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前那个恶作剧的小学生,已经是为人师表的大学青椒了。鞍山钢铁学院机械工程系理论力学教研室的教师。尚未成家,与父母住在一起。已从城乡结合部的太平村,搬到铁东区比较中心的地方。两居室,我自己有间朝北的房间。年底时又有乔迁之喜,搬入铁东医院旁往深沟寺去路边的三居室,我自己有间朝南的房间。
英语突破
不论何时回望,1985年对我而言可以算个重要的年份。从那时开始,我有自己学习英语的方法,既不是多快好省,也不是少慢差费,而是多慢好费(阅读数量多,学习见效慢,最终水平高,投入精力大)。于是,后来英语渐渐成为我的优势而不再是劣势,可能终身受益。其重要性当时就有所意识,因此对英语学习过程有详尽总结。顺便一提,这种多慢好费的英语学习法,我也给其他人推荐过。但除自己之外,我只知道一个人有成功实践,那个人是我女儿。
留校至85年4月,我就跟我当班主任的班一起听英语课。讲课的任健开老师当年也教我们英语,但不全是他教,还有位候老师。教材不一样,当年我们用大连海运主编的书,偏科技。后来用清华的《英语教程》。我同时读些中学生英语简易读物,大约有1500页。还跟电视听了Follow Me和On We Go。
在5和6月,精读了New Concept English 2,《英语教程3》、复旦编《英语(三、四)》。另外泛读了交大编《英语(二、三)》、《英语教程4》、许国璋《英语2》,还有18本英语简易读物,共计约1800页。
在6到9月,精读了许国璋《英语(三、四)》、New Concept English 3,另外泛读500页左右。
在9和10月,泛读了大量教材。包括English for Today 3-5, Essential English 2,3, 北外编English Book 3,4, 上外编《英语(英语专业用)3,4》,Kernel Lessons Intermediate, 《英语(非英语专业文科用)3-5》,New Concept English 4 (前28课)。
到翌年二月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前,又做大量的考试题,同时读英文小说1500余页。
最直接的成果,翌年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得了70分,考入了东北工学院的研究生英语快班。间接的结果,后来几乎所有的英语考试,硕士生课程考试、EPT,TOFEL,GRE,博士生入学和课程考试,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我个人记忆犹新的是,4月在读Arthur Hailey小说简写本,忘记了具体是Airport还是Hotel,突然有了不忍放手的感觉。开夜车通宵读完。那一刻,我相信自己,外语能学好,还不仅只是考好。
首次参加学术会议
9月参与在鞍山举办的辽宁省力学学会会务工作。这是我首次参加学术会议,虽然只是作为会务人员。会议地点在千山风景区中的毓秀宾馆。当时的物价水平,吃得比较一般的会议餐,10人一桌100元,我住的4人间,席梦思床,每人每夜6元。见习期,我的工资是每月46元。
当时学术氛围比较浓,来的老师不少。会议合影算我们会务人员62人。会议论文集是油印厚厚的四大本,加起来厚道介于一块和两块砖头之间,后来搬家时扔掉了。到会的有辽宁省力学学会理事长唐立民教授,还有当时的大连工学院的副院长程耿东教授。小时候的大朋友陈勤在大工硕士毕业留校在职读博士。他说起过程先生在海外的业绩,很是佩服。后来在会议上遇到几次还请来上海大学报告的利物浦大学欧阳华江教授似乎也到会,当时还是博士生。其他有什么人参会我就记不住了。钢院好像没有参会。教研室主任邢副教授是省力学学会理事,但没有到会。我负责拿会议论文集,放在他办公桌上。
会务由东北工学院的颜世英老师负责。后来观察到,辽宁省力学学会的惯例似乎是理事长在大连理工,而秘书长在东北大学。我和鞍山钢院机械系的朴老师属于会务组的打杂。我读本科时朴老师曾带我们实习,对学生很好。他是校足球队的主力。后来好像辞职回家去办工厂了。我的主要工作是接站送站。忙忙碌碌,有些辛苦。难的是买回程的软座票,也没有什么关系,带着单位介绍信公事公办。跑好几趟只买到了两张。虽然是打着程耿东副院长的旗号购票,但他让给唐立民先生和夫人了,自己乘硬座。
会议具体研讨什么完全没有印象,这已经超出我当时的知识范围。事实上,我是不是听报告也不记得了。
会议前后,也在千山中转转。送走唐先生等后,轻松许多。回到千山又各处走走。在龙泉寺见到幅对子很有感悟
大慈悲度一切苦厄
空色相现五蕴光明
上联说“同情”,下联说“智慧”。这种“爱”与“知”构成佛学两大支柱。我自己对此,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知道现在龙泉寺是不是还有这幅对子。在千山与朴老师有张合影。
教学工作
助教任务不重。课程本来就不多,而且领导同事也照顾我要考研究生。上半年是电专业的中学时理论力学课程,60学时,用郝桐生的《理论力学》修订版。我觉得教学内容很简单,基本不用费什么心思。下半年开始机专业的理论力学,前一学期好像是60学时,用哈工大的《理论力学》第四版。
我们读书时,理论力学用南京工学院等七院校的教材,但买的教材是西工大主编。留校后教研室发了哈工大的教材。我把上面的题目都做了一遍。我自己看过很多理论力学教材,但题目没有都做。这是很长时间内的事情,也不只是在85年。主要是比较感兴趣,也可以说是为准备考研,还算是备课。我在博客上写了3篇《理论力学教材过眼录1 2 3》,是长时间的积累,从84年留校开始。除了博文中提到的清华和交大的几种教材,还看过很多教材,例如西工大、北航、北理工等,版本众多,至少可以写篇《军工群雄》,还没有写。
班主任上半年还继续做。慢慢上了轨道,已经没有刚接手时的忙乱。新的问题是有些同学,特别是班干部,学习成绩差,甚至到了要挂科的程度。第一学期结束,班长成绩太差,被我换掉了。完全没有惩罚的意思,就是创造条件,让他专心于课程学习。我也跟任课老师求过情,在可能范围内关照那些班干部,尤其是有挂科之虞的。当时只有依据经济状况的助学金,没有根据课业成绩的奖学金。班干部毕竟在帮我做事,我不希望太影响他们的成绩。这样做有什么效果,完全取决于任课老师,我也不知道。到暑假,我就卸任了。这段班主任工作总体上乏善可陈。我试图尽心尽责,但效果可能很一般。对这种服务管理工作没有什么乐趣,更没有成就感。暑假开学,我是那个学年的理论力学课助教,我自己选了另一个班。我想学生不很熟悉,没有成见,可能更公平些。
研究起步
当时已经很认真地读《力学与实践》,过刊也从图书馆借出来,仔细学习。83年开始读这个期刊,89年发表了第一篇短文。后来有篇文章分析作者情况,统计截止92年。我发表过3篇短文,而被列为核心作者。2003年被聘为编委,是我首个期刊编委兼职。
85年5月,写完篇小文章,《动能定理成立的条件》。条件是理想约束且实位移为虚位移之一,因此有些理论力学教材中要求理想约束不充分,而有些分析力学中附加要求系统稳定不必要。这个工作是受梅凤翔先生在《力学与实践》上讨论实位移为虚位移之一的条件文章启发。这个稿子曾投《钢院学报》,审稿人认为是教学文章,而钢院的《高教研究》又觉得太专业。这篇文章好像应该先投了《力学与实践》但被退稿了。这是我现在的推断,具体不记得了。也许觉得水平不够就没有投。该工作90年曾在东北三省力学会议上交流。直到96年,为参加个会议而投稿,补充进后面论文的内容,扩充为《非完整力学系统的动能定理及其应用》,发表在高校学报增刊上。修改后似乎更有建设性些。
另外开始的一个工作是尝试用动能定理建立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系统。这主要是看到《河北力学》上有位老师的论文。这个工作只是开个头。到了1986年才完成投稿。因此等明年年底再说。
考研准备
准备考研应该是我的中心工作。英语有把握后,考取的可能大大增加。数学从来是我的强项。理论力学也下了功夫又在助课。只有材料力学需要额外准备。还有就是综合考试。
复习材料力学比较痛苦。我感觉与中学的化学有些类似。不需要理解很多东西,但需要记住不少,而且运算繁复很容易出错。当年考研究生还是比较难,每门课程都及格未必能保证考取。所以材料力学也很关键。
其实我比较害怕综合考试,毕竟本科是学机械的,而且读大学时对力学也没有特别投入。大学里学过工程流体力学、机械振动、弹性力学,毕业设计时自己看了有限元。留校后又看了结构力学。但到了快要报名的时候,得知那年入学考试的笔试没有综合考试了。我很高兴。
报名的选择很有限。当时规定而且也在留校时告知,我们只能考冶金部系统的院校。有力学专业的只有当时的东北工学院和北京钢铁学院。似乎东工的力学专业要好些,至少导师和招生人数都多些。沈阳离家也比较近。因此就决定考东工。当年报研究生还要选导师。我比较感兴趣的非线性振动方向有两位导师,关立章副教授和李景正副教授。我们教研室已经有三位青椒在东北工学院读硕士,导师都不相同。关老师已经是同事邢佐宇的导师了,我想还是尽可能跟不同的导师吧,因此选了李老师。当时似乎也听说李老师比较学究,不做横向课题,也不做实验,感觉可能与我更契合些。
身边青椒
理论力学教研室和材料力学教研室的年轻同事不少。比较全的合影可能是84年也可能是85年教书节时拍摄。除我之外,他们都是77届或78节的钢院毕业生。右起第一位戴学斐在东工读硕士,导师是随机振动方向虞和济教授。毕业后一度回钢院任教,后来考取北钢的博士。在我印象中,她最有学霸的范儿,但后来去了企业界。前些年是奇石乐中国有限公司汽车事业部部长。第二位张树义,钢院毕业应届考取东工,苏禾副教授的学生。毕业后回校任教。一度也下海从事做具体工程项目,后来又回到学校。他的夫人唐萍也是学校青椒,我读书时她当过助教,好像是机械零件课。两位似乎都是辽宁科技大学的教授。左起第一位邢佐宇。他在我入职时已经是教研室的青椒,85年考取东工的研究生,导师是非线性振动方向关立章副教授,与我的先后两位导师同课题组。毕业后又回钢院任教。似乎在90年代初期下海经商,现在可能是实力雄厚的企业家。他下海前对我们说过他的想法,我自己觉得很有说服力。第二位是材料力学教研室的老师,我不太熟悉,可能姓陈。到东工还是北钢读研究生,似乎后来没有回来任教,所以不熟悉。第三位可能是最有名的同事了,范迅,当时从东工研究生毕业在材料力学教研室任教。几年后到中国矿大读博士,毕业留校。后来当了矿大的副校长。
几位力学青椒,除了邢佐宇外,好像当时都还在外面读研究生而不在学校。打交道相对比较多的还有几位其他教研室的老师。期中有留校的同班同学李荣刚。在学校期间,在一起玩的不算多。他是校排球队的主攻手,我课后踢足球。还有印象的是,他打喷嚏都是一串三个,但有次上课他打了两个就戛然而止。几个同学都惊呼,少了一个!留校后因为是同学,关系密切些。我们家搬家时,我还请他过来帮忙。后来他离开学校从政,现在似乎是鞍山的政界要人了。还有位流体和液压教研室的付晓东老师,是我上流体力学课时的助课老师。后来在东北工学院读硕士后好像到美国读了博士,然后去企业界发展。
青椒有次集体活动是暑假里去本溪水洞。汽车往返要八小时。这种钟乳石岩洞为过去所未见。归途在本溪市停了40分钟。我去趟本溪书店。买了黑格尔的《小逻辑》和《哲学史演讲录(四)》,蔡尚思的《中国传统思想总批评》,《狄慈根哲学论文选集》。也算收获颇丰。书店几乎是我到各处游玩必去的地方。下面是与李荣刚在本溪水洞的合影。这个地方还有千山与朴老师合影的地方,我都有自己的照片。本来压在写字台玻璃下,几次搬家,现在找不到了。
人文阅读
如前所述,大量阅读的是英文简写本。但其他书也读了些。
主要读些中国古籍,例如《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和《老子新译》。也有些关于古籍的书,如《经书浅谈》和《中国哲学史稿》。还有古典小说,如《红楼梦》和《西游记》。
现代小说也读些。如王蒙的小说,王小鹰的《相思鸟》,陆星儿和陈可雄的《啊,青鸟》。港人高阳的历史随笔《持故小集》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还有少量的翻译小说,如阿西莫夫的名篇《我,机器人》和夏目漱石的《心》
也许还有其他小说等。写的肯定读过了,但可能还有读过的没有列出了。
1985年就这样紧张忙碌而且自己觉得富有成效地渡过了。
过去已经写过八篇的链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2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