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假如清华简全部为真

已有 1880 次阅读 2024-5-23 10:24 |个人分类:清华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见到知乎上讨论清华简真伪的话题,也就简单说两句,贴上科学网博文“清华简《系年》或伪之证据九条 ”的链接,得到许多指导和批评,值得高兴。有位专家说

屏幕截图 2024-05-21 191653.png

当然得客气地回答:“谢谢您。不过,这些特殊现象总要有个解释”。

我在2022年8月读到麦笛先生/女士的文章,知道 “枣纸简《吴王夫差起师伐越》是2020年10月30日由赵晓斌先生亲手发掘的”;

新出荆州枣纸简再证清华简绝非伪简-中华读书报-光明网 (gmw.cn)  2021.11.24.

网上看到2021年11月19日“清华战国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报告的八张PPT,确实与清华简《越公其事》有较高的相关度,但“越”字写法不同。没有见到发掘简报以及相关墓葬照片,当然不会去“证伪枣纸简”,只是期望清华大学对有字竹简取样测年——清华简购于香港文物市场,长度复杂,行款混乱(附录);分七包送达,部分竹简以竹片托护,个别篇章成卷状,并无证据“出土于同一墓葬”,两枚无字残简的碳14测年不足以证明为真

枣纸简 0.jpg

2019年5月7日 荆州龙会河北岸墓地出土战国楚简324枚 -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简文中有文王、成王、穆王、庄王、共王、康王、灵王、平王昭王、惠王、简王、声王12位楚王谥号,与《史记·楚世家》所载楚王世系相合”。不过,其中四位楚王在清华简《系年》《楚居》为双谥景平王昭王,献惠王,简大王,聖桓王

3   已经说过多次,我真心希望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竹简全部为真。不过,假如全部为真,“清华简《系年》或伪之证据九条”以及多位学者辨伪时所说疑点就是特点已有的认识需要“修正”可不少呢。基于“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https://ctext.org/zh” 的检索,再略述三条。

屏幕截图 2024-05-11 175058.png

3.1  才(在)先秦多作动词,与介词“于”并不等同。《皇门》“公格库(?)门”,多位学者指出“格在”为误用,应为“格”或“格于”。《摄命》“立中廷”,“立也非先秦两汉用语。

从“立在中廷”说清华简《摄命》或伪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25663.html

 似乎有专家未注意到 “于”、“才(在)”有别,如 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373

郭永秉先生認為 “《尹至》[夕/录]至在湯”猶古書“夜至於楚軍”(《左》宣十二年),可見他認為“在”相當於“於”。廖名春先生、宋華強先生也有相同的意見。筆者(清华大学博士后孫飛燕)贊成郭先生等人的意見,“至在湯”即“至於湯”,指的是至於湯的處所。“至”、“至於”後面加人名的句式,目前還沒有找到完全相同的例證,不过 …… 

3.2  《楚居》“为郢复徙居大郢,焉改名之曰福丘”。先秦两汉文献未见“改名之曰”,“改名”最早见于《史记·楚世家》“丙辰,棄疾即位為王,改名熊居,是為平王”。 “更名”先秦两汉文献162见,用语多为 “更名A曰B”。《楚居》中“改名”应为“更名”。

“白公起祸,徙袭湫郢,改为之,曰肥遗”,“改为之”文献未见而句义不明。

屏幕截图 2024-05-23 084408.png

3.3  《尹诰》“吾何作于民,俾我众勿违朕言?” 先秦两汉文献仅1见“勿违”于汉末(190 -200)《風俗通義•正失》“勿違吾志”,而 “不违”144见。两者语感稍有区别:“勿违”乃是期望“(你们)不要违背”,而“不违”则是判断。又,东汉的《论衡》、《汉书》“毋违”10见。

检索 中國古代簡帛字形辭例數據庫 (bsm.org.cn)出土明确的楚简郭店楚简之外“勿”字形三见如下,望山“白金之勿(物)” 不是否定词。

屏幕截图 2024-05-24 064641.png

屏幕截图 2024-05-24 070748.png

屏幕截图 2024-05-24 064629.png

郭店楚简有大量“勿” ,已逐篇检索,因非会员每次检索最多返回十例性自命出十例之中有1例为否定词“凡悦人隐也,身必从之”,九例释读为“物”,但《老子甲》《語叢一》等十例皆释读为“物”,其外有无否定词用例不能确定。

不过,“周守晋. 出土战国文献语法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P165”有统计结果如上,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另有一例“苟无大害。少枉内之可也,已则复言也”。这就是说,楚简否定词“勿”仅4例,而“不”占绝对优势,与传世文献统计的勿违、不违”相类。楚简“勿违”的可能性尽管不能绝对排除,但可能性总是极低。

屏幕截图 2024-05-24 084241.png

顺便说一句清华简第一辑“勿”8例是否定词,1例释读为“物”。朱歧祥先生称《保训》“勿”字形特别,仅见于中山王cuo鼎楚簡帛字典【清華篇】 录入“勿”68 例,多为否定词。上博简的许多“勿”释读为“物”,但作否定词超过20例,给出10例如下。

屏幕截图 2024-05-24 075059.png

秦简牍大量使用“勿”,不再细述。“张玉金. 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 ,没有研究否定词。

4   清华简的疑点很多,并不会因入藏12年后问世的《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而消失。麦笛先生/女士将“两枚无字残简的碳14测年” 称清华简通过科学检测,“学风严谨”在哪里呢?

我不再具体讨论清华简,只是耐心等待清华大学对有字竹简取样测年。

****************

附录:贾连翔. 从《治邦之道》《治政之道》看战国竹书“同篇异制”现象. 清华大学学报, 2020,35(1):43-47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曾收录一篇题为《治邦之道》的政论性文献,共有27 支简,简长约44.6厘米。这组竹简无次序编号简背虽有刻划痕迹,但若全依划痕排序,一些文句又扞格难通。……诸简中不见篇首,只好认为篇首已残”。共1292字,平均每简49字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中收有一组竹简,共43支,简长约44.2厘米。…… ,题为《治政之道》。这组简的序号只从1编到42,每简46±5 字;无编号简(X号)则有65字,且末字已写至地脚处,占了编号位置。很自然地认为,第X号简是尾简,其上字距密集是因书手想要在43支简内完成此篇所致。但第41、42号简之间的内容有跳跃,逻辑关系不清”。

屏幕截图 2024-05-22 075521.png

贾连翔先生的结论是,A、B两篇应重新编联为一篇文章:B1~B41, B43(X), B42, A14, A1~A13, A15~27。且不说简长相差4 mm,单是每简字数的变化能说是重要文献吗?作为参考,《系年》《金縢》《子産》等简长45 cm或稍欠,完简字数26~32字则是过少。

************

从“竹简上的经典——清华简文献展.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复制楚居》。

屏幕截图 2024-05-23 125619.png

《楚居》完简长47.5 cm,似乎先编联后写字中线上方和下方分别统计

简1~简4:    20/20,19/19,19/20,21/20

简5~简8:    20/20,23/25,21/残,19/20

简9~简12:   18/残,20/残,17/残,19/18

简13~简16:  18/19,18/18,19/19,18/9

上半简字数 17~23,完简字数 36~48。11或残4字,故而一简最少只有35字

屏幕截图 2024-05-23 121442.png

完简字42±6, 相差达12字,同一支竹简上字距也有变动。专业写手似不该如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35243.html

上一篇:清华简《系年》或伪:“安始”和“焉始”
下一篇:清华简《越公其事》也是可疑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28 刘进平 郑永军 杨正瓴 孙南屏 高宏 王从彦 池德龙 汪运山 张晓良 郭战胜 钟炳 杨卫东 崔锦华 李学宽 宁利中 葛及 刘炜 曾纪晴 刘钢 朱晓刚 杜占池 孙颉 史永文 简小庆 马鸣 周少祥 杨学祥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