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非得有“战略科学家”
冯兆东(2024-08-19)
一、基金委前主任杨卫是“培养战略科学家”的强力倡导者
国家基金委前主任杨卫曾发声:“战略科学家”应该是中国科学体制的“架构顶级”。杨卫说:“战略科学家”需要满足“三个半”条件。1.0:战略科学家必须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2.0:战略科学家是一名宽口径的科学家,能从更宽的领域洞察科学发展态势。3.0:战略科学家还应该是一名战略家,他们能分辨出哪些科学领域是竞争重点,并且就此提出战略性意见。3.5:战略性科学家需要了解政策制定的基本规程。
二、刘晓晨老师最近说:目前的我们是缺乏战略科学家的
刘晓晨在科学网上发文表示:我们缺乏战略科学家(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9979-1439968.html)。他(刘晓晨)说,当普通科学家看不清方向的时候,战略科学家能一早就指明某些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他(刘晓晨)接着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钱学森、钱三强、华罗庚、李四光、贝时璋等老一辈科学家,主导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在“两弹一星”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中发挥了科技领军作用,奠定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我(冯兆东)“怼”了刘晓晨老师
我评论道(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1440050.html):当年中国的科学几乎是一张白纸。您所说的那帮科学家是“抱着强烈的爱国心”将他们在西方的所学和所见及所闻都有效地用到中国啦。现在的中国不像当年的中国啦,现在有更多的人也在做当年那帮人做过的事,只是“重要性“和显示度”都没有那么高啦。我强烈地认为:依赖“战略科学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需要的是:(1)竭尽全力地创造“产生很多一流科学家”的社会环境;(2)以最佳的“集思广益”方式,随时凝练科学的精髓和研判科学的走向,以便每个学科都能“审时度势”地向前发展。
四、如果非得有“战略科学家”
那就组织“科学发展战略委员会”吧。委员会的每个成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 必需是一名被同行认可的优质科学家;
(2) 有过“宽口径地”领导科学研究活动的经历;
(3) 一位对国内外相关的学术动态熟悉且乐意跟踪的学者;
(4) 一位善于“集思广益”的有民主精神的学者;
(5) 一旦成为成员,他(她)必需与原单位和学术研究本身彻底脱钩;
(6) 一旦成为成员,他(她)以前的同事、合作者和学生都需要被时时地“廉政检查”(以防这个委员会的成员成为利益集团的首领)。
ü 注1:这个委员会下面可以设多个“分委员会”,以保证各大学科都被懂行的“战略科学家”掌握着;
ü 注2:防止滥设“科学发展战略委员会”(我认为:省以及之下的行政单元,没有必要设此委员会的,以防该委员会被“人情网络”所控制);
ü 注3:这个委员会的成员要相对稳定和较长任期,而且被轮岗下来的成员也得被跟踪式“廉政检查”。
ü 注3:这里再强调一下,一旦成为成员,他(她)必需与原单位和学术研究本身彻底脱钩(以便成员不再有单位的约束和私利的束缚)。
ü 注4:防止“人情网络”的羁绊和“权势人物”对科学规矩的破坏,是中国科学目前面临的严峻考验。如果我们通过了这个考验,我们就有了与我们的“竞争者”平等竞争的本钱(否则,瞎嚷和忽悠的成分偏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