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6年

已有 6410 次阅读 2016-12-31 11:39 |个人分类:往事钩沉|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回忆, 2006年, 个人记事

十年前那位“累累如丧家之犬”的博士生,已经在上海大学当了七年教授,六年前可以带博士生。全家成为新上海人已经七年。十一节前住在新客站附近的“和泰花园”,然后搬到宜山路地铁站旁。

原来的房子是两居室。把其中一间间壁成两间,南面连着阳台的部分给我做书房,只有东窗的给女儿做卧室。有时候父母或岳父母来小住,就拥挤不堪。装修也很简陋。到处看房子,折腾有半年多,终于卖掉旧房,购入新房。其实是二手房,只是没有装修过。找荣鑫装修,又折腾几个月。终于可以入住了。这次是三居室。南面两间分别是主卧和书房,北面是女儿的卧室。双方父母来小住时的拥挤也有好转。地点比过去方便。太太上班比较近。我上班虽然距离远些,但靠着地铁站,而且离班车站也不算远。

新居离女儿的学校也近许多,地铁只要两、三站。她第一天从新居上学还乘错方向了,结果迟到了。女儿从高一到高二,紧张但平稳的高中生活。

安定日久,又有远行的愿望。这一年的第一个月和最后一个月都是在香港过的,在城市大学做ResearchFellow。年底去香港前的两个月,又去了多伦多,在多大做Visiting Professor。上半年还去趟斯图加特,参加IUTAM的一个专题研讨会。

教学

出国时间虽长,仍完整地在学校有一学期,就是春季学期。按照以往的惯例,我主讲力学专业本科生的振动力学课,40学时。03级本科生是从综合班分出来的,人很少,好像只有8人。我仍是全英文讲课,用本很经典的教材,ThomsonTheory of Vibration with Applications (5th ed.),虽然我个人不太喜欢。该书具有所有畅销教材的特点,简单。但只有这本书有大陆发行的合法影印本。三年前在多大旁听振动课的教材也是这本书,还要了本教师手册,上面有题解。所以就继续用了。

那一年或者确切说那一学期比平时多上门课。02级快要毕业时,领导发现培养计划中有门课动力系统及其应用还没有上。过去应该是与数学系一起上,主要是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和稳定性之类。数学系派不出人开,力学系只好自己上。找到我来讲。班上也只有15个学生。我想想按数学系的上法并非是我强项,当然有时间利用上课机会重修打打基础也是好的,但快毕业的学生未必愿意奉陪。干脆换种讲法。我用MeirovitchIntroduction to Dynamics and Control作教材,内容比较初等,也贴近工程实际。那其实是本很好的入门书,但没有Meirovitch关于振动的系列教材有名,甚至也不如他的Methods of Analytical Dynamics有名。用英语讲难度有些大,来不及或者说我不想花太多时间准备,就用汉语讲。所谓西本中唱。

研究生指导方面,4月博士生张伟毕业,他02年春季与杨晓东一起入学。他本来学流体机械,在我组里做轴向运动弦线的控制,研究方向转换可能有些大。他做了四年,在力学所肯定是短于平均时间,更不用说定向生的平均时间。但他之前组里毕业的7个博士都是两年七或八个月,还有个一年一年八个月,所以显得有些慢。后来听说他在读时曾犹豫是不是要换流体力学方面的导师,但当时我完全不知道。其实如果学生有意换导师,并且有导师愿意接受,我会无条件同意。他是福州大学的定向委培生,毕业后回去工作,与我的师兄陈力是同事。现在是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据说在教学方面较投入,被评学生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这一年没有硕士生入学。有位在职博士生入学,但中期开题一直没有做,八年后退了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方面,为一般力学专业2005级三名硕士生开40学时“振动力学”课。前年底毕业的杨晓东申报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没有成功。我觉得他的博士期间研究工作非常出色,完全有竞争力获奖,不然也不会有9后的优秀青年基金。但论文本身写得比较匆忙。我当时也不是很有经验,没有把好关。综合权衡,没有获得优博运气不够好,甚至有些不公平。我个人推测,老一代专家门第观念可能更重些,因此上海大学这样的年轻学校,可能不是很有利。

说句题外话。在学术界,现在有些类似科举制,院士-千人/名师-杰青/长江-青拔/青千/优青/青年长江,就像古代的翰林/状元-进士-举人-秀才。比起以往类似九品中正制的门阀体制,仍有显著进步。我在交大读博士的时期,大致是两种体制的过渡期。没有经过两种体制的人不容易理解。

写了多年的《理论力学》在这一年出版。我与戈新生、徐凯宇、薛纭三位老师合作编著的教材。教材的立项很早,在上海交大的刘延柱教授、洪嘉振教授和上海大学程昌钧教授推荐下,于2002立项为上海市重点教材,好像还有两万元项目费。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组稿编辑杨倩老师比较积极,就给她出了。写教材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动机主要有4点。1 许多书的内容太多,我们也不讲那么多,只是少数学生能仔细看书,因此不如写本薄些的书。所有内容都是课堂上要讲的,而且例题习题甚至解释和说明也不用很多。2 我讲运动学时,觉得不论从逻辑上还是从教学角度看,都应该把复合运动放在最后面讲。3 我一直希望加强运动学中的所谓解析方法,这样便于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4 动力学中,从逻辑上看动能定理不属于牛顿-欧拉的矢量方法体现,应该在能量法中。当然,从解题角度,不能用动能定理,有时候可能增加解题难度。但本质上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已经封闭了。但想想容易,做起来很难。编写过程拖了好几年。戈新生编写的运动学与我原来的想法也有距离。解析法的内容后来增加些,但复合运动仍然在刚体平面运动之前。我觉得无力止于至善,就先这样出了。出版社请刘延柱教授和梅凤翔教授审稿,两位前辈在总体上肯定的前提下,也提出些具体的修改意见。出版后使用的学校不是很多。出版社反馈的情况,全国也就十所左右。或许因为与多数教材有差别,使用不是很方便。我自己用着觉得挺方便,就一直在用。理论力学教学界的有些专家对教材的某些特点给予肯定。这本教材后来获了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

我还是比较喜欢写些教学相关短文。但写得也不算多。特别是忙的时候就不写了。这一年,发表了一篇书评,《MeirovitchFundamentals of Vibrations评介》。我个人非常欣赏Meirovitch的教材,有对学科的内容的洞见,但缺点是不够通俗。发表篇书评,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

我在教学方面的工作,获得了当年的校教学名师奖,也算是种肯定吧。同年,学院推荐我上海大学“师德标兵”,但没有获奖。正式说起来,“师德标兵”可能是最高荣誉,虽然奖金远非最高。但我自己总觉得与道德楷模之类有相当大距离,没有入选就对了!

研究

我自己投入最多的工作仍然是轴向运动结构的振动及其控制。观念上比较有意思的工作是在平面耦合振动的情形,导出了轴向运动弦线的能量变化关系,从而表明固定边界下的自由振动能量并不守恒;构造了具有能量量纲的守恒量,并应用于平衡位形的稳定性分析。本质上就是把分析力学中的Jacobi守恒量从离散系统推广到非保守连续系统。论文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IJES。这方面从2004年就开始发表论文,后来还有一篇,这篇是其中最重要的,但不是引用最好的。技术上有些难度的工作是考虑一类混杂边界下轴向运动梁的振动,所谓混杂边界,指一种较为一般情形,可以分别退化为简支和固定边界。具体工作是杨晓东完成的,论文发表于European Journal of Mechanics A/SolidsEJMA

这篇论文后来引用相对较多。

除了动力学之外,对运动弦线系统的控制也比较关心。研究集中在利用张紧装置来抑制或者控制振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博士生张伟在作,国内外都发表了论文,其中用自适应控制的工作,是我写的文章,工作在2004年就完成并投稿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了,但到了2006年才发表, IJMS

我自己感觉,研究工作的质量略有下降。前面提到的两个工作,我觉得质量要低于05年的代表性工作。文章数量仍然很可观,因为前面那些高产的博士生的文章还在陆续刊出,但比前两年还是断崖式的下落。前几年出国看轴向运动结构横向振动的文献,有各种想法,后面作得也差不多了。需要新的输入。那两年,经常出去,仔细看些文献,体现在研究质量上,要在三、四年之后了。还又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当时对两个新的课题即AFM相关非线性振动和弹性杆的非线性动力学更感兴趣,但没有很好的结果。前者后来仍继续尝试。

参加一下境内外的国际学术会议。九月应邀到德国斯图加特参加IUTAM的多体系统接触中的多尺度问题专题研讨会,报告的工作是接触问题的多尺度分析,属于与AFM相关非线性振动的工作。来去匆匆,没有旅游。九月还应邀到南京参加了IUTAM有不确定性的非线性系统动力学与控制专题研讨会,报告了非典型边界下运动梁的非线性振动。八月在北京参加中国力学学报主办第二届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国际会议,做了三维运动黏弹性运动梁的动力学建模的报告;博士生丁洁玉、胡庆泉和张丽俊也做了分会场报告。

第三次申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这次还不如上一年,干脆没有入围答辩。有些失望,但后面还有机会。那一年真是诸事不利。申报政府特殊津贴,未通过学校初选。申报上海市领军人才,没有成功但入选领军人才后备队,并获得人才基金资助。本来准备与刘增荣老师等报混沌控制与同步化方面的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但因为我出国等,最后没有报。基金方面的收获是获得了第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类混杂陀螺系统的稳定性、振动和混沌”。获奖方面唯一的斩获,得了理学院2004-2005度科研优秀青年教师奖。我马上就超龄,所以就报了,有很少一点点奖金。

服务

学会兼职仍然是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非线性动力学与稳定性专业组副组长。期刊编委包括《力学与实践》《力学进展》《应用数学和力学》《应用力学和数学(英文版)》。

五月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10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复杂高维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的新进展及挑战”,担任执行主席。这是我一次负责办会,缺乏经验,接待等方面可能存在许多问题。到会的同行学者都非常体谅。例如,南航的胡海岩校长带着金栋平、王在华两位教授,打车到会,打车离会。我当时还没有用手机,尤其不便。

八月北京的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国际会议我是科学委员会委员,不记得具体做了什么事情。三月到扬州参加非线性振动及非线性动力学学科发展研讨会,但会议内容已经想不起来了。

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参加工程力学研究与应用研讨会。这个实际上是学院为导师举办的七十华诞庆典。师兄弟都来参加,包括没有在一起同学过的潘振宽师兄。与我们在15年办的八十华诞庆典不同,具有某种官方的色彩。何友生院士出现了庆典。本来想让我介绍导师学术成就,我觉得不合适,后来由位领导来讲。彭建华师兄和我作了学术性的报告。我讲的是与导师完全无关的运动结构研究。在我看来,学生的完全独立是对导师的最大敬意。庆典结束后,导师的硕士杨海兴教授宴请大家。我们这些博士生和访问学者,集资为导师买了大提琴和小提琴,供他退休后消遣。因为他耳朵有些不好,所以演奏技艺想必大不如从前,以至于他太太冯医生后来抱怨,我们的礼物只是多了些噪音。

休闲

这一年虽然有近半年在外面,但基本没有什么旅游。在多伦多主要的消遣就是到书店转转,翻翻书。基本都在工作,只是到合作教授Jean家住过两天,算是度假。在香港,消遣就是饭后在学校周边散步。太太女儿来探亲时,去了迪士尼乐园和海洋公园等。在迪士尼乘过山车很惊险。我自己觉得没有太害怕,下来发现腿软了。有乘小火车打靶,转了两圈才恢复。全家还去趟澳门。女儿太小不能进赌场,我们夫妻在赌场中匆匆输点儿钱就出来了。全家一起从香港返程。在广州与岳父一家过春节。那是我第一次去广州,也到越秀公园等转转。下面三张照片,前两张在广州越秀公园,后一章在香港海洋公园。女儿第一张照片中的满脸不耐烦,是青春期叛逆。第三张照片中的童稚笑脸,也是幸福生活中的满足。




主要的消遣还是读书吧。境外读书记不太清楚了,除了在书店乱翻,就是图书馆借阅。应该看过些Russell的书,当想不起来具体是那些。Jean送我本新购的Mao: The Untold Story,满足一下我“闭门读禁书”的愿望。在香港时,借阅了两本比较经典的我所谓大学小说,Small WorldCantor’s Dilemma,都仔细地看了,很有意思。

比较广义的大学小说,还有套翻译的“阿瑟·伯格学术荒诞小说系列”,其实也是通俗的社科读物。我读过的四种是《学术会议上的惨案大众传播理论》《哈姆雷特谋杀案文学批评理论》《涂尔干死了社会学理论另类读本》和《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都堪称妙趣横生。

重读一下经典小说,如《约翰·克里斯朵夫》《简·爱》。这类小说还是有种精神力量。取之不尽,偶有共鸣。重读经典随笔《懒人闲想录》,文笔俏皮洗练。

也读过些关于大学的议论,如《韦伯论大学》《教育为何是无用的》和《大学何为》,以及更一般些的知识社会学著作,如《知识人的社会角色》和《人:学术者》(译自法文,有些别扭,是不是就是《学术人》)。总体上不太欣赏这类议论。

中国作家的小说也看看。王蒙的《尴尬风流》似乎可以算微小说,也不妨说是随笔。是有阅历老人的独白,有些内容耐人寻味。林白《一个人的战争》,非常不欣赏,第一人称的叙述缺乏可信度。假如我耐心地读完全书,最后发现作者写书时已经疯了,这肯定不是愉快的经历。因此将信将疑地看完,好在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4月参加学校组织的博士休假,去了古越台、五泄和安昌。照片参阅《诸暨五泄》《安昌古镇》。同行的有戴世强教授、刘增荣教授、杨骁教授和陈红勋教授。游程似乎是两天一夜。晚上与杨骁教授同住。



过去已经写过16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024474.html

上一篇:廉颇老矣,尚能雅思否?
下一篇:雅思复习日志
收藏 IP: 116.232.94.*| 热度|

3 罗汉江 袁天宇 姚伯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6: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