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企空降民企的高管90%以上失败”,这是前几年常听到的一种说法。
我熟悉的液压行业,在德国力士乐做得很成功的高管空降山东某民企失败了;微软的陆奇空降百度,一年半左右突然宣布离职;福耀科技大学还没招生,校长已换了三位;顺德某房企投巨资进军机器人行业,从日本发那科挖来一位机器人领军人物做总裁,不到一年就挂印而去,挖来的第二位总裁只干了四个月,后面的总裁不断更换,我的前同事,还有其他一些熟悉的人都离开了,如今这家机器人企业已基本淡出人们的视线。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
空降兵和老板都抱着良好的愿望,空降兵以为遇见了伯乐,老板以为找到了人才,开始都以为是志同道合,走着走着,问题就会很多,空降兵和老板之间能够长期互相认可,互相欣赏,实现共赢是很不容易的事。
2020年1月份,我以跨行业,跨省份的方式空降到某公司做技术总监,转眼五年过去了,不能说成功,只能说存活至今。下面几点是我的经验之谈:
1.不要左一句我原来公司如何,右一句我原来公司如何如何。在新单位说这些话,你知道上司和同事听了多反感,多恶心吗?原来公司做法那么好,你为什么还要离职,回去不就得了。原公司的做法当然可以借鉴,但不要嘴上说。
2.原单位的经验不可机械地照搬。即使是同行,做同样的产品,不同公司都有差别,何况是不同的产品不同的行业。我是跨行业空降,原来做的是元器件,现在做的是系统集成,两者的研发理念,核心能力侧重点很不同,如果我把原公司的理念用在新公司上,必然失败。
2020年8月份我在液压行业做了场报告,此后我再没在液压行业做过报告,算是就此退出乐坛了,报告题目是《高端液压元件,我们能做什么》。
报告中我提到不差钱,也不差应用场景的系统集成商为什么很难做出高端液压原件,原因之一是核心能力侧重点不同,用系统集成的理念做不成精密元器件,反之亦然。两者能力侧重点如下:
系统集成:技术组合与匹配,对部件的评估,供应链整合管理,资本,运营
元器件:精密制造,优质原材料,先进的材料改性技术,科学素养,工匠精神
3.除非团队已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否则不要轻易新官上任三把火。2012年,我还在顺德工作时,公司招来一位人事经理,他来报到的当天早上,公司总经理把我和他叫一起,让我们互相认识一下。那位老兄客套话几句后就说他要搞人事改革,希望我支持他。一来就搞改革,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我心里想,尽管当时我才毕业两年,也知道这种派头很难做下去的。果然,两三个月后他就做不下去了。
只要触及现有行为习惯,思维模式,既得利益者的激进变革都寸步难行,成功的改变需要时间和耐心,要在和风细雨中进行。详见昨天我的公众号文章《改变要在和风细雨中进行》。
4.老好人做不成事,失去群众支持恐怕更做不成事。空降兵往往有优越感,尤其跟老板还处于蜜月期时,很容易有意或无意间表现出对他人的蔑视,这必定招致别人的反感,老员工挑新来者的毛病还是很容易的,职场上大部分“毛病”是解读的产物。
空降兵跟元老的矛盾有些是被老板“挑”起来的,不提拔元老,选择空降兵本身就说明在老板眼里元老不行,空降兵行,这已让元老已吃了一醋了。如果老板出于良好的愿望,希望空降兵带来新的理念,让空降兵辅佐元老,提升元老的认知,空降兵就会陷入两难境地,不做得罪老板,做了大概率招致元老的反感。
还要善待你的下属,前天有朋友跟我说,他们集团空降来的高管,动不动晚上九点十点召集大家开会,动不动把人一顿批,搞得大家苦不堪言,甚是反感。空降兵为了在老板面前表现奉献精神,可以自己加班加点,不可轻易让下属为你的加班业绩添光;无论你再见多识广,训话人家都不爱听,教人不要让别人感觉到你在教他。
5.职责以及什么是业绩最好跟老板事先约定好。有句话叫“说你行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不服不行。”职场上容易陷入每天忙碌,回头一看,什么都没做成的情况。空降兵至少一开始是被老板认为是人才的,很容易被老板安排做这事做那事,一圈下来,却没做出什么成绩,蜜月期到冷战期转折点往往就在此发生。
业绩是个含混的概念,概念越含混,灰色地带就越宽,除销售人员外,大部分岗位的业绩都不容易量化衡量,即使销售业绩不佳,还可归因为产品质量不佳。又比如研发业绩如何衡量?研发出样机,申请了专利就算业绩,还是要等产品销售出去才算业绩?建立了实验室算不算业绩?等等。
关于业绩,我比较赞同德鲁克在他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给的范畴,德鲁克认为业绩包括直接业绩和间接业绩,直接业绩是销售额,利润等可量化的指标,间接业绩是培养了人才,塑造了良好的制度文化,建立了实验室等难以量化衡量,对企业又非常重要的元素。
6.老板要辅佐空降兵渡过难关。如果老板抱着“你不是人才吗?你不是拿着高薪吗?我倒是要看看你有几斤几两”的心态,处处以挑剔的眼光看人,那是空降兵的不幸,也是老板不负责任的表现,空降兵大都是老板花大价钱找来的,空降兵出局,只会浪费大家的时间,对双方都没好处。
有些文章不方便在科学网公开,可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叶春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3 0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