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为“文人”?多年前本人在提出“文人语文”这一概念时,曾研究过学术界关于文人的定义。我比较喜欢作家张修林先生在《谈文人》一文中的界定:“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写作者。严肃地从事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科学的人,就是文人,或者说,文人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更多地描述、研究社会和人性的人。”在此基础上,我把我的“文人语文”人界定为:“所谓文人语文,即由文人所教授,含有文人之趣味,在教学过程中不过多考究教学技术技巧,而于课之外,能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的语文课。”(相关阅读:《 程少堂新作《呼唤“文人语文”》)
从语文说到自然科学。如果说,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家,尤其是一些富有成就的大科学家,不仅是文人,而且多半属于大文人(这一点可以中国古代一些大科学家往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有地位,而且有的地位还很高可证),那么,中国现代自然科学家则多半不是文人,或者说文人趣味不浓。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家这种现象做全面地、辩证地分析,不是本文的任务,本人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但本人认为,中国自然科学家文人趣味的逐渐式微,至少是一个遗憾。为何是一个遗憾?不为何,就是不太好玩儿。
一般说来,由于现代自科学研究的本质特点和科研论文的要求,自然科学家的科研论文主要特点是为了说明和述清。这是自然科学家文章的主要特点或普遍特点。因此,这类文章,相对说来,通常可读性不是很强。事实上这类文章的可读性也不须要太强。不过,中国现代自然科学家群体也不是清一色的。比如像施一公、饶毅这两位很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虽然两人性格不同,但从他们专业论文之外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写人记事或时评文章看,他们的文人趣味都不薄。饶毅教授甚至颇有一点自然科学界鲁迅的风范。在科学网上,也有一些自然科学家的随笔可读性相当强。比如我今天要说的大连理工大学退休教授陆仲绩先生,即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陆仲绩教授的博文,我看大都属于“文人(式)科学家博文”。陆仲绩教授博文的标题就很文人,比如他最近的10篇博文《大过年的那顿饭》《百年五里浦江潮》《宠》《 歌声与笑容》《茉莉姐的春天》《适彼乐土》《赏樱正当时》《盲点》《 梅童鱼》《 弄堂里的味道》,标题朴拙厚重,不哗众,不取宠,但文章可读性很强(我要不客气地说,科学网有的博文,存在没有什么内容,完全靠标题党游戏来哗众取宠的现象。这实际上是一种既不尊重读者也不尊重自己的表现)。2018年,陆仲绩教授曾在科学网挂出一篇博文《退“群”》,标题一如既往地简洁,朴拙,文笔率性,见解老辣,颇具文人趣味,於我心有戚戚焉,我很喜欢,便把它转载到我的小网语文味网上,读者超过1400人次。
(相关链接:《 【雅趣】大连理工大学陆仲绩教授:退“群” 》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7110)。
今天下午,从科学网博客“精选博文”栏读到陆仲绩教授《弄堂里的味道》一文。看到标题时,我就马上想起2005年深圳市中考优秀作文,其中那篇满分、在当年深圳市中考优秀作文中排名第一名的作文,题目也是《弄堂的滋味》(考生应该写成《弄堂的味道》)。当年给深圳市中考命制作文题的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她那时是很喜欢语文味的,因此她给2005年深圳市中考作文命了一个半命题式作文《——的味道》。中考完后,按惯例本人负责组织深圳市中考语文的评卷工作。评卷过程中,有评卷老师把《弄堂的滋味》这篇作文推荐给了我。当时两位评卷老师给这篇作文打了高分,但没有给满分。我仔细读完全文,很喜欢,大笔一挥,给了满分,而且我把这篇作文定为深圳市2005年中考优秀作文的头名。
以下是这篇中考优秀作文的原文:
弄堂的滋味
家乡的弄堂是感性的,深入肌肤的,温暖地游荡在的文章记忆的深处,而弄堂的味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感觉,没有“暗香盈袖”的消魂,却一直缠在心间,退散不去,对家乡的眷念也如同曹雪芹对黛玉的偏爱一样,无关理由,却偏偏是心灵最深处的爱恋……
严格意义上来说,家乡的弄堂是算不得弄堂的,它既没有江南建筑的灵韵清秀,亦没有北京四合院的历史见证。它有的只是一些介于文物和废物之间的老房子,几条或是水泥,或是石子铺的沟壑般的弄底,再有就是一些老到不愿意搬进现代化高楼的老人。姥姥也是其中一员,因此我才得以闻着弄堂略带潮气的味道长大。这种味道是深入骨髓的,没有诗人所谓的扑鼻清幽,有的只是老住户们一点一点积累起的烟火人气。
弄堂早餐的味道是清新的,带着新打的豆浆的味儿。老住户们大都起得很早,五六点钟溜了早儿后,就会打发儿孙辈的起床去买早点。豆浆油条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一壶浆就够一家人美美地喝上一早。当然,这是很有讲究的。据说各早点摊的特色都不一样,都有自己最拿手的绝活。但当我在姥爷的注视下喝下他特意从桥头买来的豆浆后,似乎并没有尝到什么特别值得用心良苦的价值,可是我感到了温暖的味道。
记忆犹新的味道,是弄堂里百家糖的味道。这是一特有的讲究。我小学时作文获了奖去姥姥家报喜。可没想到,这消息就像是插了翅膀一样飞遍了弄堂。那些叫不上名字的爷爷奶奶们都挤到了姥姥家,一人给了我一颗糖,说是庆祝我的大喜事。说实话,那些糖真的不好吃。弄堂里的住户大多不富裕,给的糖也大多廉价,但那百家糖的味道却是让我一直难忘。尤其是来到这钢筋水泥把邻里关系封隔开来的深圳,那种味道就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眷恋弄堂的味道,因为那里有家的味道,有烟火人气的味道。
今天我从网上把这篇中考作文找出来,不完全是“吃饱了撑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了向陆仲绩教授致敬。二是想让大家看一看,一位退休了的“文人科学家”和一位15岁的中学生,写的同题的文章,这件事有点意思吧?不用多说,我不是以此来比思想的深刻与肤浅,文笔的老辣与幼稚。深圳市2005年中考优秀作文中的这篇“夺魁”之作,作者今天该过了而立之年,和陆仲绩教授是两代人,写作时,无论从学识、见识、文笔等方面看,都与陆仲绩教授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但不能用陆仲绩教授博文的水准,来否定我当年给深圳市2005年中考的这篇优秀作文打满分的合理性。完全不能。我过去主持各种评卷工作时总是跟评卷老师们讲,考场作文有特殊性,不能用阅读作家、专家文章的眼光来评判考场作文;无论中考作文还是高考作文,可以打满分的,就应该大胆打满分。我甚至在评卷动员大会上多次说过一句话:“多打一个满分多活一岁!”当然这是为了鼓励评卷教师大胆打满分。写这篇随笔的第三个目的,亦即最主要的目的是,我这个自然科学的外行,想“借东说西”——借本人喜欢的陆仲绩教授这样有“文人趣味”的博文,来扯一扯自然科学家的文人趣味式微这个“淡”。也不怕内行见笑,反正我也是外行,“赤脚的不怕穿鞋的”哈哈。
不过我也深知,就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了一辈子的相关工作,包括中文系毕业后教了一辈子语文的语文教师,有文人趣味的也不是很多,更遑论自然科学家呢。
2021/04/1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5: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