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njs 又名基湘,同学于浙大。

博文

独辟蹊径,登峰造极:一种“学术追求”或说“学术风格”

已有 5001 次阅读 2009-8-20 17:50 |个人分类:经验分享|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术风格, 独辟蹊径, 登峰造极

独辟蹊径,登峰造极

—— 一种“学术追求”或说“学术风格”

蓝劲松

   Idea确定以后,做学问和农民种田没有什么差异,都是体力活。种田好坏之分通常差异不太大,但学问的追求或风格有所不同。这里说点学术追求或说学术风格问题----这并非说自己做到了。

1、独辟蹊径

   “独辟蹊径”这个中国成语我很喜欢。喜欢的原因在于,它“语中有画”(套用“诗中有画”一语),几乎是对一个跋涉者形象的刻画。不过自从但丁说了“走自己的路,让人去说吧!”之后,马克思引用过,刘晓庆以之作过自传(刘晓庆:《我的路》,1983),李泽厚先生也写过《走我自已的路》(三联书店,1986)。

    个人感觉:大凡有点成就的人,不能不走自己的路”,也就是“独辟蹊径”。个人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一码事,想不想这样做是另一码事。但如果想都不敢想,想都没想到,要做到这一点就更不可能了。

    当前的难题在于:教育——理想——必须培养有个性的人,但社会——现实——对有个性的人多少有些感冒。所以,如果有意独辟蹊径,那就要准备风吹雨打。

2、登峰造极

   “登峰造极”有褒贬两重意义:褒义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贬义比喻做坏事猖獗恶劣到极点。

   “登峰造极”这个中国成语极富形象性,有点像牛顿的名言:“如果说我能看的更远一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人已经论证说,这不是牛顿的的谦虚,而是实情)。

    我的理解是:如果我们不是大大的权威,那我们还是老实点——老实也不容易,看看前人——前面的巨人——做了些什么。所谓“文献综述”,实际上就是“登峰”的过程,这是必要的情报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陈省身先生极为倡导“登峰造极”。他说“我得力于吾国两句成语自励,即“‘日新日日新’的精神和‘登峰造极’的追求”。

    再说一点个人感受:无论什么学术论著(论文或著作),如果其引文(参考文献)为不入流的杂志或论著,那么其论文水平不看也知——这不是说引用文献的档次高,论文水平一定高。

    插播一点小小的经历:我曾经在一次小型内部会议上引用了“登峰造极”一语,见某领导面有愠色,似乎在意在下太过猖狂似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9131-250529.html

上一篇:窥视大学——警惕大学校区成为高楼大厦环绕的盆地
下一篇:哪些硕博士论文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收藏 IP: 183.157.160.*| 热度|

2 王力 ying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