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科学家论惊讶感

已有 7496 次阅读 2018-6-23 07:06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180622博文配合.jpg 

   
 

 

科学家论惊讶感

 

 

■武夷山

【爱因斯坦在与印度文学家和哲学家泰戈尔交谈时,也将惊讶的能力作为科学家的基本特征,但这是与艺术家共同的特征。】

 

2009年,美国坦普顿出版社出版了意大利米兰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Marco Bersanelli和意大利科学传播人Mario Gargantini合著的作品,From Galileo to Gell-Mann: The Wonder that Inspired the Greatest Scientists of All Time: In Their Own Words(《从伽利略到盖尔曼:史上最伟大科学家谈鼓舞着他们的惊讶感》)。应当指出,这种题材的书籍是不会过时的。

本书分为七章,分别讨论科学的一个侧面——惊讶、观察、实验、发现、确定性、符号、目的。每章下面细分出一些小标题,如“惊讶与思考”“确定性与耐心”“目的与责任”,等等。

在第一章,作者考察了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对惊讶感(wonder)的认识,他们提出,惊讶是我们表现出的一种主动的好奇,而不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被动现象。注意到事物的存在,是具有认识能力的人类之首要和基本的行为。正是从这种奇异的被动性产生出了好奇心、质问和研究的欲望。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所有伟大科学家都像孩子一样,心底都有某种东西,使他们睁大双眼,专注于现实。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在1958年《科学之价值》一文中写道:“当我们足够深刻地考察任何问题的时候,同样的陶醉感、同样的敬畏感和神秘感都一遍遍涌来。知识越多,随之而来的是更深刻、更奇妙的神秘感,诱使人们窥视更深处的东西。我们的答案也许令人失望,且不用管它,我们仍满怀喜悦与信心去进行探索,发现想象不到的奇异现象,从而导致更奇妙的问题和神秘——这当然是伟大的探险!”

爱因斯坦在与印度文学家和哲学家泰戈尔交谈时,也将惊讶的能力作为科学家的基本特征,但这是与艺术家共同的特征。爱因斯坦说:“人所拥有的最美好、最深刻的体验就是对神秘事物的感受。这种感觉是宗教以及艺术和科学之所有严肃活动的基本原理。我觉得,从未有过这种体验的人若不是死人,也至少是盲人。”

19世纪的美国女天文学家玛丽亚·米歇尔(“米歇尔彗星”的发现者)也说过:“尽管我们的太阳系与无穷的宇宙造物相比是如此渺小,我们的寿命与时间周期相比是如此短暂,但是自然规律之美丽的相关性仍将我们联系在一起,结果,不仅一只麻雀的坠落能被世界的最外层感觉到,而且我们说出的词语引起的振动也能穿越整个空间,其震颤能永远被感受到。”

BersanelliGargantini总结说:“人们一般认为,惊讶感是获取知识的前奏,其实不仅如此。事实上,知识之获取正是又一个惊讶感的原因。情况好像是,我们科学地描述自然之能力的进步,必将增强我们对现实之无穷无尽性之感知。”

居里夫人也谈论过儿童般的好奇心,她说:“我属于这样一类人,他们培养了美感,认为美是科研的一个特征。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并不单单是个技师;他面对自然规律,就像孩子面对童话世界一样。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们相信,科学进步可以还原为某种机制、某种机器:何况,这些事物也有其内在美。”

BersanelliGargantini在梳理类似观点后写道:“对世界之美的感受似乎是将好奇心利用起来为科研服务的基本要求。”

美,当然是个主观性较强的概念。两位作者认为,简单化地将科学与客观画等号是不对的。他俩引用了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康拉德·洛伦兹的看法:“在我们这个时代,将科学视作基本上与价值无涉的事业已是时尚的看法。可以理解,科学家觉得有义务要求自己对其研究对象采取价值无涉的态度。然而,我认为这种时尚是危险的,因为这属于自欺。例如,我认识的所有生物学家不可否认地都爱自己的研究对象,就好像一个业余爱好是养鱼的人肯定也爱自己的照料对象一样。”

仅仅第一章,就有这么多精彩的论述,全书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的科研人员当然需要安居,需要五斗米来维系生活,需要职称,可是,如果我们只关注这些,而做不到苏东坡所说的“忘却营营”,丢掉了惊讶感,失去了感知美的能力,那就亏大了,也根本对不起科研人员的称号。

 

《中国科学报》 (2018-06-22 7版 作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20400.html

上一篇:闻一多翻译过的一首诗,我也译过
下一篇:参加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日记摘抄644
收藏 IP: 1.202.67.*| 热度|

14 冯大诚 李世春 徐令予 刘钢 罗春元 朱钦士 黄永义 史晓雷 李学宽 董全 水迎波 李毅伟 汪波 梁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2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