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钱氏难题之我见

已有 4017 次阅读 2009-11-23 05:50 |个人分类:工程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钱学森难题, 科研投入

钱氏难题之我见

 

钱学森去世之后,科学网掀起了探讨“钱学森难题”的热潮。笔者觉得大多数的观点都是着眼于教育和制度,攻击了一堆显而易见的问题,非常没有深度。然而,这些问题仅仅是结果,而非最初的原因,这里笔者试分析一二。

 

科学发展的动力,最初来源于某些闲人的好奇心。那些谴责教育的人都突出这一点,谴责教育让学生盲从,谴责制度让人们偏信。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工达到一定的水平,科学的进步不再是闲人的“灵光忽现”,而是持续努力的结果了。笔者需要突出的一点是,大师的产生是形势的需要,与教育和制度无关。在苏联的死板教育制度下,不也是产生了大量的大师么?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发展模式不需要大师,我们的企业家精神短缺(市场发育不足),我们的军工企业封闭,严重模仿的模式不能让新技术流传,造福社会。既然军用和民用都不需要创新,那么国内科技界当然就无法产生大师了。数算一下国外回国的学者专家们,有哪一个在科研领域自由发展?大部分都是改行,被动改行对于人生发展来说是非常忌讳的,所以人才的发展都被国家的需要耽误了。笔者的本科专业,在建国后改过三四回名称,大炼钢铁需制氧,发展生产要发电,国家需要在首位,人才滥用费时间,所以没有大师,只有“老”师。

笔者一直在琢磨,为何古代无消防?从气候/物质/人员的角度分析,不需要。那么,本领域的大师是如何“发家”的呢?国家需要。比如,系统研究油池火灾的是英国人Roberts1956年),等他发表时,发现日本人Kimbara早在1930年代在沈阳就研究油池火灾了,何故?日本缺油,进入东三省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油。第二件事是送油,于是Kimbara的研究顺势而生。1955年日本公布了Yokoi的羽流研究和Kawagoe的室内火灾研究,都是世界领先的研究,何故?二战中,大和民族被美军的燃烧弹教训得太苦了,需要解决火灾蔓延问题。为何俄国的点火理论一枝独秀?因为研究核弹的需要。搞点火的人,都是理论物理学家,为了核弹而研究。形势的需要,是科研的直接动力。没有需要,谈何研究?谈何大师?

同样,美国的大师也是响应国家的需要产生的。二战中,Hottel对燃烧弹的研究导致了他在辐射领域的权威地位。Emmons对火旋风/火灾蔓延的研究来源于美国军方对核弹爆炸之后生存机会的兴趣,NASA的太空安全需要导致了Faeth的持续贡献。美国仓库容积变大以后,保险公司不得不把喷淋头的孔径开大一点,于是有FM前总工Cheng Yao的贡献。如果没有这些需要,还会有大师么?真的很难说。

假如,英国人在二战开始后不久没有手把手地教美国人制造喷气式发动机,还会有钱学森的贡献么?钱的领域是高速流体力学,适用于高速导弹技术,而当时军方并不看好导弹技术,没有经费。只有英国的喷气发动机复活了军方的兴趣,大把的美元成就了钱大师的贡献。我们不能不看到大师背后的经济要素。

 

自从全球气候变暖以来,空气湿度增加,大大提高了火灾蔓延的困难程度,所以大范围的城市火灾已经很少见了(当然也有布局和燃料控制的贡献)。国内的生产刚刚起步,把大量大量的燃料出口到美国,等于转移了火灾的风险,笑看美国鬼子大笔大笔地投入消防事业。我国民众的人口密度高,警惕性也不低(人是最优化的火灾报警器,多通道,自检查还冗余配置),所以火灾无法蔓延扩大。上述三条,导致国内的消防问题还是低水平的,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然而,最近国内的政策变了,扩大内需,意味着燃料大量堆积的局面即将产生,发展需要带来物质的风险,火灾风险随风而长,研究投入必将带来大师。行行业业产大牛,时时刻刻有大师,不知“大师”的头衔又将花落谁家。钱氏难题的解决,似乎是指日可待的。

 

有道是,国家需要促科研,形势发展得机会,教育制度非本质,紧抓机会过大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273093.html

上一篇:为了教训的纪念2
下一篇:且慢说责任事故
收藏 IP: .*| 热度|

4 武夷山 梁智鹏 吕喆 李志俊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6: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