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打天下最足夸
——师生关系及其他
基湘
研究生与导师关系似乎正在发生悄然变化。以前自己读研究生时,导师通常每年带一位研究生,师生关系很简单。人少,师兄弟关系极好(师兄可以撇开老婆孩子不管,而选择与师弟共眠聊天,尽管他们没有同学过一天)。读研三年,导师多次邀至其家餐叙(俺现在就没有这个条件了)。导师有课题时就由导师安排参与其科研课题(硕时),但也可能并没有什么大的科研任务(博时)。主要时间还是自己看书学习,完成学位论文,周末得闲则悠游山水校园。至于毕业以后的选择——考博、就业或出国——那完全是个人的选择,当然也会征得导师的理解和支持(如推荐信需导师签字)。
为了写毕业论文,也为了开阔视野,研究生通常还会想法到北京-上海等地高校或国图访学查资料。那时没有互联网,当然吃住行等费用都得自己想办法(找在京师兄同学提供信息,挤住学生宿舍,吃学校食堂或路边摊,经受或多或少的快意与不快)。记得和研究生黎同学首次进京,到达北京火车站时已是晚上。人生地不熟,我们被火车站拉客的车子一下拉到某地某店住了一晚(第二天才知是酒仙桥)。拂晓起来一看,京城阳光满地,就乘公交进城了。自P大小东门一下进入博雅塔下,穿过未名湖一直走到西门,所见正是P大最好的秋日风景。赛克勒考古博物馆所在地尚为一曼妙池塘矣!在P大大饭厅南边的一个小店见其墙上挂有一P大校园地图(这幅手绘P大地图设计相当开放,校内游泳池畔斜倚一身着比基尼的女孩),却再无另图可购,于是央求店家把该图卖给在下,终于晓得自己在P大什么位置(P大有镜春园等N个“园”,湘校校内多有N个“村”,沪上的“广场”那真叫大,看看都晕!)。数年之后在T大开设《世界名校赏析》,再展示这幅小小的P大校园地图,自得之余,珍惜之情油然而生。
硕士期间学校似乎没有明确的论文发表指标要求,但自己对科研还是有相当兴趣,遂有4-5篇论文得以发表。考博时寄给博导,回复称只要外语过了,问题应该不大。一番波折之后,续博,感觉导师有再造之恩。研究生生活都差不多,但博士论文要求高些。不过硕士阶段已经明白,只要选题较新,佐以一定的方法和理论,再以事实和逻辑(文字+图表)调和调和,那么博士论文这道菜也就做得差不多了。无论硕文还是博文,均至打印社或请系所办公室帮助打印。学校也没有绝对统一的论文格式。一经济学学长将其博士论文数十万字打印为上下两卷,洋洋大观,心想自己怎未想到还能这样展示自己。又随导师至另一学校参加博士论文答辩,得两本薄薄的博士论文(大概也就30-40页,远不如俺目下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分量),但评委似乎完全不在乎此——人家得的可是医学博士学位,比俺那学位含金量可高多了。
T大规定导师带研究生一人不必另由导师出经费,但如果多带研究生,那么则需要出一定费用。Z大不这样做,发文称导师给研究生不少于多少岗位助学金。钱从何来?没说。既然没有说,那么就由导师自定。学科不同,经费不同,学术路径也不同。研究生2年,第1年学课程攒学分,第2年写论文找工作(或考博-出国)。基础学术——人文科研完全在于自己苦心钻研而无需他人帮忙,同时研究生也大多没有能力给导师帮忙(他们能够把自己的学位论文搞定就不错了)。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不干活,哪有钱?所以俺现在不得不问学生家庭情况如何?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实在太差而自己又无法在心理上行动上加以克服,那选择在下可能是个错误。当然,如果有心在学术-生活等诸方面聊聊,那咱们可能相得益彰。前日看到科学网上教师节期间诸学生为导师祝贺,不胜羡慕。不过多年前本科时一老师也告知:她帮助学生甚多,但这些学生毕业以后“步步高升”,却有相当一些学生不再给她一丁点信息。可见,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也无论付出多还是少,不求回报是必要的,更是要有心理准备的——顺其自然好了——或许那些学生爬坡本来就很累,那就更不要寄望了。
研究生导师的主要职责——教书育人——说起来极其重大,但实质性工作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选题首先是自己拿定。能与导师兴趣一致最好,若不能一致,导师多尊重学生的合理选择。师生关系本来就这样简单。但是一旦涉及非要给学生多少钱,难道导师是“老板”,学生是雇工?但文科——至少基础的人文社科师生关系不是也不应该是这样。师生是基于探求人生真理的志趣走到一起的。生活的事能帮就帮点,但也不能勉强。我想重大事项固然要有严格的制度设计,但日常的人际互动还是随意些,平等些,自在些,自主些。个人的发展无论好坏,如果老爹帮不上忙,那么主要还在于自己的努力精进。万一不那么顺利也要宽心为怀。一步一步看到前行的风景是主要的。至于人生最终的结果,谁知道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