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日本不慌中美慌 精选

已有 9146 次阅读 2011-3-20 01:21 |个人分类:逃生常识|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egress

日本不慌中美慌

      前天我的博文《东北不慌江浙慌》勾起了地域差别的争论,我很抱歉,这是我的不小心。各地人口对灾难的反应大抵是差不多的,如果逃生反应不同,那是有特殊地理原因造成的,需要特殊对待。 这里谈一谈为什么日本不慌而中美慌的问题,网上的各种说法都有,包括国民科普素质论、危机管理失当论、“短缺记忆”影响论、从众文化欠思考、政府公信有缺陷等,当然也包括我今天希望深入的“台风眼”效应。这里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所谓的“台风眼”效应,以及发生“日本不慌中美慌”的逃生行为的观察结果。

       《网易新闻》中的文章《我们为什么乐于相信“谣盐”》,分析了很多谣言传播的机理,比较浅显,这里不再重复,关键是“台风眼效应”,对此其中的说法是:

心理学上有 “台风眼现象” 一说,台风四周天气恶劣、但风眼往往是最平静的。同理,处于灾难的中心的人(比如现在的日本民众)对灾难的敏感度,比远离灾区的人(比如隔岸观火的中国人、美国人)反而低得多。“心理台风眼”很多时候是由认知失调引起的。处于外围人接受到的任何信息,都是经媒介传达的“二手信息”,即使所有信息都是公开透明并且真实的,外围人群自身的想象力依然有可能不自觉地“添油加醋”。

                  911恐怖袭击和世贸大厦倒塌的事件发生过程中,心理学家注意到,现场的人几乎没有发生恐慌,而千里之外看电视的观众,却发生了生理上的“恐慌性”反应。对此心理学家的解释是,灾难现场的人关注逃生的过程,注意力比较集中,没有对全局的认识和反省,因此不会恐慌;或者说,他们正在从事的逃生行动是理性的(Rational),与非理性的行动有差别,因此不能算作恐慌(注意,这里的定义问题,报上的恐慌与研究者的恐慌是不一样的)。而千里之外的旁观者,没有杂事的干扰,单方面接受电视传递的信息,更容易发生心理上的“恐慌”,表现为生理上的“恐慌”,因为他们不需要逃生,也就没有物理上的“恐慌”之表现。这里恐慌打引号,是因为定义问题,全世界对恐慌的定义有不同说法,我收集到的定义就有十几种,文化问题对此影响很大,所以我说的是中国文化氛围的“恐慌”(更强调人群的外在表现,关注慌),靠近德国的“Paniken”,与英美的(更强调心理特征的,关注恐)恐慌定义上有一定差别。

        所以,日本不慌是因为他们需要逃难,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慌,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也就没有恐慌的理由了。国内(或美国西海岸)没有显著的生命危险,人们专注于了解真相(虽然真相不清),但一旦看到有人抢购,心中的恐慌被激发出来,造成了大面积的群体行动(即恐慌的蔓延特征或传染特征),在外人看来,就是恐慌了。按照英美的恐慌定义,国人的行动是理性的,目标是碘盐,手段是抢购,有根有据,仍然不算作恐慌,这是文化造成的定义问题,不说也罢。逃生过程到底是理性的,还是不理性的?鬼才知道。不理性的人,大多死于逃生过程。

        如果认识到恐慌发生的一般规律,国内恐慌的蔓延路线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了,首先是沿海城市,对于海盐与辐射污染之联系认识更多(未必正确),然后逐步向内陆蔓延,但都集中在大城市,因为信息流通更迅速,因此影响面比较广。按照Social Attachment理论,第一个恐慌的行动者也许是因为对辐射的担心,而后来的跟随者就是对缺盐的恐慌,而不是对辐射的恐慌了。其字面意思,就是从众,然而逃生过程的从众,是心理紧张状态(stressful)下的本能性的逃生反应,与汉语的从众意识有本质性区别了,因此引申到中国的从众文化并不合适,因为美国也曾发生哄抢碘片的现象,这种逃生反应是没有种族特色的。顺便说一下,Social Attachment理论的提出者是加拿大的Mawson教授,因为其理论的独特性(或独创性),没有拿到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浪费了三年的读博士时间(作研究选方向搞理论也有高度的风险啊!难怪人家老说,心理学不科学,无法重复),个人代价是非常高昂的。

        说起谣言,就是错误的认识,是假象,然而假象比真相更让人信服,这就需要个人的常识或素质了,对此,我有很深的体会。我曾经对“让领导先走”很感兴趣,因为这是特色,国外逃生行为中没有的地方特色,英国研究者Wood70年代英国人的火场逃生行为的调查研究,和美国Bryan教授对同时期美国人的逃生行为调查结果相比,除了个别差异(可以通过生活习惯来解释),几乎没有差别。但是,随着对克拉玛依大火经过研究的深入,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乌鲁木齐来的领导非死即伤,到场23人,死亡17人,受伤6人,这是有布告公示的结果,怎么会有“让领导先走”呢?我拿这个数据反过来请教这方面的权威人士,我们共同认为这句话有问题,是传言,没有经过仔细的核验就传播了,原来这是一句谣言。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很低,是否和这一句谣言的广为流传有关?谣言比真相更可信,所以人们更愿意相信“让领导先走”,而不愿意接受真相。

         那么,美国政府是如何对付谣言引发恐慌的问题呢?以“谣”制“谣”。美洲大陆的开发比较迟的很重要原因是自然灾害多,不适合人类的繁衍和生存,东部有飓风,西部有地震,中部有火灾。为了避免灾害来临之时的哄抢现象,美国政府发布“橙色”警报(相当于法定谣言),鼓励大家囤积物资(主要是饮用水),然后把成山成海的饮用水堆放在超市里,坐等民众哄抢。民众也不是傻瓜,一次两次就厌烦了,于是哄抢风险无形中消除了。这一次美国女部长的发言,相当于鼓励一定程度的可控制的恐慌,对此又有辟谣的行动,就是因为有人误解部长的言论了。这就是预防的作用,用习得性的反应替代本能性的反应,如果是习得的反应,还会恐慌么?

         那么,中国政府是否也需要这样来“操练”一下民众的哄抢反应呢?不用了,等他们的“谣盐”吃光了再说吧。

          有道是,灾难来临逃为上,谣言有因看人群;以谣制谣靠准备,识别谣言看常识。

谣言的传播方式,是群体动员的最有效方式,是应急管理专家的最爱。谣言有害,那是由于传播的内容,而不是因为传播的方式。谣言的传播方式是中性的,也是值得逃生学工作者研究的。

恐慌反应因本能,消除本能靠演练。一次蛇咬十年惧,惊弓之鸟怕井绳。



解析日本大地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424317.html

上一篇:东北不慌江浙慌
下一篇:应急逃生看恐慌
收藏 IP: 139.78.66.*| 热度|

16 曾庆平 杨月琴 徐耀 武夷山 文强 罗帆 吕秀齐 王春艳 梁进 唐常杰 刘钢 刘艳红 龙小琴 shatan cugb2010 hangzhou

发表评论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