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rong071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rong0718

博文

《诗经》中的美人们(29)少年射手:英姿勃发之美

已有 2827 次阅读 2022-9-3 22:07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诗经》中的美人们

少年射手:英姿勃发之美

扶  兰

 

国风·齐风·猗嗟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这首诗很显然赞美的是一位英俊有活力而又矫健善射的少年射手。

诗名为《猗嗟》,猗 jiē,叹词,表示赞叹。也就是说,这首诗的题目本身,就是赞叹之声的意思。

 

开篇便是诗人的赞叹:啊呀,这位年轻的射手,他的容貌如此丰盛美好,他的身材如此高大颀长——“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昌:形容壮盛美好之貌。颀而:即颀然,指身材高大。这是很典型的春秋时期的审美(不论男女):容貌出色,身材高大(高挑)

他美好的前庭饱满宽广,他俊美的眼晴明亮有神——“抑若扬兮,美目扬兮。 抑():同,美好。抑若:即美好的样子。前一个“扬”,形容前额宽广,或说即为“阳”,眉上也即额角为“阳”,天庭饱满开阔是很好的面相,故而说“抑若扬兮”。后一个“扬”,意即飞扬,形容眼睛明亮、清亮,目光流盼有神采的样子。这首诗赞美的是一位射手,所以特别强调了他明亮有神的眼睛。

他的步履轻捷又矫健,箭箭射中好技法啊——“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巧:灵巧。趋:小步疾走。跄qiāng:步履矫健;或以为是步履有节奏的样子。臧zāng:好,善。射箭靠的不仅仅是眼力,也要调动全身的力量来协调使用。所以,好的射手,不但要有明亮的眼神,同样也要有矫健的身姿。

 

第二节仍然是以这个赞叹词开头:啊呀,这位年轻的射手,他的容颜如此阳光灿烂,他的眼睛如此清澈明亮——“猗嗟名兮,美目清兮。”名,即“明”,光明昌盛之意,形容其容貌盛美且有光彩。

射箭的仪式已经完成,他终日张弓射靶不曾停歇——“仪既成兮,终日射侯。”射箭开始之前有一个仪式,是为“射仪”,周礼中有两篇文章专门记述了射礼,一是《乡射礼》,一是《大射礼》,内容繁多,此处就不引用了。射箭有仪式,是因为在先秦时期的人们看来,“射”不仅是一种技艺的练习与竞赛,更重要的是其象征意义:礼乐与征伐。侯,即箭靶。

他的射技如此高超,箭无虚发正中靶心,真是我的好外甥——“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正:箭靶的中心,也叫 展:诚然,真是,确实。外甥:一般认为,这首诗赞美的射手是鲁庄公,鲁庄公乃是鲁桓公与文姜(齐襄公之妹)所生,所以是齐国的外甥,也正因为此,《齐风》之中才会有这么一篇赞美鲁国国君的诗。

 

再来看第三节:啊呀,这位年轻的射手,他的容貌真英俊,他的眉目真清秀,他的眼神真明亮——“猗嗟娈兮,清扬婉兮。 luán:形容健壮而美好之貌。清扬:眉清目秀;眼神明亮有光彩。婉:美好。

他的舞姿卓然不群,他的箭枝射透靶心——“舞则选兮,射则贯兮。”舞:射礼中的一项程序。选:出众;或以为是舞蹈时与音乐节奏合拍,不过结合上下文来看,显然解释为射礼中的仪式舞蹈超出众人更为合适。贯:穿透,一说是正中靶心,不过上文已经有正中靶心了,这里解释为穿透靶心或许更合适一些。

四箭连发射中靶心同一位置,这样勇武善战的射手,必能抵御敌患防范叛乱——“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四矢:古代射箭以四支箭为一节,也即一连射四箭后才略作停顿。反:箭射中同一个点。御乱:防御战乱。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个时代,国君常常要作为主帅亲自上阵领兵作战,一个勇武善战的国君,自然是需要赞美的。这一句赞美,显然很符合鲁庄公的身份,进一步印证了这首诗是齐人为齐国的外甥鲁庄公所作。

 

鲁庄公与齐国的关系,比较复杂。

鲁庄公名为姬同,生于公元前706年,为鲁桓公嫡长子。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夫人文姜出访齐国,发现文姜与其兄齐襄公的不伦之情后,鲁桓公怒斥文姜,齐襄公知晓后,将鲁桓公灌醉,派公子彭生为鲁桓公驾车,伺机将鲁桓公杀害,事后则杀公子彭生以敷衍鲁国。公元前693十三岁的姬同继位,是为鲁庄公。

 

鲁庄公这个人大家可能不熟悉,不过提起与他相关的故事,比如说曹刿论战,大家应该就有印象了。齐国强而鲁国弱,战于长勺时,曹刿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击退了强大的齐军。这一战,鲁国的国君或者说主帅就是鲁庄公。

战争开始前,曹刿请见鲁庄公,问他迎战齐国有何凭恃,鲁庄公答了三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施惠于身旁的侍臣;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祖先神灵非常虔诚;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审理大大小小的案件谨慎小心、真诚不敷衍。

曹刿将前两条都否定了,认为是小惠、小信,而肯定了第三条,认为这是忠于国君职责的行为,可以凭此与齐国一战。

曹刿虽然以军事战略家的眼光否定了前两条,但就当时的社会风尚来讲,这三条其实都是鲁庄公尽职于国君之位的表现。

而长勺之战中,鲁庄公用人不疑,听从曹刿的建议来决定何时应该坚守阵地、何时应该出战、何时应该追击敌军,才取得最后胜利。又在胜利之后,虚心询问曹刿取胜之道,曹刿在解释原因时,有了那段著名的阐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这一年,鲁庄公22岁,还很年轻。

 

齐鲁之所以有长勺之战,前因是齐国诸公子争位。公元前686年,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国君的公孙无知齐前废公被国人杀死,鲁庄公亲自护送流亡在鲁国的公子纠回国,并派投奔公子纠的齐国大夫管仲拦截从莒国返回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射了公子小白一箭,射中了他的带钩,公子小白装死倒下,管仲误以为小白已死,便从容护送公子纠返回齐国,不料公子小白抄小路昼夜兼程赶到了他们前面,继位为国君,是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

齐强鲁弱,可以理解鲁庄公的行为,如果鲁国能够扶持公子纠继位,有这一份恩德在,至少公子纠在位期间,齐国需要对鲁国友好——哪怕只是形式上的友好也很重要。

鲁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秋,鲁庄公率护送公子纠的鲁军同鲍叔牙率领的齐军在齐都临淄以西的干时相遇,鲁军远道而来,齐军以逸待劳,大败鲁军。鲁庄公丢弃所乘战车,他的御手(战车驾驶者)及车右(同车助手)持着他的旗帜诱骗齐军(后来均被俘),他自己则改乘轻车仓皇逃回鲁国。

不久,鲍叔牙率军追至鲁国境内,鲁庄公被迫处死公子纠,并将管仲押回齐国。

鲁人施伯认为齐国是想重用管仲,将会对鲁不利,劝庄公杀管仲,庄公不听。或以为庄公失察,归还给齐国一个能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杰出人材。不过客观来看,齐国兵临城下,订立城下之盟,鲁国的选择余地还是很有限的,很难冒着彻底激怒齐国的风险去扣留甚至杀死管仲。而且就齐鲁两国的国力而言,有没有管仲,其实都不影响齐国对鲁国的战略优势。

 

虽然鲁国杀死了公子纠并归还了管仲,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不顾管仲的反对,还是派鲍叔牙再次引兵攻鲁,战于长勺,齐军战败,鲁军乘胜追击到齐国都城之下。

齐军为了雪长勺战败之耻,于公元前684年六月联合宋国攻鲁,公子偃观察敌阵后,建议先攻击军纪涣散的宋军,鲁庄公没有同意,公子偃擅自出战,让兵马披着虎皮先进攻宋军,鲁庄公只能率军支援,大破宋军,宋军主帅南宫长万被鲁庄公用金仆姑一箭射中,遭鲁军俘虏。鲍叔牙见状不得不撤军。

金仆姑乃是鲁国制作精良的箭枝之名,经此一役,成为了名箭的代称,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一词中即有“汉箭朝飞金仆姑”一语。

但是这一役其实也暴露了鲁国内部的问题:年轻的鲁庄公并不能很有力地约束公子偃这样的公族大夫。鲁庄公身后,继承人问题带来的动乱,可能与他对鲁国公族的约束力不足有着直接关系。

这个时候,这个问题还没有那么明显,也还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宋国战败之后,为报此战之仇,于第二年发兵攻鲁,鲁庄公亲自率军迎战,击败宋军。

当年秋天,宋国发生水灾,鲁庄公又派使臣前往宋国慰问。

军事上的胜利,政治上的主动,两手都要抓。

 

鲁国能够击败宋国,但是当齐国休养整顿数年之后,于鲁庄公十三年(前681年)再次攻鲁时,因为国力的显著差距,鲁国将领曹沫(或以为即曹刿)三战三败,鲁庄公不得不割地请和,盟会之上,曹沫劫持齐桓公,逼其同意退还齐国侵占的鲁国土地,齐桓公很快反悔,又准备杀死曹沫,管仲劝他以霸业为重,不可逞一时之快、失信于诸侯。最后齐桓公将汶阳之田还给了鲁国。

齐鲁签订盟约之后,鲁庄公在位时期,齐鲁关系相对和睦。

鲁庄公曾与鲁国大夫党氏之女孟任有盟约,约定立孟任为夫人,但是齐鲁两国向来为姻亲之国,国力相对较弱的鲁国比齐国更需要维系这种姻亲关系。而且,齐桓公在位期间,齐国国力更加强盛,公元前678年,齐国约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举行幽地会盟,正式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70年,鲁庄公于娶齐女哀姜为夫人。

哀姜无子,鲁国当时的规矩是,无嫡子继承,王位可以传给君主的弟弟,也可以传给庶子。鲁庄公有三个弟弟,分别是庆父叔牙季友,他们是日后主宰鲁国政坛的三桓的祖先,此时已经有相当庞大的政治势力。鲁庄公想要传位给宠爱的庶子班,得到季友支持,但是公元前662年鲁庄公去世之后,庆父与哀姜联手,先后杀死两名新国君,引起鲁国朝野动乱,鲁国大夫感慨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句话后来用来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

最后还是齐桓公出面收拾乱局,立鲁庄公的另一庶子公子申为国君,即鲁僖公。

庆父此前逃到了莒国,鲁僖公按照季友的建议,派人送礼物到莒国去,请莒国国君代为惩办庆父。庆父走投无路,终于自杀。鲁国的内乱才算平定。

哀姜逃至邾国,齐桓公责令邾国将哀姜引渡回齐国后处死,“以尸归鲁”。

 

庆父虽死,其家族势力并未拔除,是为“三桓”中的孟孙氏

三桓,即三支为鲁桓公后代的家族,叔牙叔孙氏始祖,季友季孙氏始祖。这个家族在鲁国政坛世代承袭执政之位,势力逐渐大过国君,控制鲁国。

孔子为鲁国司寇、摄行相事(代行宰相职权)时,曾经与鲁定公筹划削弱三桓、毁三桓之城,未果,孔子反被三桓逐出鲁国政坛。定公之子哀公试图联合诸侯来讨伐三桓,结果反被三桓讨伐而失位。直至鲁穆公(前410―377年在位)时期,才解决三桓问题。

 

司马迁在《史记》评价说:庄公好力。意思是鲁庄公是个崇尚武力、喜欢用力量来解决问题的人。从鲁庄公的军事经历来看,这个评价的确比较恰当。

至于政治方面,鲁庄公有弱点,比如说对鲁国公族势力的约束不力(可能也有鲁国传统的影响与制约);但总的来看,还是一个能够看得清形势、比较尽职尽责的国君。

 

齐人写这首诗的时候,鲁庄公与齐国的恩怨,大约尚未开始,所以在诗中,鲁庄公还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阳光一样明亮灿烂,眼神清澈,身手矫健,射术超群,舞姿翩翩。

真是一个美好的少年,无怪乎齐人要炫耀地说:“展我甥兮。”——这就是我齐国的好外甥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45606-1353889.html

上一篇:《诗经》中的美人们(28)夜露蔓草:清新愉悦之美
下一篇:《诗经》中的美人们(30)所谓伊人:缥缈孤清之美
收藏 IP: 220.249.9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