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宗教与科学的工具价值与内禀价值 精选

已有 6691 次阅读 2009-4-5 07:15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宗教与科学的工具价值与内禀价值

 武夷山

 

何清涟在《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漓江出版社,2003)的110页说:

因研究基督教而闻名的学者诺克对基督教所做的有名总结:“人们追求的不是真理,而是在宇宙中寻找家园。”

博主:其实,不独基督教是如此,其他很多宗教的信仰者或具有宗教情怀者(如爱因斯坦)也是如此。为什么要“在宇宙中寻找家园”?因为尘世的家园不足以带来强烈的、永恒的归属感;宋人张载为什么要“为天地立心”?因为为其立心后我们才好去“投奔”,去归属,否则,无心的、冷酷的天地不理睬我们啊。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把所有宗教都归结于“迷信”是多么浅薄。

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在20061225的《学习时报》发表文章,“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这篇文章,表明党和政府对宗教的看法与过去相比要开明得多,稳健得多。不过,该文的思想仍然是立足于把宗教看成一种可能有用的工具――促进社会和谐,而没有触及宗教对于人的内禀价值。而在很多领域,只要认识不到诸如此类的内禀价值,则相关的工具价值也很难实现。例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说的是其工具价值。人自身有探索未知、追根寻源的精神需求,这才是科学活动对于人的内禀价值。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迄今不尽人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过于强调了科学技术的工具价值,而在科技活动的布局、管理、评价过程中,明显忽视其对于人的内禀价值。

 

李泽厚在《读书》杂志2003年第7期发表题为“课虚无以责有”的文章,文章说:

“历史本体论”特别重视操作活动对认识的基础作用,对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采取肯定态度,因为它带来“人活着”在物质方面的巨大改善。但又非常重视由现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可怕的异化,认为“人活着”正处在双重异化之中,异化的感性使人成为纵欲的动物;异化的理性使人成为机器的奴仆,“人是什么”变得很不清楚了。

博主:为了在当代回答清楚“人是什么”的问题,仍然需要宗教来帮忙。不过,宗教并非此问题的惟一答案,也不是“标准答案”。该问题的答案必然是开放性的。



谈谈科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24454.html

上一篇:迈克尔. 波兰尼论科学的价值
下一篇:科技事业需要“七巧板”
收藏 IP: .*| 热度|

20 周可真 赵星 张志东 廖永岩 王桂颖 朱林 马昌凤 张檀琴 陈绥阳 胡业生 张星元 王德华 杨秀海 陈国文 刘钢 关法春 周美芳 杨佳 蔣勁松 twxz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