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本科教学的思考
冯兆东(2022-06-25)
我自己算是一名“老教师”喽,在中国的大学课堂里教书近20年,在美国的大学课堂里教书也近20年,而且还自认为是一名尽职尽责的课堂老师。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我并不打算在这里深入讨论的)。
1、 上好你(老师)的每一门课和每一堂课,应该是你的追求。
什么叫上好课?(a)建立老师(你自己)与学生的信任;(b)永远记着:学生是你的受众,他们对老师和老师的教学是有期望的,而且他们是花了时间和金钱来上你的课的;(c)上过你的课的学生对你的评价才是对你最重要的(对你最重要的:不是奖状,不是被头头接见,也不是赢了“组织化”了的教学比赛。即便你有了最受捧的教案,也说明不了你的教学水平)。好的学生评价不仅让你有了“市场”和饭碗,而且让你有了职业感和成就感。
2、 我不认为“教学大师”是存在的,但老师确实有好与差的区别。
既然是教学,你就得教好。而教好的检验便是:学生们学好了。我不相信有什么“教学大师”。其实,教学本身并不深奥,甚至“教学的规律”并不是很难掌握的。什么是好老师呢?(1)对讲授的内容极其熟悉;(b)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组织讲授内容(即严密遵循逻辑并尽可能因材施教);(c)语言风趣和态度热情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最佳方式。
3、 教学的节奏:应该取决于年级的高低。
低年级的大学生,需要将他们的学习方式从中学时代的“灌输”模式逐渐转换到“自主”模式。例如,一年级的大学生的教学节奏也可以基本上是:老师的板书速度。但是到了高年级大学生,老师板书的速度显然会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吸收到的信息量的。我的经验是:用“制作精良的PPTs”和“学术报告节奏的讲述”相结合的方式,争取每堂课都是一场“稍慢节奏的”学术报告:让学生跟着你的思路听懂一套知识。至于那些需要学生“更清晰”了解的思考题和名词(特别是那些与考试题可能有关的思考题和名词):你完全可以放在课件的最后一张PPT里,让学生做课外功课就行。
4、 教学的方式:应该取决于课程的类型。
如前所述,低年级的学生仍然可以沿用“板书”的教学方式,似乎是不宜用PPT主导的学术报告形式的。即便是高年级的课程,也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使用PPT教学。例如,长篇的数学推导:显然不适合使用PPT方式。就如一位科学网的网友所讲:老师边讲述边板书(公式推导),学生才有可能被彻底地带入到“推演的逻辑过程”中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