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另眼再看独克宗 -- 再说大火的气候和文化要素

已有 3011 次阅读 2014-4-14 22:25 |个人分类:消防时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化, 气候, 消防

另眼再看独克宗  --  再说大火的气候和文化要素


 

最近有记者问我独克宗大火的背景,我又分析了一些文化要素。什么是文化?按照我的理解,文化就是我们的所思所想,是规范我们思考方式的一种氛围。既然国内强调统一,大家都用同一种方式思考,我就用另一种方式来思考,这里来认识一下独克宗大火的文化背景。

1. 为什么是云南,而不是其他的城市?因为其他城市钱多,经过城市改造,消灭了古城(棚户区)的同时,也避免了燃料的堆积,增加了防火间距。所以,所谓的现代化是以建筑文化的改变为特色的,美国有个人类学家(Robert HLowie),把建筑方式从竹木建筑向砖瓦建筑的改变当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显然他并不理解建筑文化对当地气候的依赖性。云南是中国最后一块比较温暖潮湿的欠开发地区(还有未开发的古城区存在),所以大火是可以预料的结果。云南当前的火灾形势,大体相当于汉代的洛阳,南北朝时期的南京,唐代的江西,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明代的福州和徽州,清代的重庆和武汉。

2. 为什么城市大火很少在北方发生?因为北方人口少,不会密集居住。北方风大,火灾蔓延快,所以北方城市只能靠防火巷来达到防火隔离的目的。如果密集居住会成灾,几次大灾下来,人口就不会密集了。人口密集导致严重火灾问题的代表是徽州和杭州,徽州地少人口多,杭州地少移民多,都是不可避免的消防困境。 

3. 外来人口不习地方文化,包括消防内容(比如取暖器不是当地原有的取暖应对措施),外来的取暖技术遇到当地的燃料风干形势,就是火灾实况的关键要素。城市大火通常有外来移民的贡献,如宋代的杭州和鄂州(武汉)。

4. 古代没有送水设施(需要泵浦驱动),所以停水是最简单的防火办法,比如司马光砸缸,就是宋代的消防设施(室外开口),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风水理论的源头之一。 独克宗大火的性质,在于水源丧失,理由是气象条件的变化和地方的建筑和消防文化发生不协调的结果。明代故宫消防缸配给木材,防止结冰,显然,古人更明白水源的重要性(据明代宦官刘若愚的记载,凡遇冬寒,宫中各铜缸木桶,该内官添水凑安铁刍其中,每日添炭,以防冰冻、备火灾,候春融则止。)。显然独克宗当地消防并不理解温度降低与火灾形势的关联,所以会发生关键时刻,没有水源供应的问题。具体情况,并不详细,在强大的问责制文化面前,国内发生的任何灾难都无法调查清楚真相,这不仅是水平问题,也是因为制度不允许有真相公布。你看到的真相都是有选择公布、应付民意的结果,并不能反映火场的真实情况和教训。这样做,可以对付民意,却不利教训广传。

5. 在水源因气候变化而丧失的问题上,新疆乌鲁木齐德汇大火是典型的灾难样板,教训是极其简单深刻的。为什么前鉴未远,还会发生消防水供应不足的问题?这就是体制的问题了,我国的非职业化消防有很多技术和文化问题,都被藏着掖着,我们看不见而已。

6. 一般而言,人口密集,文化发达才会有大量的人口和大量的燃料。同时古城不够发达,才会仰赖木材作建筑材料。所有这些定位古城古寨的旅游点,都面临相同的消防困境(燃料多,人口杂,他救远,自救差)。本来随手可灭的小火,因为早期的应对不当而失控。为什么应对不当?因为当事人不是本地人,不熟悉当地的火灾蔓延特征,因此不能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建议内容:

1. 地方消防队伍是消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理当得到重视1月13日,香格里拉县政府召开新闻通报会,通报独克宗古城火灾初步原因为,如意客栈经营者唐某因用电不慎导致火灾发生1月14日,迪庆州召开紧急新闻发布会,州公安局副局长称起火原因仍在调查中,并不认可县政府通报会内容。显然,州政府做错了,地方消防第一位的,他们有守土安民的职责,上级单位不应干涉地方。然而,上级的干涉似乎是常态,这就是以集体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美国联邦政府是不会干涉地方消防的,如果火场损失太大,才会有ATF和FBI出面调查,补偿地方科技实力的不足。

2.    尊重当地的建筑文化和防火文化,根据当地的建筑文化制定消防应对措施,或者根据当地的消防文化和防范能力制定建筑规划。这需要尊重本地消防工作者的意见,放弃上级的硬性干涉和摊派,这又是体制难题。

3.   积极展开地方自救的努力。使用者就是防范者,“我爱我家乡”,“消防靠大家”。我国“防民甚于防火”的地方消防文化,需要加以改变。 晚清民国时代的水龙会、救火会,在新中国政府全面镇压乡绅阶层之后,一撅不振,50年代就不敢救火了,天津救火会坚持到1980年才消亡,虽然有气候变暖的贡献,关键是文化的因素。救火会以人为本,违反了新中国集体为本的当代流行文化,所以被放弃。现在又要以人为本,于是水龙会和救火会又兴盛起来,自救第一,这是全世界的大势所趋。

4.     把设备和文化结合起来,需要专业的咨询。

5.     认清气候的贡献,积极应对气候带来的长远影响。(潮起潮落,都有着气候的贡献)

6.     大规模社区火灾问题,说到底是当地的建筑文化与当地的气候变化发生的冲突。没有人能够制造如此规模的大火,大火一定有内在的地方文化要素。气候变化是推动当地建筑文化变化的动力之一,比如阿姆斯特丹在两次大火之后,建筑风格突变,再也没有发生重大灾情。类似局面出现在很多国内的城市,比如云南姚安(1568/1596)、台湾宜兰(1810/1852)、四川乐山(1582/1609)、四川忠县(1770/1812)、安徽休宁(1513/1541)、安徽和县(1178/1212)、山西汾阳(1551/1581)、广东南海(1839/1854)、广东澄海(1762/1795)、广西苍梧(1728/1766)、广西南宁(1673/1714)、广西梧州(1741/1768)、广西荔浦(1528/1566)、江苏淮安(1768/1794/1835)、江苏镇江(1137/1159)、江西景德镇(1476/1510)、江西武宁(1706/1740)、江西瑞金(1673/1705)、浙江平湖(1814/1850)、浙江平阳(1690/1726)、浙江龙泉(1472/1513)、湖南常德(1730/1763)、湖南湘乡(1531/1551)、福建寿宁(1545/1579)、福建将乐(1636/1666)、福建崇安(1748/1782)、福建建宁(1630/1671)、福建建瓯(1587/1610)、贵州独山(1709/1733)、贵州铜仁(1665/1683)、辽宁铁岭(1572/1594),注意他们发生大火的时间是符合气候变化周期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大规模城市火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过程,只有经过大火,才会发生建筑材料、风格的改变,才会形成地方的建筑文化。徽州防火墙,是典型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之一。

7.     中国的古城古寨,也需要在维持传统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恰当的平衡,从而改进消防投入和提高安全水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784933.html

上一篇:从LD50说现代版的杞人忧天
下一篇:祝你早日成为“A Man of Vision”
收藏 IP: 139.78.66.*| 热度|

1 丁大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