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择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jwang989

博文

阅读春树

已有 2049 次阅读 2019-3-24 13:45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1546911722985513.jpg

不明不白枯去的雪松。手机拍摄于兰州南滨河路。

从地表草被均匀一致和邻近正常存活雪松的情况来看,这雪松定植多年,枯株原本生长正常,去年或前年实然就枯去了,如动物的暴亡一般,连衰弱都没有来得及显现。

123.jpg

​不明不白枯死的桧柏。手机拍摄于兰州南滨河路。

从树下草皮状况和环境来看,这三株桧柏定植多年,生长正常,去年或前突然枯去,枯前毫无哀弱症象。

留意这种不明不白枯树现象已有几年,不为别的就为找出枯死原因,以便帮树们长得合人心意。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就震撼人心:“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样,活树都是相似的,枯树各有各的枯因。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反之亦然。孙子说:“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所以,要想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树木如何存活,就必须揭发枯树千差万别的枯因,尤其留意那些不明不白的枯树。树木存活生长,本性使然,但终不免一枯。可见是死神支配决定着树的生命,不明不白的枯树正是死神透出的一抹寒光。

123.jpg

小叶黄杨绿篱顶面风干的幼枝嫩叶。手机拍摄于兰州南滨河路。

绿篱去年晚秋修剪,剪后茬口蘖生新枝嫩叶,不及成熟就入冬而停上生长。开春前根系吸水能力微弱,幼枝嫩叶保水能力微弱,加之开春后风劲气燥,幼枝嫩叶因而脱水枯死。

123.jpg

正在开在的榆树。手机拍摄于兰州五星坪。

枝冠中上部紫色者均为榆花。榆花无瓣,只见紫色花蕊,借风传粉。榆先叶开花,其时气温尚低,蜂蝶无踪,榆因而省去花瓣,全力以赴授粉坐果。榆钱就是果实。榆花均位于去年所生枝条的下半部,包括下半部的次级侧枝,去年以前的枝段再无榆花。枝梢无花有芽,导致枝冠顶端光秃。枝梢芽略见膨大,待榆钱黄熟时就会抽枝展叶,特称叶芽。花由花芽萌发而成,花芽则由叶芽转化而来,特称花芽分化。由图中技梢光秃只有叶芽而枝下部花芽密集的情况推测,去年夏秋之际,榆树新枝下部的叶芽分化为花芽,而保留枝梢叶芽不变,以便来年开花坐果展叶生长两不误。

123.jpg

榆树枝冠中部的繁花。手机拍摄于兰州五星坪。

榆花更集中在去年新生枝条的基部,无花枝梢更长。可以推测,去年该树长势旺盛,树体营养多被用来生长枝条,花芽分化就少了。萝卜快了不洗泥,草木疯长不开花。种棉花要打顶摘心,种果树要控制树势中庸,都是这个道理。由此看来,无花新梢长度可以用来衡量长势,至少对于榆树可以如此,杨树柳树应该也可以,毕竟它们都是先结果后展叶的树木。

123.jpg

榆花与叶芽。手机拍摄于兰州五星坪。

前景横枝特示无花而有叶芽的技梢。其中叶芽均现膨大之势,无疑都将抽枝展叶。这一点是榆树的特异之处。一般树种开春时只有枝梢顶端的叶芽膨大萌发,而且自顶向枝条基部萌发依次拖后,长势也依次减弱,表现为明显的顶端优势。榆树不仅没有表现出这样的顶端优势,顶端的叶芽反而膨大较弱,甚至不动如山。曾见资料称杏树、国槐等树不会形成顶芽,顶芽即枝梢顶端的叶芽,而是任由幼嫩枝梢枯萎,来年以最靠枝顶的第一个活芽代为顶芽。由此可见,榆树梢端几个叶芽不动如山恰恰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自然枯梢特性。推测其原因在于,榆枝生长过旺,入冬前梢部尚未成熟,经过整个冬季和开春时的风劲气燥,嫩梢脱水失活,其中的叶芽随之失去膨大萌动能力,外观看似如梦未醒,其实早已心灰意冷。

123.jpg

灌木化的小片榆林。手机拍摄于兰州五星坪。

榆树本为高大乔木,主干明显。这片榆林却是丛生,分枝杂乱,主干失形其本尊,自甘坠落而与灌木为伍。推测其原因,一是榆树发枝量大,枝条上每个叶芽都最终抽技展叶,以至枝条繁生而不像一般树种那样在顶端优势控制下仅取枝梢几个叶芽萌发。二是这些榆树主要精力用于地下根系竞争,也就是说竞相长根抢占地盘。榆树很独,不喜欢“抱团取暖”,散生长得很好,郁闭成林就“勾心斗角”不去好好地生长了。尤其土壤干旱贫瘠时,过密的榆林不仅勾心斗角到都长成小老头树,更勾心斗角到地面草卉不生。其中表现之一就是释放挥发性化学物质抑制叶芽萌发和侧枝生长,也就是互相修枝,从而互相打扮成乔木。这片榆林地处空旷,光照充足,榆们尚不至于竞争光照,也就是说地上勾心斗角不太激烈,其地面杂草丛生就可以证明这一点。这块林地又比较干旱贫瘠,榆们便在地下暗中较劲儿,努力生长自己的根,同时不忘释放化学物质灭他树根之威风,更要时刻对抗来自对手的排挤,因而耗用了很大比例的树体营养,进一步降低了地上枝条勾心斗角的激烈程度。

123.jpg

同样栽植三年的铅笔柏。手机拍摄于兰州五星坪。

载植苗木都是二年生,同地育苗,不同的是较大的树春季定植,较小的树在圃地继续培育到同年秋季补植。记得前年和去年曾注意到这些铅笔柏发生梢枯病,感病株率约五成。而现今则见较大树梢枯病几乎绝迹,小树仍有近五成染病。梢枯病又称铅笔柏疫病,属防疫对象,曾有苗圃数亩铅笔柏苗因该病而全军覆没。奇怪的是,仅仅定植季节不同长势竟然相差如此之大。

123.jpg

同前图。同年春秋分别定植的铅笔柏植株长势差异更加悬殊。

铅笔柏原产美国,上世纪初曾少量引种于南京,生长表现不错。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多地引种铅笔柏,测定表明,其抗旱耐贫瘠的能力与侧柏相当,生长速度则优于侧柏。新世纪初,我单位也开展甘肃引种铅笔柏的研究,本人先参加后主持。引种育苗多在天水三阳苗圃进行,也曾就地移植培育大苗。本人就曾在三阳苗圃注意到类似怪事一桩:某块圃地移植培育的铅笔柏大苗长势差异悬殊,高者超过二米,低者不足半米,而且各自扎堆,与上图相似。共种植三行,呈条状,中间三处各十余株矮小,其余均正常。低矮弱树均染有梢枯病和芽枯病。用病来解释生长差异,总让人产生若明若暗之感,很不踏实。

查文献得知,梢枯病由桧柏拟茎点菌导致,该菌为害多种柏树。芽枯病由桧三毛瘿螨导致,同样为害多种柏树。三阳苗圃育有多种柏苗,铅笔柏被传染上这两种枯病不足为奇,可怪的是其扎堆传染。

后来在三阳苗圃又发现类似怪事。同一批移植二年的铅笔柏苗,其中一块地内长势极差,且两种枯病严重,相邻地块内则长势正常。对此百思不解。反复观察,总感觉有什么异样,就是莫名其妙。终于有一天注意到铅笔柏长势差的地块里撒有蓝色的硫酸铜,电击般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知道,硫酸铜是用来杀菌消毒的,我还记得势差地块移植铅笔柏的前一年培育过侧柏苗。由此推测认为,侧柏感染两种枯病,因其抗性强,发病微弱,但在土壤中留下大量病菌孢子或病虫卵,造成后茬铅笔柏的严重发病并削弱长势,我称之为前茬效应。进而推测前述带状铅笔柏移植地前茬也培育过柏类苗木。询问苗圃员工,果如我料。由此进一步推测,那家全军覆没的苗圃也是前茬效应所致。

据介绍,图中铅笔柏圃地前茬没有育过柏类苗木,而且经过细致整地换土,不存在前茬效应问题。

记得曾见文献称,植物苗期习得的生理性状可以持续终生。干旱圃地培育的苗木抗旱,生长缓慢,湿润圃地培育的苗木喜水肥,生长迅速。两者移植到同一块造林地,旱圃出身的幼树生长总是较慢,似乎不忘其抗旱本领,对肥沃湿润条件不太感冒;湿圃出身的幼树生长总是较快,对水肥敏感,而对干旱不太感冒。植物的这种苗期效应与动物的印刻效应相似。印刻效应由诺贝尔奖得主洛伦茨总结提出,指动物幼仔在某项技能学习的关键期本能模仿其首见活动对象的行为,并由此形成刻板的行为模式,终生不变,不管模仿对象是其母亲还是异种动物,还是无生命的物体。刚出壳的小鸭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活动物体后面跑就是印刻效应的表现,其意义在于练习形成其行走模式。旱圃中的苗木形成抗旱生长模式,也会被“印刻”下来从而终生发挥作用。由此推测,或许苗木移植成活期间也具有某种“印刻效应”,成活顺利也就罢了,成活艰难,长势衰弱,易感染病害,也会被印刻成生长模式,在以后的生长发育中一旦遇到恶劣条件便复现为其成活期的生长模式,如同“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式的应激反应。本人就注意过这种现象,成活不良的树木总是长势衰弱,半死不活,很失生命尊严。图中那些低矮铅笔柏幼树可能就是如此。那些低矮幼树秋季移植,正处于成活恢复长势之际,不久季节入冬而被迫休眠,来年开春风劲气燥,根系尚未活动,植株失水严重而形成抗旱生长模式,终而赖活下来,更兼多愁善感,被梢枯病缠上身来。当然,这一推测还需试验和进一步观察来验证。

123.jpg

枯梢的小叶女贞。手机拍摄于兰州南河庭院。

去年撰写有关顶端优势的文稿,资料大多来自文献,而叶芽萌发次序有关的亲自观察资料则一点也无,只是凭记忆随教科书想当然地认定顶芽先萌发并以之建立先发优势。十九日早晨,得闲扮演观察家徘徊于小叶女贞绿篱之侧,逐渐注意到有些去秋修剪过的枝条最靠顶端的叶芽膨大程度不如下端邻芽,甚至没有膨大,其上方枝梢则干瘪如枯。由此意识到顶芽非必先发,而是要视枝梢充实成熟程度而定,于是手机拍照为记。后来查视照片,未能刻画其状,删去,再寻机拍得上图。

图中可见,枯干梢段叶芽随之枯干,枯段下方第一对叶芽膨大程度不及再下一对。枝梢枯干决定于脱水失水程度,是一个自顶向基的渐变过程,不存在截然分界线。因此,枯萎尚活枝段上的最上一对活芽因为水分供应不足而膨大缓慢,最终抽生枝条也将势弱,从而违背顶端优势法则。

小叶女贞属南方树种,常绿,引种北方仍保持不落叶习性,但越冬后枝梢常枯萎而自然修枝,其实无异于前述自然枯梢的杏树、国槐等树。相信长此以往,小叶女贞在北方也将进化出自然枯梢习性,就像前述榆树中正在发生的那样,前述的小叶黄场也将不免于此。

2019年3月24日于兰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631-1169332.html

上一篇:顿开的为什么是茅塞而不是软木塞
下一篇:玉不琢不成器,文不批不为作
收藏 IP: 103.232.144.*|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