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是中国东南大三角的腹地,山川壮美,物华灵秀。其东、西、南三面翠岭环抱,境内章、贡二水汇成赣江,奔腾北泻注入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唐人诗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荆蛮而引瓯越”,点明了江西作为要冲和通道的地理优势。
江西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升起了稻作文明的曙光,点燃了人类烧造陶器的火焰,开拓了华夏最早的铜业基地,铸就了中国瓷都景德镇的辉煌。汉晋以降,文化名人灿若群星。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朱熹、文天祥、宋应星、汤显祖、朱耷等历史文化名人及白鹿洞、白鹭洲等书院使江西“人杰地灵”的美誉名副其实。
本展览荟萃了从江西各地博物馆藏品中精选的百余件珍品,包括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金银器、丝织品和书画作品等,观众步入展厅,可领略到江西先民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巧夺天工的超人智慧和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并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产生更深刻理解。
一 青铜王国
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发现一座尘封三千年的艺术宝库,数量庞大而精美绝伦的出土文物令世人震惊。经辨别,这是一处大型商代遗存,埋藏着475件青铜器。它们品类齐全、造型奇特、铸工精湛、纹饰华美,反映了赣江流域高度发达而璀璨夺目的上古文明,呈现出一个失落已久且神秘玄幻的青铜王国。这是继河南安阳殷墟、四川广汉三星堆之后,商代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
学者们对新干大洋洲青铜器的归属各持己见。有人认为这是独立于商王朝的“虎方”、“戈族”或“句吴”等部族的遗物,也有人认为这是商王朝为掌控青铜资源派贵族南征开疆拓土的佐证。不管定论如何,这些器物凭借其高超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推翻了长期以来流行的江西在汉代以前是荒蛮之地的说法,证实江西曾经在青铜时代有过和中原文明并行发展,雄踞一方的历史阶段。
| | 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yǎn) 商代 铜 通高105.0厘米,甑口径61.2厘米,鬲高39.5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甗是古代蒸煮器。这件甗重达78.5千克,是现存已知最大的青铜“甗王”,为罕见的四足甗。此甗双耳外侧饰燕尾纹,双耳上各立一雄鹿和一雌鹿,回首瞭望,乖巧可爱。器身上立兽是商代江西青铜文化的地域特点。整器一次浑铸成形,说明当地在商代就已掌握高超的青铜范铸工艺。在威严的礼仪重器上装饰鹿,体现了先民对鹿的崇拜,有学者认为可能是象征盐神或生殖神。 |
| | |
| | 目雷纹虎耳扁形虎足青铜鼎 商代 铜 通高40.7厘米,口径27.4厘米,足径21.0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鼎的三只扁足均为抽象虎形,虎口承鼎,虎尾为足,有强烈的设计感。腹部主纹饰带为雷纹,形如眼睛,以斜线分成三组,布局奇特。双耳上面各卧一虎。有观点认为新干大洋洲遗存为商代方国“虎方”的物证,所以很多出土器物都以该族的图腾“虎”为装饰。新干大洋洲文物出现各种造型的虎有56只之多,可谓虎多成群,蔚为大观,为其他地区所不见,因而“虎”成为大洋洲文物中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标识。 |
| | |
| | 兽面纹鸟耳扁形夔(kuí)足青铜鼎 商代 铜 通高27.4厘米,口径16.7厘米,足高13.3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鼎的扁足作夔龙形(夔纹是龙纹的一种侧视图像),龙口承鼎,龙尾为足。双耳之上各伏一只戴冠凤鸟。鸟儿双目炯炯有神,造型活泼可爱,富有喜感。鸟冠形如烈火,张扬遒劲,给鸟儿赋予了神圣的韵味。 |
| | |
| | 兽面纹虎耳青铜方鼎 商代 铜 通高39.5厘米,口横28.7厘米,口纵24.2厘米,足高12.1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鼎在口沿、双耳外侧饰燕尾纹,双耳上面各卧一虎。老虎四肢蜷曲,跃跃欲试。大口张开露出锯齿般的牙齿,仿佛正准备扑向眼前的猎物。 |
| | |
| | 兽面纹青铜温鼎 商代 铜 通高27.0厘米,口横21.4厘米,口纵18.0厘米,足高8.0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鼎最为奇特之处在于具有双层底,夹层之间可置炭火给鼎食保温,有点像今天的保温盒,富有生活智慧。夹层一侧有上下启合的活门,用以塞入炭火,可谓匠心独运。大洋洲铜礼器重视保温的特点,展现了当地的饮食习惯。 |
| | |
| | 伏鸟双尾青铜虎 商代 铜 通长53.5厘米,通高25.5厘米,体宽13.0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虎虽样貌憨态可掬,却不失威武勇猛之风,体态蓄势待发,尽显王霸气像。虎后长着两只尾巴,违背自然常理,不知新干大洋洲先民为何有此新奇想法,是单纯为了设计美观呢?还是另有神秘意图?这个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 虎背上静静地卧着一只小鸟,扬起脖颈,悠然自得,与身下那只凶猛大虫形成动与静、强与弱、大与小的鲜明对比,有点黑色幽默的感觉。鸟儿虽然渺小,却全然不惧猛虎之威严,宛若猛虎的驾驭者,颇有以柔克刚之哲学意味。这件青铜虎应是传说中“虎方”国的图腾之物。 |
| | |
| | 兽面纹双耳青铜簋(guǐ) 商代 铜 通高17.4厘米,口径33.1厘米,足径26.6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簋用来盛放饭食。此簋器形与中原文化的铜簋相近,但圈足较高、内腹甚浅,称为假腹,较为罕见。这件器皿的双耳饰高浮雕羊角兽面纹,腹部饰卷角兽面纹,内底中央阴刻一龟。 |
| | |
| | 兽面纹提梁方腹青铜卣(yǒu) 商代 铜 通高28.0厘米,口径7.3厘米,腹宽11.1厘米,足径8.4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卣是盛酒器。此卣不仅纹饰纤细精美,而且造型独特,腹部四面开口相通,形成双层底。夹层可置炭火温酒,也可将卣浸入热水中通过腹部开口加速酒温上升,颇为新奇,堪称上古时代的水热温酒器。提梁可拆卸下来。此卣不但构思精巧,方腹的浑铸成形难度也很大,表现了极高的工艺技术。 |
| | |
| | 兽面纹羊首青铜罍(léi) 商代 铜 通高60.5厘米,口径40.8厘米,圈足径35.0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罍是大型盛酒、酿酒器,用于重大的祭祀和宴飨场合。此罍铸工精致、形体宏伟,腹部高浮雕兽面纹和肩部的立体羊首更添壮观气势。其扁腹与高圈足具有长江流域铜罍的特征。这件罍是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大型青铜器之一。 |
| | |
| | 兽面纹立鸟青铜鎛(bó) 商代 铜 通高31.6厘米,舞横17.5厘米,舞纵11.4厘米,铣间26.6厘米,鼓间17.8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商代乐器与“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的礼器并重,祭祀、丧葬、征伐、宴飨等重大礼仪场合无不用乐。镈是一种打击乐器,顶正中环钮以备悬挂,敲击口部中间与两侧发音,发声浑厚悠远,起到指挥定音的作用。此镈正面装饰有极具地方特色的牛首纹,牛角向上高高耸起,合抱一团由鱼形几何纹环绕的圆涡纹,非常有神秘感。 |
| | |
| | 双面神人青铜头像 商代 铜 通高53厘米,面宽14.5×22.0厘米,銎径4.5×5.0厘米,管径6.0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这种大型青铜头像仅见于江西,非常奇特。头部五官似人,却有獠牙、圆目、阔鼻、尖耳和双角,半人半神。头顶有圆管可插羽冠,下端有方銎(qióng,插柄的孔)可插柄。此头像两面对称,神秘诡异、威严慑人,与四川三星堆的青铜人头像有一拼,可能是象征通行于人与神之间的巫师。顶上圆管、下部方銎,似隐含“天圆地方”的理念。这些特点都寓含着贯通天地,沟通人神的功能。 |
| | |
| | 曲脊翘首青铜刀 商代 铜 通长43.4厘米,本宽7.0厘米,柄长9.9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刀刀首为尖靴形,是罕见的土著兵器。商代的青铜大刀均需夹以木柄、用套环固定才能握持,是高级将领与贵族才能使用的,与礼器一样具有“明贵贱、辨等列”的礼仪功能。 |
| | |
| | 镂空宽翼青铜镞(5枚) 商代 铜 通长9.9-10.0厘米,翼宽8.4-8.8厘米,铤长2.7-3.0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透过这组箭镞,我们仿佛看到了古人对空气动力学的原始利用。翅膀一样的流线形侧翼能够使箭只在飞行过程中保持平稳,并成功克服空气阻力,疾速而精准地命中目标。硕大的宽翼增加了动能、扩大了受创面积,适于猎杀大型目标。镂空的造型既美观,又能减轻宽翼的重量。这组小小箭镞,堪称美与力量相结合的典范。 |
| | |
| | 兽面纹青铜胄 商代 铜 通高18.7厘米,口径21.0×18.6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胄就是头盔。商周时期主要用皮冑,目前发现的铜胄极少。此冑呈尖帽形,正面饰兽面纹,壁厚达0.3厘米,胄顶上有小圆管插缨饰,侧边各有一小孔用以穿绳,冑内还需垫衬软性织物才能佩戴。此胄铸造精湛,威武精致,重量、形状也符合人体结构,是公认的存世最精美的青铜冑,为高级将领或君王所有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