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早上起床很晚,快十点才起床。洗漱完毕,还没有吃早饭,上午十点半,深圳市一位管学校文学社的初中语文教师,发给我一篇该校学生的考试作文照片,跟我说:“这是一位成绩很好的孩子的作文,麻烦你看看存在什么问题,辛苦了。“下面是我一边吃早饭,一边在手机上即兴写的点评:
这篇初中生的作文是不错的,表现在立意新颖,文笔流畅,思路清楚,其中以立意新颖最值得称道。文章主题反映的实际上是自由与选择、自由与成长等之间的关系。但学生小,还认识不到这类哲学命题。不过作为初中生,作文能有这样的程度,已很不错了。可以打高分。
既然这位老师让我找好学生的好作文中的问题,我就从作文能力发展角度求点疵,提四点看法:
一是该文标题味道或者说语文味不足。我认为散文标题,宜笨,宜憨,宜拙,才能厚,厚才能重。有些气势很大的标题,本质上分量很轻,因为没有骨头,多有哗众取宠、虚张声势之嫌。该文如果用《黄瓜 黄瓜》,或直接用《黄瓜》为题(对此我没有仔细考虑),就比《艰难的选择》这个题目好得多,厚重得多。《艰难的选择》是中央电视台拍摄反应社会成就的宏大叙事政论性纪录片的标题,电视纪录片用这个标题当然是合适的。但作为初中学生的一介散文标题,我个人认为不太合适。为何不太合适?说重一点,就是行文容易流露出假、大、空倾向;说轻一点,就是这个题目味道不足。
二是该文开头写黄瓜的行文太急切,太直奔主题。和杂文、时评不同,散文的开头行文要像大家闺秀,贵族一些,从容一些,细致一些,细腻一些,含蓄一些。要娓娓道来。不要像饿汉抢饭,不要像光棍抢亲,而要像“东床坦腹卧”的王羲之。就该文说,宜至少用三分之一的篇幅写黄瓜和黄瓜藤及其关系。其实把黄瓜和黄瓜藤及其关系写好了,后边历史与现实的例子可要可不要,不要也许更好。可以拟人化多写一些黄瓜的亲民与可爱,黄瓜藤虽细小但富有使命与承担等性格特质。总之文章前半部分,要是让读者觉得本文似乎就是写黄瓜和黄瓜藤及其关系的,那会更好。现在这个开头,显得过于按捺不住,是往主题直扑将过去。可上好的文章都是按捺得住的。学生写作文,也要按捺得住,要会“慢写”,也要会“写慢”。“慢慢走”才能“欣赏啊”!
三是文章用例问题。其一,该文用例与文章主题的逻辑关系是否紧密,可以讨论。文章用例与文章主题的逻辑关系往往须要作者深入、准确分析来揭露,这点对作者要求很高。该文写了勾践和抗疫护士逆行两个例子,但文章对这两个例子和开头写的黄瓜与瓜藤的关系本质作联系性分析是不够充分的,也不够到位,因此让人感觉材料与观点二者之间不是十分吻合,有点若即若离。不过作为初中生作文,这个偏差也许可以宽容。其二,这两个例子都是别人的事情。别人的事情当然可以作为文章的材料,但能不能写一个与文章主题有关的自己切身的事例?我一向认为,教师与人文学者讲课、讲学也好,学生作文也好,宜把主题往自己的经历、思想即生命体验上靠;或者反过来说也行,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往讲的课或文章的主题上靠,以形成一个教学或文章的新的生命共同体。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讲课、写文章的目的最好是“为己”,即表达自己、提升自己,而不是“为人”,即单纯给别人看,甚至仅仅为给别人“表演”而作。换言之,“为己”的讲课与文章,因为先感染了自己,因此才可能感染别人。按我的语文味理论讲,就是激活自己的生命体验,进而把自己的生命体验跟讲课或文章主题合而为一。散文写作尤应如此。写文章只习惯性地想到找古今中外名人名事为例证,拉大旗作虎皮,就是不想到自己,这是作文之大忌。反之,拿着一个作文题目,先往自己身上靠,往自己身上想,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作文习惯,也是作文成功的奥秘之一。
四是该文最后点题句不够精炼。如果说好散文开头要让人粗一看在闲聊、闲扯,看完全文才发现开头的闲笔不闲,那么结尾则相反,结尾话不能多,有时甚至不须要点题。当然学生作文特别是考试作文,是一种特殊的作文形式,其特殊在于通常须要点题。我提倡学生作文、考试作文要写好点题句。虽然一个点题句本身就可以是一个段落,但我用点题句而不用点题段这个词,是有特殊用意的。我认为学生作文、考试作文最好提倡写点题句而不是点题段,更不要在文章结尾写两个长长的点题段落。该文的结尾竟用两个不短的段落点题,相当啰嗦。文章啰嗦的原因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觉得自己的见识高明,想显摆,于是就啰嗦;如果有时觉得自己的见识特别高明,于是就反复显摆,就特别啰嗦。综观中外散文名篇,好散文的开头有时可以“啰嗦”一点,甚至应该“啰嗦”一点,结尾确要干净,利索,嘎嘣脆,古人叫“豹尾”,也就是宁可少说,切忌多说。甚至有些作家把文章的结尾好不容易写完了却又删去。这些作家内心对自己的见识都很自信甚至很自负,但他们在文章中对自己见识的表达一般都很克制。因为他们知道,越克制的表达越有力量,艺术质量越高。明代散文第一人归有光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初稿原文是并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结尾的,这个结尾是写完初稿之后过了不短的一段时间,作者补加上的。但归有光补加得很克制,只有几句话,总共二十余字,但确是散文结尾的最高典范。居上世纪1960年代“三大散文家”之首的杨朔,其很多散文,如果把结尾删去或改含蓄一点,成就会更高。所谓大道不言,好散文亦是。
一篇散文要有好的结尾,我个人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把花大力气写好的自己很得意的结尾,忍痛割爱删去,至少删去一大半。年轻时我写文章,都是自己改,自己删。最近十多年,为了培训语文味工作室的老师,我写完文章常常请工作室文章能力强的成员帮我做删减工作,我把这个过程叫“洗文章”。如果是散文随笔类文章,我会特别要求他们注意把结尾洗得更干净一些。为何如此?因为艺术辩证法告诉我们,文章结尾的“少”,往往会变成“多”。
综上所述,作为初中生作文,该文的确不错,写得聪明。但问题可能也在写得太聪明而不够“拙笨”上。古人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认为“文之患在于好耍聪明”。我比较喜欢散文类文章的拙笨美——标题的拙与笨,语言的拙与笨,立意的拙与笨,包括标点的拙与笨。拙笨不是愚笨,更不是蠢笨。因为拙笨,所以憨厚,所以厚重。我以前提出过一句被一些语文教师称为所谓“名言”的观点,即“做人要老实,作文要狡猾”。这里我再提出另一个似乎相反实际本质一致的观点,即“做人要聪明,作文要拙笨”。作文不善于“拙笨”,有可能实际上是作文不够聪明、不够“狡猾”,即不够艺术的表现。当然这是高要求。我并没有将中学生和文学史上的大作家相比的意思,而是说语文教师、学生、作者,要有这些概念、认识,知道文章的理想境界,这是提升作文能力的前提。
以上是在手机上看了你发来的文章后匆匆写来的一些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2021/05/14
(补记:上边点评中我已说过,初中生作文能写到这样不易。写完意见发给这位老师,老师给我回复说,我写得这么长,她很感动。还说了不少表扬、感谢我的点评的话。感谢之余,她又补充道,文章标题《艰难的选择》是命题作文。知道考试作文特殊性的人一般都会同意我的看法,即初中生考试作文能写成这样,尤其值得夸奖。点评中我已表达出对这个初中作文题不感冒,如果写点评前就知道这是一个命题作文,我的意见应该有一点集中批评这个作文命题中的问题。不过,即使在命题作文的框架下,《艰难的选择》这篇作文也可以大部分篇幅围绕黄瓜和黄瓜藤以及作者自己的感悟来写,像许地山的《落花生》一样,未必一定要写勾践什么的。当然,学生这样写也是可以的。另外,现在的城市初中生也有不这样写的难处。有一个故事说,深圳一中学某初中生中考前,父母鼓励他,如果中考考得好,暑假带他自驾游回河南老家农村一趟。这个学生果然争气,中考成绩是全市中考状元。父母履行承诺,中考成绩出来后带他一路自驾游回河南老家,玩得痛快。在河南老家农村,有一天这个中考状元跟着干活的爷爷到田地里玩耍,看见路旁一头挣脱绳子的牛在吃爷爷田里的稻谷。中考状元虽然知道这个稻谷不是喂牛的,但他既不知道这个植物叫稻谷,也不知道眼前吃稻谷的动物叫牛,只能大声喊叫道:"爷爷爷爷!动物吃植物了!动物吃植物了!”我那位在城市出生,长大也未下过乡的老伴,当英语教师数十年,有一年冬天跟我回武汉农村老家一趟。一次站在小麦地旁,我指着小麦地里郁郁葱葱的小麦苗故意逗问她:“你看农村的韭菜多吧?”她感叹道:“农村韭菜真多!一望无际的!”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们回武汉农村老家,村子后面地里有大片大片的红花、白花、紫花、蓝花等开得烂漫,老伴很兴奋,不由自主地赞叹道:“这些花儿好漂亮啊!”跟在身后的我姐姐不屑地说:“这是棉花,有么事好看的!”我老伴确是完全彻底认不出哪是棉花,哪是小麦。我评点的这篇作文的作者,如果没有人教他,在农村的菜地里,他未必能认得出哪是黄瓜,哪是茄子,因此要他细细写黄瓜和黄瓜藤,可能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因为他可能见过黄瓜,但换一种模样的黄瓜他就未必认得还是黄瓜,黄瓜藤他更是未必见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