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土高原与黄河的纠缠不清
冯兆东
2024-10-27
(注:本文的压缩版将出现在“全国水土保持大会-2024”的摘要里。题目:黄土高原与黄河的水沙纠缠;作者:冯兆东、赵传燕、彭守璋)
一、问题陈述
先说黄河。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然而它在下游的肆虐,也给黄河下游地区造成过多次沉重的打击。广义的黄河下游地区包括整个华北平原。从洪水或极端水文事件的角度讲,黄河下游地区一直面临着三个风险:①来自黄河中上游的“外生特大洪水”,②来自黄河下游地区的“内生特大洪水”,③黄河下游的“防洪河堤”的不断加高。而“防洪河堤”的不断加高增加了“河堤决溃”的破坏力。可靠的文字记录显示,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人工堤决口多达1590余次,发生过5次大规模的和21次较小规模的河道迁徙(图1)。
图1.过去约2500年里,黄河在下游发生过多达1500多次溃决和26次改道
黄河下游几乎全是地上悬河,可谓“咫尺不坚,则千里为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黄秉维先生曾严肃地警告说:“目前形势比过去更加凶险,历史可能重演”。是的,黄河下游自1949年以来没有发生过“河堤溃决”,特别是小浪底水坝的建成给了我们足够的定心丸。但是,深刻理解黄河问题的行家却对此定心丸“持有理性态度”。虽说整个黄河下游段都是被“黄河大堤”围堵起来的,但河南河段“黄河大堤”内的淤积量占下游河道淤积总量的3/4,目前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9米,成为了著名的地上悬河。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黄河河务局的张遂芹等(2003)认为,小浪底水坝并不能保证下游的绝对安全,问题仍然出在:来自黄土高原的泥沙垫高了黄河下游的河床,日益增高的悬河仍然有溃决的可能(图2)。
图2.黄河大堤:始于郑州,至于渤海湾。黄河大堤造就了“悬河”
再说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面积约64万平方千米,黄土平均厚度约92米。黄土以粉砂颗粒为主(很像是做面包的面粉),具孔隙、无层理、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碳酸钙含量高、遇水崩解等特性,使黄土地层极易受水力和风力的侵蚀和搬运(图3)。加之黄土高原降雨变率很大,丰水年和干旱年降雨量相差2-5倍,集中发生在6-9月,且以暴雨形式为主,因此水土流失一直是黄土高原最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约64万km2,其中年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面积约为15.6万km2,年侵蚀模数大于8000t/km2的“极强”程度以上水蚀面积为8.5万km2。
图3.黄土以粉砂颗粒为主,极易受水力和风力的侵蚀和搬运
已有资料显示:由于退耕还林草和建设水平梯田,黄土高原向黄河输送的泥沙量在过去70年(特别是过去20年)是锐减的,锐减到人们可以锐升“完全控制水土流失”信心的地步。例如,Chen等(Chen等,2015)和金钊(2019)显示:黄土高原向黄河输送的泥沙量在过去70年一直是锐减的。人们的信心是建立在:过去150,000年里(特别是过去4000年里),黄土高原的侵蚀在1000年之前,特别是1950年以前,一直是“低水平”的(图4)。我们(本文作者)认为,那些“被重建的”且早于1800年(甚至早于1900年)的输沙资料的可靠性有待证实。进而,输沙量的近期锐减趋势的观测时段很短,我们需要更长的观测资料来确定这个锐减趋势。很可能,许多水利专家愿意接受的“年输沙量为6亿吨左右”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数字。
图4.黄河流域过去150,000年来的土壤侵蚀(请注意时间轴的长短不一)
...
二、解决方案
先说黄河。地貌学家陈蕴真博士最近指出:在可预见的未来,黄河流域也必将面临老坝退役、再无建坝可建的局面。地貌学家陈蕴真博士建议:防洪除了要不断创新和适合国情的措施外,“还地于河”是必由之路。水利学家王光谦院士也反复强调:我们应该寻求“逐渐废弃黄河大堤”的途径。实际上,如果长远地看,“还地于河”不仅符合生态期望也符合经济期望。随着中国经济能力的继续提升和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用“还地于河”的方式,逐渐废弃黄河大堤,就不再有“难以克服”的经济压力和人口压力。例如,我们可以运行两条黄河:一条是现代的黄河(入渤海),另一条大致沿着明清故道开辟新河道(入黄海)。让清水通过现代的黄河入渤海。那样呢,渤海湾的“海港作用”就会被长期保护。每当发洪水或小浪底放水排沙时,让黄河取道沿着“明清故道”新修的河道,将浊水(高泥沙含量的水)排到黄海去(图5)。
图5.我们可以运行两条黄河:一条入渤海,另一条入黄海
如果有了这两条黄河,我们就可以将现在黄河的“豆腐腰段”(从花园口到台前)截弯取直,再将截弯取直的河道与现在河道之间的区域(主要包括大功分洪区和北金堤滞洪区)变为生态保护区(图6)。
图6.我们可以建立“黄河下游豆腐段生态保护区”
再说黄土高原。无疑,退耕还林草和建设水平梯田,使得黄土高原向黄河输送的泥沙量锐减。这个锐减趋势还可以被加强:将年均降水450毫米以下的黄土高原区域完全用于生态保护。年均降水450毫米以下的黄土高原区域不仅年均降水少,而且降水的变率很大。这里的降水条件是不足以支持农业的。这些地区呢,还不如“彻底退耕还草”,发展有限的“以种植草业为基础的养殖业”(图7)。
图7.我们可以将年均降水450毫米以下的黄土高原区域完全用于生态保护
即便是那些“梯田化”了的农田,也并不是旱涝保收的。梯田的确增加了土壤水分,但是,这样的土地仍是低产的。即便用这些梯田种粮食,它也是养活不了多少人的。更不用说,在这样的土地上,根本做不到在2035年实现人均3500美元的GDP的目标。还不如,干脆用这些“梯田化”了的土地,种植饲料,发展有限的养殖业。这样一来,既发展了经济,还保护了生态(图8)。
图8.那些“梯田化”了的农田,可用来种植饲料,发展有限的养殖业
...
三、生态价值升华的社会经济可行性
这里先说一说GDP,中国的人均GDP从1983年就开始了增加,到了2005年,中国的人均GDP开始了高速腾飞(图9)。就经济总量而言,中国最近也紧逼美国,已然成为了世界第二。
图9.中国的人均GDP从2005年就开始了高速腾飞
此外,人口趋势也值得关注。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的人口的出生率从2013年开始下降,总人口从2022年开始下降。据国家统计局基于目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预测,到了2099年(距现在也只有75年),中国的人口可能仅为6亿左右(图10)。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到了2035年,人均GDP达3500美元。到了2099年,中国的预测人口只有6亿左右。预计那时(2099年)的人均GDP应该能达到7000美元。
图10.中国的人口从2013年开始下降,到了2099年,中国的人口可能仅为6亿左右
在这样的经济条件和人口条件下,我们就完全可以腾出土地,建设黄河下游“豆腐腰段”的生态保护区!同理,在这样的经济条件和人口条件下,我们就不需要黄土高原的年降水少于450毫米的区域为我们生产粮食啦!自然,我们完全可以跟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步伐,及早地和逐渐地去实现上述的生态价值升华的目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