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科学家兼作家丰富精神世界的写照 (中国科学报 2019年5月17日) |
这本有告别纪念之效的文集主题丰富,新见迭出,为科学家兼作家萨克斯多彩的一生提供了上佳注脚。
■武夷山
2019年4月,美国Knopf出版社出版了拥有美国永久居民身份的英国著名神经学家、医生、畅销书作者、被《纽约时报》誉为“医学桂冠诗人”的Oliver Sacks(奥利弗·萨克斯)(1933-2015)的作品集,Everything in Its Place:First Loves and Last Tales(本文作者译为“各得其所:最初的爱好和最终的故事”),这是他去世后由他人编辑的。作品集中包括已经发表过的作品,也有首次披露的手稿。该书展现了作者宽广的心胸以及对多彩生活的热爱和依恋。
萨克斯一生著述甚丰,共发表16部著作,《各得其所:最初的爱好和最终的故事》是其最后一部作品。他的第15部著作是发表于2017年的The River of Consciousness(本文作者译为“意识之河流”)。他的著作的中译本有:《苏醒》《错把妻子当帽子》《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幻觉:谁在捉弄我们的大脑》《钨舅舅:少年萨克斯的化学爱恋》《看见声音:走进失聪人的寂静世界》《火星上的人类学家》《说故事的人:萨克斯医生自传》等。获得第6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的《无语问苍天》便是根据萨克斯的著作《苏醒》改编的。除了写书外,他还常给《纽约客》杂志和《纽约书评》半月刊撰稿。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他对童年和家庭的回忆;如同其大部分著作一样,这本集子里也收入了他从自己近50年的临床实践中记录下的病例,这便是本书第二部分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关于萨克斯的家庭和其纷杂兴趣的一些文章。
萨克斯叙述的病例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在这里,有他对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方方面面之有趣的讨论,有对双重极端性格障碍的详细分析。他强调,在事关病人隐私的一些敏感决策中,医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在这里,他讨论了大脑老化、作为生理状态而非心理状态的躁狂、老年痴呆症的各种表现、某些人在诊断出阿尔茨海默症之后可能伴随着的“无所作为感和幻灭感”,等等。
在书中,萨克斯还以轻松的笔触揭示了自己在神经科学专业以外的多个侧面。例如,他早年曾痴迷于化石植物学和化学。他对以下事物大唱赞歌:图书馆、游泳、博物馆(小时候,他是伦敦南肯辛顿区一些地质博物馆和自然史博物馆的常客)、园林之必要性、银杏之壮观,等等。
书中收录的另一些文章的涉猎范围非常之广:蓝藻之古老基元、类地行星之演化、梦境之预兆能力、摄影术如何改变了人们对运动和世界的感知方式,等等。在本书的《在第三个千年里看见上帝》一文中,萨克斯在尊重灵魂出窍体验与濒死体验对于当事者的意义的同时,指出了此类体验之幻觉性。他认为,灵魂出窍体验与濒死体验这一类的状态根本不是源自超自然的东西,“而是人类意识与体验的正常范围之一部分”。他博览群书,所以在集子中他不时提及一些科学家和作家的不为人知的作品。并大加赞扬。在这方面,他介绍英国化学家兼诗人汉弗莱·戴维(1778-1829)的一篇文章最具启发意义。这些文章充满了好奇心和敬畏感。
本书最后一篇文章是他晚年的一些思考。他早年的一些爱好并没有变化,但是更趋于成熟,指向对外部世界秘密的探寻。比如,他从小爱读书,而在晚年,他对图书这种“濒危物种”的命运非常担心,对于手机和社交媒体风行导致的文明礼仪的丧失痛心疾首。他说,过去,熟人在街上碰面了都互相打个招呼、问候;现在,人人隐身于屏幕之后。
总之,这本有告别纪念之效的文集主题丰富,新见迭出,为科学家兼作家萨克斯多彩的一生提供了上佳注脚。有书评家指出,阅读此书,仿佛在姹紫嫣红的知识大花园里愉悦地徜徉。
《中国科学报》 (2019-05-17 第7版 书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