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择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jwang989

博文

玉不琢不成器,文不批不为作

已有 2156 次阅读 2019-3-28 18:09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我是个很不称职的父亲。孩子上学期间,我从没有辅导过孩子功课。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只是感觉丢自己的面子,对孩子大发雷霆之怒。至于孩子为什么从不问我作业,只会闷在房子里熬夜苦读到子时,我从来没有想过。为此很后悔!只有一个孩子,连改正错误复职的机会也没有了……

近年来,经常审阅论文稿件,其实无异于批改学生作文。说实话,许多稿子可谓惨不忍睹,语法用词一团糟,思路论点半团麻,空话套话满纸跑,啰嗦唠叨漫如沙。更有些稿子改都没法改,读几遍都弄不清作者说的是个什么东西。几番下来,便气不打一处来,再无心情做其他事情。这不是嘲笑别人,回看自己以前写的文稿,其实也强不到哪里去。说来奇怪,曾与一些作者口头交谈,说到高兴处,常见其人眉飞色舞,口若悬河,见解不乏独到。一旦写作成文,则真知灼见踪影全无,只见词藻招展,不闻鲜香沁脾。由此认识到,论文作者们不是没有见识,而是写作能力低下,不能清晰写出自己的想法。于是,在审阅中硬着头皮努力挖掘作者的想法,逐句逐词批改,帮助作者理顺思路,清晰表达思想,并尽量解释原因,有时批改意见的字数比原稿还要多。

今年春节,走亲串友之中,忽然生出一个念头,与其天天为成年人批阅论文,不如给中学生批改作文;与其日日辅助陌生人写文章,不如辅导亲友们的孩子写作文。于是广撒英雄帖,要孩子们加我微信,把作文拍照传给我,并微信私聊问答,引导孩子克服写作困难,提高写作能力。这样,先后指导了五六篇作文。我的目标并不远大,只要引导孩子形成清晰思路,写起来自感顺畅,写完自感圆满即可,最好再生些小小的自鸣得意。其实,这也是我对论文稿件的基本标准。只要稿件中能品味出作者的一丝自鸣得意,我就认定作者有所见识,有所创新,花再大精力批阅也再所不辞。

上周末,考虑到微信单独问答只能解决一个孩子作文中的困惑,而事实上许多孩子都存在相同的困惑,不如把微信私聊集中在一起贴出来,让更多的孩子,甚至成年人都能看到,对比着共同解惑。贴到哪里颇费思量。我曾经在网易、新浪开过博客,还在新浪开有微博,后来都废弃了,密码都丢到爪哇国去了。最近常用的有QQ空间、超星学习通笔记空间和科学网博客,这些网站都比较冷僻,已经被我贴了大量杂类网文,我还想继续使用这些空间,特别是这些空间的手机版功能不是很漂亮,用起来不太方便。曾设想申请一个微信公众号,踌躇再三,总嫌麻烦而没有动手。想起曾试用美篇贴发网文,美篇可以图文混排,图形功能也比较强。就这样,在美篇里新开专栏,整理微信私聊成文,已贴出八篇。

美篇专栏当初起名【我们一起写作文】,名字嫌啰嗦,自感很不满意。昨日午饭后想起该事,回忆曾经的微信私聊,感觉与我私聊的孩子很有天赋,如同璞玉,稍加琢磨就能成为不错的写手,写出像模像样的作文来,只是有点写作困难症,思路容易漂移,理解题意时容易跑偏。我的作用不过琢玉成器、批文为作而已,于是新拟专栏名【琢作】。琢玉成器,一喻人成才,二喻文成品;批文为作,正如琢玉成器,去掉有害文意的毛病,述作成文,不是写出来就罢,有批有改才是真作文。

我的这些想法和做法发源于多年前摘录的资料,以及此后逐渐认识所得。

《科技日报》2012年7月10日2版《“数学焦虑症”对女孩影响更大》介绍,在学习阶段,孩子们会遇到这样的习题,一辆列车以时速241公里行驶一段长89公里的路程,那么列车需多长时间才能抵达终点?如果一个孩子对解答这类习题感觉忧虑不安,他很可能患上了数学焦虑症。数学焦虑症指的是害怕、担心和逃避数学的一种心理状态。许多人或多或少受这种症状影响,导致他们的数学能力下降。报告的主要作者德纳•胥奇说,一般认为小学时期会逐渐形成数学焦虑症,有必要更多关注学生们的这一症状,以免日后对数学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依我来看来,还存在写作焦虑症。与数学焦虑症相仿,许多成年人害怕写报告、总结等,被逼无奈则硬着头皮应付了事。其原因同样源于学生时代形成的害怕、担心、逃避写作文的心理障碍。我的写作焦虑症比较轻,可能得益于小学时代的一次经历。一次作文题目是改写课文,课文大意:一只狼掉进枯井中,请求路过的羊救它。羊认定它是一只恶狼,拒绝援手。狼狡辩说自己是一善良的好狗。大部分同学照抄课文,我也大部分照抄课文,只是在狼的狡辩中增添了几句话:狼为了证明自己是狗,搬起生硬的尾巴“噗噗”摇了几下,扫得井壁上尘土飞扬。就是这样简单的几句话,竟然惹得语文老师大加表扬,不仅红笔批注了大段文字,还让我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文。大致就是因为这次小得意,我对作文不是特别怵头。后来,为了练字,我开始摘要抄写报刊文章,抄写中有了想法,就随手记下来,逐渐感觉写作水平有了长进,甚至笔下走龙蛇,才思如泉涌。这篇东西就是当时的摘抄和笔记。

写作焦虑症可能源于读写困难症。据《职称英语(2002)》一篇文章介绍,美国20%的儿童患有某种形式的学习混乱症,称为读写困难症。研究者称,这并不是一种疾病,尽管患者不容易通过读写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爱因斯坦就是读写困难症患者,爱迪生也是读写困难症患者。爱因斯坦曾说,多数人用语言思考,但他自己则利用图形进行思考。据研究,读写困难症患者控制语言的大脑左半球小于右半球,正常人则相反。如果能解决语言问题,读写困难症患者常常表现得特别聪明,特别具有创造力。无疑,与我微信私聊的孩子是有些读写困难的,因为在复述题意时,他总是有些跑偏。许多成年人也是有些读写困难的,因为他们在叙述一件事情时,总是节外生枝,说着说着就偏到别的事情上去了,或者说了一大堆话却还没能把事情说清楚。电视纪录片《钱学森3》介绍,戴汝为自言,曾向钱先生提问过两个问题。钱先生却说:“听不懂,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戴很尴尬,也很疑惑,继而明白钱先生的意思:你的问题没有问清楚。戴因而品出一个道理,请教询问时必须清晰地描述问题,否则问与被问两茫然,竹篮打水一场空。很多人能发表论文,甚至发表在世界顶级刊物上,但不会写散文,特别是理工科的科学家们,与他们在中学时代没能有效克服写作焦虑症和读写困难症不无关系。

有些人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不善交流沟通。我就非常内向。我最怕问路,即使走了冤枉路也要独闯自撞。中国人比较偏向于内向性格,这可能源于中国“万事不求人”的人生哲学。内向很不利于写作学习,遇到写作困难,不知怎样才能写清楚,或者感觉写不清楚却不请教于人,单靠自己思索会越来越纠结。孔子云“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朋友写了这样一段话,“该仪器利用光学投影方法将被测的冲击试样V或U型缺口与标准样板图比对,以确定被检测的冲击试样缺口是否合格,是唯一切实可行、并能保证检查质量的冲击试样缺口检查方法,是相关理化试验室的必备仪器。”自己感觉很别扭,就是不知别扭在哪里。其实是犯了主语漂移和全句过长的毛病。全句以“该仪器”为主语,但写到“是唯一”时,其主语已经漂移为“光学投影法”;写到“是相关”时,主语又转回到“该仪器”上。由于全句过长,一句话中出现三处“冲击试样缺口”,嫌重复了。可以改为两句,一句以“该仪器”为主语,一句以“光学投影法”为主语,用以补充说明前一句。修改为:“该仪器利用光学投影法检测冲击试样,是相关理化试验室的必备仪器。光学投影法比对试样缺口与标准样板图,以确定V或U型缺口是否合格,该方法切实可行,能确保检测质量。”

内向、读写困难症、写作焦虑症是影响写作学习的三大障碍。三者有所区别,但又联系紧密,都涉及语言障碍问题,很难截然分清。这就是我微信私聊辅导孩子作文的原因,意在陪着孩子打开心扉,疏通语言障碍,心情愉悦地去写作。所以,在微信私聊中,我尽量引导孩子跟着感觉走,努力找语感,提高语感敏锐度。

我的这些做法和认识还深受《外国怎样考作文》(《科技文摘报》,2012年7月12日4版)一文的启发。该文介绍了法国、美国等七个国家(地区)的作文考试特点,令人眼界大开。

法国鼓励考生学会对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历史上,法国以盛产思想家和哲学家著称,其高考作文题也充满哲学味,例如“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有一个确切的答案?”“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法国人对此解释说:“哲学之于法国高考作文,就如同政治道德之于中国高考作文。”

美国作文的评判原则,观点不在对错,重在自圆其说。美国的高考作文直译叫做“批判性写作”,目的是分析、评价、说明和说服。考试题目大多是有关社会和人生的现实问题,目的是让不同教育方式下的考生对这些问题都有话可说,比如“怎样认识人类社会劳动的意义?”“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否对受惠于技术发展的人类也有负面影响?”评判时侧重于考查考生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能力,并不考虑观点正误,考生只要自圆其说即可。其题目设置的意图与价值观的对错没有关系,只是希望学生通过作文证明自己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受教育者。

英国没有全国统一的高考,由各大学自己设计考题。考试成绩不是唯一录取标准,还要求提供老师的推荐信和个人陈述。个人陈述要包括业余爱好、参加校内外活动的情况等。牛津和剑桥等大学还有面试环节,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逻辑分析能力、思维敏捷程度、情商等素质。

日本的高考作文题大多要求考生看材料论述,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社会知识和思考能力。例如“家庭是偶然的产物还是必然的产物?”“如何听音乐?”“通过被爱学习爱”。还有更专业的作文题,例如冈山大学牙科专业的“牙科医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东京大学文科类的“关于一国文化,要给对那国毫无了解的人说明的时候,如何让对方能够充分明白你在说什么?同时不花点儿心思对方就不能明白的困难点在何处?举例说明。”考生要在150分钟内完成两篇这样的论题,难度相当大。

澳大利亚的作文题侧重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清晰有效的思想表达能力。作文题通常分两组,一组要求采用正式、严谨的议论文形式,如“教育帮助个人成长,并对社会有文明教化的作用”;一组要求采用较为轻松的、个人化的形式,如“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考生要在两组题目中各选一个,在一小时内展开作文。.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所有作文题都是应用文写作。一封标准的信函、一份完整的工作报告、一封专业的建议书都可被用做作文题目,这些应用文的格式是评分关键,只要格式完全正确就能得到一半的分数。用词是否精准、称谓是否得体得当也是评分关键。香港老师认为,应用文体尽管考查不出文采,但能看出他对待事物的认真程度和表达能力。

我国台湾的高考作文全部以命题为主,且题目“言简意赅”,可能只是一个名词或动词,没有限定。台湾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写诗歌体,如果稍有深层含义,都能得高分。学生作答时如果能够引用儒家词语、典故等也会受益。

从上述内容来看,各国(地区)作文考试确实带有显明的文化特色。法国鼓励哲学思辨,但并不关注如何表达。美国鼓励独立思考,更注意严谨而有说服力的表达,这也是美国科学的特色所在。英国并不关注写作表达,其实是不以考试为考查手段,而是全面考查。日本其实是现代的斯巴达,他们学到了西方科学的严谨精神,以严酷训练出高才为信条。斯巴达男孩长到12岁在编入少年队,接受严酷的军事训练,直到20岁成为军人。澳大利亚继承并发扬了英国自由而又严谨的传统,作文题目还含有中国人注意文明教化的理念。我国香港的应用文考试带有八股文色彩,但发扬光大了中国实用主义哲学,并突出了严谨、认真等科学精神。我国台湾的作文考试似乎由旧式的科举考试革新而来。

我特别赞赏美国的作文考试模式,并认同我国香港的做法,毕竟应用文在大陆已经杂乱无章、面目全非、斯文扫地了。在微信私聊中,我也正是这样做的,尽量辅助孩子自圆其说,用词要精准,称谓要得体得当。

在我看来,我国许多人写作水平低下,除了前面所述的内向、读写困难症、写作焦虑症三大障碍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杂糅法、英和我国台湾等作文模式的结果。最近几年,我国大陆十分流行心灵鸡汤,看似富有哲理,稍稍深品便没有了味道。这种哲学思辩式的语言在电视剧中尤其多,帅男美女张口闭嘴哲理,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灵魂,十足的空壳一个。法国喜欢哲学思辩,那是因为法国拥有思辩哲学的传统,我国民众信奉实用主义哲学,遇事先要问个有什么用,除了抬扛之外,并不注意真理与否,对于有用的东西会千方百计做出来,没用的东西就熟视无睹了。这样的实用主义哲学怎么能够发展出严谨缜密的哲学思辩呢?英国不考作文,学子们没有写作压力,也就不容易发展为写作焦虑症。我国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占有很大比重,学子们的写作压力山大,由于作文作业量大,语文老师很难逐一详细地批改,实质上变成了放任自流,写好写坏,学子们都不明白所以然,逐渐地就被获得高分作文的焦虑缠上了身,或者干脆破罐子破摔应付了事了。作文诗意朦胧,文采飞扬,固然赏心悦目,能够赢得满堂彩,但是,有文采又被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无不是作者在一种常人无以言表的情感驱动下才思纷飞的产物,可遇而不可求。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之所以在黄鹤楼题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原因就在于李白无法复原崔颢题诗时的心境,更无法重复崔颢题诗时灵感迸发欲罢不能的高能态。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但古往今来,好诗都是作者激情下的作品,命题之下都难免流于形式。之所以说杂糅法、英、台,就是因为我们在写作中仅仅抓了三种模式的皮毛凉拌而已,并没有或者不可能贯通其实质。

三大障碍,三型杂糅,一旦陷入其中,写作灵魂便万刧不复。美国的自圆其说原则,港式的应用文为主,应该是理工科学子写作学习的关键。我国已经制定出台了“中国智造”政策,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尽管很多人不能写但不影响能做,就像患有读写困难症的爱迪生一样,但是写作学习有助于梳理思路,精准抓住要点,明确突破方向。屠呦呦先生从“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古文记载中悟出青蒿治疗疟疾的关键在于冷水浸泡,从而开启了发现青蒿素的伟大历程。所以,年轻人、学子们努力学习写作,其意义不仅仅是掌握一项技能,更有助于在未来的创新社会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开辟【琢作】美篇专栏,正是出于这个考虑,旨在琢玉成器、批文为作。

2019年3月27-28日于兰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631-1170175.html

上一篇:阅读春树
下一篇:手机化会议
收藏 IP: 221.7.39.*| 热度|

2 尤明庆 余海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2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