没有能够突出成功的结果,关键是你关注的内容是否能够成长,带来更大的产业?

如果翻译成“眼光”或“眼界”,就比较泛泛了,人人都有眼光,成功地作用在一片产业上带来很好结果的眼光,才能成为Vision.

毛泽东的说法(《沁园春》)是“风流”,似乎更靠近美国的原意和本意。那些靠Vision取胜的人物,无一不是顺风使舵,掌握潮流的高手。“A Man of Vision”大体相当于各行各业的领袖和“风流人物”只是“风流”的另外含义占据了目前的主流认识和舆论,还是不提也罢。

那么,为什么中文世界没有这个概念呢?因为集体为本的文化,不让人有想法。管子开创的市场理论,被汉武帝的盐铁专卖一刀砍断,中国从此缺乏市场观念。没有市场,就没有Vision。 以人为本的文化,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影响他人,才需要这种Vision。集体为本的文化的特征是“不折腾”,而Vision的结果是“要折腾”,直到新产业成熟为止。能否展开折腾,是是否产生“A Man of Vision”的关键。所以,浸淫在集体为本文化中的中国人,是很难理解Vision这个概念的。Bryan教授在消防工程成熟(1988)之前,已经独立(美国唯一)经营了30年(从1956年开始)才有结果,而中国在21世纪到来之后,消防工程专业遍地开花,还看不到结果,怎么会有“A Man of Vision”产生呢?“A Man of Vision”的精髓是政策调整、与时俱进,我国的政策调整比母猪上树、公鸡下蛋还要难,怎么会让人有Vision呢?搞太阳能的前首富,在他成为首富的那一段时间内,是符合“A Man of Vision”的定义的,可惜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这是对个人的评价,也是对社会,对政策,对国家的评价。

尽管我国缺乏土壤,我还是要祝愿那些各行各业的潜力股,早日成为本领域的“A Man of Vision”。路走多了,土壤也会肥沃起来。中国不缺走路的人,但缺有Vision的领路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靠的是Vision。改革从来都是那些有Vision的人推动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786625.html

上一篇:另眼再看独克宗 -- 再说大火的气候和文化要素
下一篇:另眼看甲午海战 -- 说说黄海大东沟海战中的消防因素
收藏 IP: 139.78.67.*| 热度|

6 袁贤讯 李健 曹聪 Majorite anran123 X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