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游走 精选

已有 7543 次阅读 2009-5-1 07:12 |个人分类:科文交汇|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按:本文所用材料,在过去发表的几篇小文章中都用过,但这些材料经《科学画报》徐梅编辑的重新剪裁、加工和再包装,似乎有点焕然一新了。感谢徐梅老师!)

 

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游走

武夷山 徐梅

(《科学画报》20095期)

 

有人说,科学家和艺术家就像从山脚的不同地点向上攀登,越接近顶峰,彼此之间的距离越近。尽管工业革命后,专业化分工的思想与实践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像达•芬奇这样的横跨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领域的大师如同凤毛麟角,不过,毕竟江山代有才人出,偶尔我们还能领略到这等英才的风采。

 

科学+幻想

和艺术家一样,科学家在研究中必须运用想象力。为验证某种理论而大胆假设需要想象力;把握某项技术的发展趋势需要想象力;展望某个研究领域的前景也需要想象力。当科学家的想象力在科学和文学两个世界里自由穿梭并结出果实,他们就可能获得另一个身份——科幻作家,例如卡尔•萨根、亚瑟•克拉克,还有与这两位大师有过合作的简特瑞•李。

简特瑞•李曾担任美国“海盗”号飞船计划的科学分析与使命规划部的主任、“伽利略”号飞船设计的总工程师。近年来,他一直以顾问身份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许多工作提供咨询意见。他和亚瑟•克拉克合著了科幻小说《拉玛》系列和《摇篮》。他还自己创作了多部科幻作品,包括《聪明的信使》、《双满月之夜》、《平静的战争》等。不过,他强调说,“我是一个也写科幻作品的小说家,而不是科幻小说作家。”

实际上,简特瑞•李涉足的领域非常多,是成功的科幻作家、未来学家、航天系统工程师、计算机游戏设计师和电视节目制作人。他和卡尔•萨根一起设计、制作了著名的获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科幻小说《拉玛》系列大获成功之后,他又设计制作了名为《拉玛》的软件游戏,他对这款游戏得意非凡。

李无意于将自己划归哪一类人。他说:“我也写作,也设计游戏软件,也帮妻子照料孩子,也搞航天工程项目咨询。所谓幸福的生活,就是每天在自己喜欢的各种计划和活动中挑几样来做。”

另一位美国物理学家格里戈里•本福德也是科幻小说家。本福德从小就是科幻迷,1955年,14岁的他与双胞胎兄弟一起出版了面向科幻迷的杂志《虚空》。从196524岁的本福德正式发表第一部小说开始,他先后发表了20本科幻小说,其中《时间景象》一书销量高达百万册,该书先后获得星云奖和约翰•坎贝尔纪念奖。在这本书中,本福德提出一个著名的“争议定律”:激情与已有的实际信息量成反比。该定律已经在正式学术期刊的论文中获得引用。

本福德最著名的科幻作品是“银河系中心系列”小说,共6部作品。该系列描写了有知觉的机械生命体与有知觉的有机生命体之间的战争。有人说,他可能是世界上惟一一位就“银河系中心”主题既发表了科学论文,又发表了小说的。

本福德是位不折不扣的硬科幻作家。著名人工智能专家马文•明斯基曾评论说:很少有人能像本福德那样将那么多的科学内容放入虚构作品。20世纪90年代后期,本福德是经授权有资格给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写续集的科幻作家之一。1997年,他发表了续集《基地的恐惧》。2000年,他发表小说《食客》后,有人写书评说,这是最具有本福德风格的(Benfordesque)书——把他的名字变成了一个形容词,可见其影响之大。

别以为本福德将科幻创作置于专业研究之上,其实他是科研之余搞创作。迄今为止,他已经发表150篇学术论文,为数可观。本福德聪明绝顶,从俄克拉何马大学物理系毕业时才20岁,26岁获得博士学位,30岁就当上了助理教授,32成为副教授,但直到2001年他60岁时才评上6级教授。开始,系里的一些同事认为他写小说不务正业,不同意给他评6级教授。幸好,校级评审委员会推翻了系里的决定。

 

科学+戏剧

与科幻小说比起来,戏剧与科学的距离似乎更加遥远,其实不然。科学和戏剧有许多共通之处。

科学不单单是理论,它需要实验来证实和体现。例如,早在公元前500年,古希腊学者留基伯就提出了原子的概念。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还画出了想像中的原子的样子。但是,直到1908年,法国科学家让•佩林在显微镜中看到液体中一些微粒的运动使得颜料颗粒在舞蹈,人们才真正相信了原子的存在。可以说,实验将概念“表演”出来了。同理,观众若没有亲眼看见李尔王在舞台上踱步、思考、说话和行动,而只是阅读莎士比亚的剧本,头脑中就不会有那么鲜明的李尔王形象。

在暴风雨之夜,富兰克林用风筝收集雷电;居里夫人和丈夫晚上回家,突然看到了实验室中的镭溶液闪着辉光;伦琴用X射线为妻子的手拍下了一张照片,照片上妻子的手骨和结婚戒指清晰可见……科学世界的无穷奥秘让人惊异;科学发现问世的过程曲折有趣,甚至带有传奇色彩,也让人产生惊异感。而惊异感是戏剧的一个基本要素。英国科普作家菲利浦•巴尔在他制作的一部戏里,在舞台上表现了抽取尼龙丝的过程;在另一部戏中,白酒倒入一个空酒杯后立刻变红。这些对他来说极其简单的化学把戏让观众又惊愕又着迷。

美国科学家德杰拉西是科学剧作家的典型代表。他于1951年合成了世界上第一种类固醇口服避孕药,因此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等国际国内奖项不计其数。20世纪90年代后期,德杰拉西开始写剧本。他写的第一个剧本是《清净误孕》,讨论细胞质内精子注射法(ICSI,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的伦理影响。他还与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霍夫曼合写了另一个剧本《氧气》。德杰拉西坦言,想利用戏剧的形式将科学内容“走私偷运”进普通公众的视野。他希望观众离开剧场时不仅获得了娱乐,还获得了知识。

 

科学+艺术

科学与各种艺术形式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古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将音乐与数学联系起来。美术史上各种绘画流派的演变都离不开科学助力。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成功运用透视学、解剖学创造出大量传世名画。印象派对色彩与光线的敏锐捕捉与他们掌握的色彩科学和视觉原理息息相关。近代绘画的奠基人塞尚善用几何形体描绘形象和组建画面结构,这显然获益于几何学的普及。至于电影艺术更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综合性产物。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一些富于跨学科思维的科研人员打破传统,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式。荷兰的西奥•詹森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詹森原来从事科研,现在转为艺术家与发明家,从事动感雕塑的创作。“沙兽”系列动感雕塑就是他的杰出成果。一开始,詹森只是用计算机程序模拟运动,后来,他尝试着做出以风为动力,能在沙滩上行走的巨型动物模型,他称之为“沙兽”。詹森所用的材料不过是些塑料管子、尼龙绳、胶带之类,很简单,但是效果绝对令人震撼。这些巨大的家伙们以风为食,随风而动,像真正的生物一样在海滩上漫步,动作灵活自如。詹森造出的沙兽经历了不同的进化路径,有的走入了死胡同,有的则进化出越来越强的生存能力,比如有的沙兽在风暴在来临时能把自己锚定在沙滩上,以防被风吹走。他甚至希望使这些动物拥有自己的大脑,会自己思考和进化。(沙兽行走视频见http://blog.westervillelibrary.org/teens/?p=328

詹森曾受邀为宝马汽车拍摄广告,他在广告片中说道:“艺术与工程的壁垒只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而很少人拥有超越它们的相像力。”这句话道出了像他这样在科学与艺术间自由徜徉者的秘诀,值得每个人深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29247.html

上一篇:转载:唯有立法才能保中西医同等待遇
下一篇:12121声讯电话是怎么轻松挣钱的?
收藏 IP: .*| 热度|

28 赵国求 傅蕴德 刘苏峡 杨学祥 鲍得海 刘玉平 郑融 阎建民 吴雄斌 沈海军 梁进 刘进平 张檀琴 陈绥阳 张星元 俞立平 曹聪 钟炳 周春雷 邹斌 陈国文 李祖龙 马丽丹 张丽娜 刘继顺 徐会会 蔣勁松 hypersurface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1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