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0日11:57分,芜湖市镜湖区杨家巷一私人小餐馆发生液化气罐爆炸,瞬间引发大火,截至目前已造成17人死亡。据了解,失火后,正在小饭店吃饭的顾客,一些人跑了出来,但另有17人见火势太大,发现店里有一个木质梯子通往二楼,17人全部跑上了二楼(老板说,二楼是杂物间)火势太大,门面看不见,有人发现可以上二楼,于是吃饭的人大都跑上门面二楼,发现窗户封闭,木质楼梯烧坏,无法下楼,楼上人均不幸遇难。(来源西陆网)
芜湖徽文中学一名高二的学生称,事发时他正和同学在出事餐馆斜对面的一家店吃面。“我背对门口什么都不知道,坐我对面的同学看到起火后,喊我赶紧往跑”,小夏说。跑到二十米远处的安全地带后,他躲在人群后面用手机拍视频。视频显示,第10秒左右,出事地点突然爆炸。小夏回忆,那会距离着火大概过了5分钟。(来源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周丹)
几种极端因素组合在一起,酿成了这桩悲剧。
试图猜测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由于胶管本身的某个部位漏气,或是与气罐的连接处,或是与灶具的连接处,这本身是一个很偶然的情况,然后赶紧去关气阀,结果又是很偶然的,发现气阀居然也关不严,然后慌了,赶紧找人,气体却在持续快速地泄漏,并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没人意识到此时最要命的是屋内还有明火,这比处理泄漏更重要,当气体遇到店内明火,产生第一次爆燃,此时伤亡并不严重,一部分人跑出店外,另外17人见到大火封门,便往楼上跑,结果是一条死路,窗户被封闭,木质楼梯被烧坏,无法下楼,而液化气一直在泄漏,屋内物品还在燃烧,没人控制,几分钟后,又形成第二次爆炸和燃烧,这一切就在短时间内发生和完成。
从先天条件来看,有几个致命因素:
1.餐馆空间狭小(据介绍20平米左右)且只有一个出口;
2.二楼窗户被封死,整体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一旦上楼,便无法下来。
从后天因素来看,1.漏气这样的小概率事件2.偏偏又遇上气阀关不严这样的小概率事件,短时间内气罐又无法与胶管脱离,所以漏气一直在餐馆内持续进行,一旦混合比例符合要求,就会形成爆炸,所以在视频内看见了一次爆炸。
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约20人坐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盒子里,这里面本身就有明火,胶管和气阀碰巧都同时发生了意外,可燃气体不断地向屋内释放,而第一次起火就封住了部分人的出路……
这种情况更多地要归咎于先天的不足,若要寄希望于现场冷静的处置,实际操作起来会非常不现实,因为不会恰好有消防专业人员坐在那里,就算有,具体操作起来也有难度,最好的办法是人员首先有效撤离。
防火第一是要控制火险源,可两个小概率事件的叠加,就使得这一道防线被轻易穿越,第二是要保证防火间距,可是20平米的空间有超过17个人在用餐,还有液化气罐混于其间,不知这是怎样的一副场景?
这种情况下,与其考虑如何处置这样的紧急状况,倒不如考虑如何改善先天的不足:
1.首先,这样的面积,这样的人口密集度,就不应该有液化气罐混于其中,起码应保证其置于通风处,即使泄漏,可燃气体可以通过空气对流被稀释,同时关闭所有的火源即可,才有时间考虑下一步如何处置和转移气罐;
2.要考虑任何情况下起火,人员都可以成功逃生,哪怕只有一个出口也没问题,逃生永远是第一位的,如何灭火是下一步的问题,所以灶具或气罐的摆放位置是个核心问题。
本来应该不是问题的问题,由于相关人员的消防意识和风险意识几乎为零,平日里也缺乏消防专业人员的监管和规劝,完全没有预见性,先天的严重不足,再遇到一些连环的偶然因素,措手不及,惊慌逃散,悲剧就这样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上演。
安全就应当从先天条件进行统筹布置,即使遇到偶然情况也能应付,甚至再叠加偶然因素也没有问题,倘若没有这样的意识和扎实的基础工作,永远会有出不完的事故。
从视频中同时暴露出的问题:1.现场附近的电线密如蛛网;2.事故后大量人员围观,并未对救援有任何帮助,且从两头完全堵塞了狭窄的街道。由此暴露出普通民众消防意识之薄弱,消防管理之缺失。
还是那句老话:防范胜于救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