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用一下18世纪德国戏剧家美学家莱辛的名著《拉奥孔》的副题:诗与画。不过内容并无多少关系,只是想就昨日所写的长调《六州歌头》和塞上风光,继续做一些延伸而已。无非是继续上图,继续说诗。且说出没无迹的小和尚在那首《六州歌头》下面留了评论,说是“卫兄的好词小和尚看不懂啊!”便也勾起了我对这首诗词解说一番的兴趣。
其实这篇《六州歌头》在写法上很传统,基本上遵循了古人填词的一贯套路,即上片即景,下片言情。中间过片自然是一种景与情的过渡。而且词的内容也遵循《六州歌头》的惯例,写一些历史人生的掌故,可以说是严格遵循了填词的章法。
上片极写塞北风光,虽然是对着照片写的,但是中间介入了个人的想象,以及想象中对悠悠历史的观照。比如首韵“看四野如穹”,就化用了北朝民歌《敕勒川》的句子“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次韵句中“征尘净”则分明是写古代开边之战已经过去。虽是写景然而景中也有一些隐喻,所以及至过片七、八两韵“宿鸟还惊,断弦声”,这里的“惊”颇有种心惊的味道,而“断弦声”既是蒙古马头琴的声音,也是弯弓骑射的箭弦声。这里过片由景及情,由物及人,于是下片承转,顺写古来之事并抒发思古之情了。
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古往今来可以写的历史故事很多,词中所选择的只是经过典型化处理的汉朝开疆战争故事。所以下片就写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指派卫霍驱逐匈奴,建立了不世功名。但匈奴终究还是未灭,殆及东汉则不得不改弦更辙,采用和亲政策,于是王昭君被出塞远嫁。由王昭君又联想到东汉末年另一个富于才情兼有美貌的女子,被虏匈奴十二年的蔡文姬,她在那里思念故国曾写下著名的《胡笳十八拍》。词的最后两韵也是结句由此生出自己的感叹:历史千年啊就是这样充满哀恨,所演绎的故事说到底也无非都是些儿女英雄。
我把这首《六州歌头》译为现代体,基本上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辽阔的塞北草原,清空万里,白云飘飞,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在大漠的尽头,黄沙荡净,战争的烟尘无影无踪。
河水澄清啊,碧波绿凝。
浩瀚无垠的边塞,涵韵无限的壮丽;
苍莽的大地,寥廓的高天;瑰丽的景象,雄壮的风情;
这气势是如此般的恢弘。
草原日落隐隐在远山之上,
依稀可见的蒙古包,在夕阳的余晖中如点点星星。
遍地牛羊归来,一群群野马驰骋。
觅巢的鸟儿发出惊叫,许多的遐想伴随着弯弓的断弦声。
遥想那大汉皇帝啊,思虑帝国的安危,派遣卫霍横绝漠北,
驱逐匈奴可汗啊,建立不世威名。
然而匈奴终究未灭,人却已然老去,功业垂成啊,鬓发已经凋零。
谁说匈奴已经远出大漠,君不见烽烟又起,鼓角之声传入长安西京。
无可奈何的汉朝又选择了和亲,
昭君远嫁出塞的泪水啊,黯淡了面妆,她是那样孤苦伶仃。
在哪遥远的地方啊,即便有蔡文姬那样的才思,
弹唱出无数的《胡笳十八拍》,也不能倾诉内心的思念之情。
无限感伤啊到如今遗恨千秋,家国故事啊都说与后人听,
迢迢的历史啊,说穿了无非是在演绎儿女英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