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规的灭火思路是:将大量不燃物(水、泡沫、干粉、氮气、二氧化碳、气溶胶、七氟丙烷等)投送到火场中,终止不受控制的燃烧。这样的思路固然没错,由于不燃物无法自己飞抵火场,于是,以不燃物为主体的灭火体系又不得不继续依赖于各种输送构件的辅助支撑:管网、钢瓶、喷头、水带、容器等等,最终的投送效率和可靠性取决于这些构件的现场组装和运转情况以及动力系统,从整体灭火效果来看,不甚理想。
概括来说,单纯围绕不燃物所构建起来的灭火体系,一旦进入具体场景开始实施,其固有的投送速度及效率存在一个隐形的“天花板”,无论怎样改进,似乎都难有突破,都难与火灾蔓延速度相匹配。那么换种思路:引入可燃物参与到灭火,结果会如何?
“抱薪救火”通常指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灾祸不但无法消除,反而会使灾祸继续扩大。
用易燃的塑料袋将沙子进行包裹,二者同时投入火场中,附加的塑料膜热值极低,助燃效果微乎其微,其重量也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带来的正面效应是:塑料袋包装就如同一个个小“集装箱”,灭火剂就此彻底脱离了各种构件和环节,仅借助于人力抛投,就能够将大量不燃物迅速投送至火场,由此促使初期灭火效率得到成倍的提升。
从液体到固体,再到气体,百年来对灭火剂进行反复筛选和改良其实不如在包装上做文章。
表1 实际灭火效果对比
灭火剂 | 灭火效能 | 助燃负作用 | 投送速度 | 灵活可靠性 |
不燃物 | 强 | 无 | 一般 | 一般 |
沙子+塑料 | 强 | 近乎为零 | 快 | 高 |
草原上被大火围困,或者退路被截断,若时间充足,应该迅速在自己所处位置的顺风方向点火,将山林或草原烧出一个安全区域,这个区域叫火烧迹地,人进入火烧迹地,就可以避火自救,这也是一种逆向思维。
日常灭火救援不得不“逆火而行”,灭火思路更需要反其“道”而行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2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