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短视频一条一条往下刷,文章一篇一篇往下翻,感觉干货满满,但是好像又瞬间即逝,过几天印象就很模糊了,更别说长时间触动自己,改变自己了。
自媒体时代,手机获取信息犹如吃零食,口感虽佳,吸收的却不多。要吸收知识的营养,还需要用慢方法,笨方法——反复学习。
这个道理,我青少年时在农村放牛就很有感悟。
牛吃草舌头非常麻利,舌头将草卷入口腔,前牙切断,卷入,切断,只管把尽量多的草吞入肚子,看不出有享受食物的感觉。要是偷吃庄家,更是收割机一样,片刻扫光,看来牛也会做贼心虚。等牵回牛棚或栓在野外什么地方,不要打扰它,你观察一下,待安静一会(一般十至三十分钟),就会将肚子里半消化的草呕回口腔,慢吞细嚼,再吞回肚子,再呕出,再吞回,……,你能感觉到此时牛很安静,很享受,这个过程叫反刍。
学习也要像牛反刍那样,集中一段时间快速阅读多本书,将其中的重点划出来,好的书籍和材料一段时间后再回看,精华内容得置于案头,多次回看,甚至几年后还要回看。
我把德籍液压资深专家张海平视为我的老师,他十几年前的书和论文我现在还会回看,基本做到那个观点出自那本书或者那篇论文都知道,遇到问题随时可调用。泛泛扫一眼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有且只有这样才能把别人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很多好书我也会反复翻阅,据说陈敬熊院士每两年要把高等数学复习一遍,以保持不忘,我每年也会翻翻中学物理教材,保持对物理学基本概念的熟悉感。
可能你已想不起昨天刷的短视频了,却还记得小学反复背诵的课文,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反复死记硬背并非一无是处。
我准备考研时,也用了反刍方法。好的习题集我会做多遍,一套模拟试卷做三遍效果比做三套模拟试卷好,且前者花的时间更少,特别是往年考试真题要反复琢磨。通过反复练习,将常见题型熟练于心,考试时就得心应手。近年有侄辈向我请教“考试秘诀”,我就建议这种方法。
查理芒格就说过,熟练掌握一百多个思维模型,大部分问题都迎刃而解,注意,是熟练掌握,不是蜻蜓点水,泛泛了解。
在农村我除了放牛,大约12岁还学会了牵牛犁田耙田,此后15年我是家里犁田耙田的主要劳动力。犁田是将板结的土翻向一侧,将杂草掩埋,形成沟壑状,此时,泥土是一块一块带状的,泥土与杂草也没完全融合,犁田后灌满水,浸泡几天后耙田。如果总是一个方向(比如南北)来回耙,则不容易把泥土耙碎,整块田也很难耙得均匀,更好更快的办法是南北几个来回,东西几个来回,如此往复几次。
书籍回看最好不要从头到尾看,可以从后面翻到前面,也可以从你需要的任何一页开始,这样效果更好,就像耙田不断变换方向效果更好一样。
学习还要采取多种方式,所谓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去教别人,你可以讲给别人听,或者写出来。写作会让你忘记周边的环境,完全沉浸在思考中,是真正的深度学习,很多问题想想以为明白了,一动笔就发现思路不清,思考不深,要么无从下笔。
如果你是管理人员,你就有得天独厚的锻炼机会,因为讲话和写作是向团队传达思想最主要的方式。如果你是基层员工或者学生,老板或者老师让你做(讲或写)报告时,千万别错过锻炼机会。
变换环境也有利于记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视频,在家里看过,在办公室看过,在机场看过,比一直在一个环境里看记忆更深刻。
自媒体时代,是快节奏的时代,是手机获取信息的时代,人要跟上时代步伐,接受新事物,没必要跟时代对抗。慢学习不是完全放弃短视频、放弃互联网、放弃手机,而是要在快的时代里,采用慢的方法——反复学习、多种方式学习、变换环境学习。
信息越泛滥,知识越难深入人心,道理越难转化为潜意识,自媒体时代,慢学习才能破除“明白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诅咒。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8: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