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判断“清华简之真伪”不难,只要清华大学愿意

已有 7883 次阅读 2024-6-15 20:38 |个人分类:清华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清华简购于香港文物市场,分七包送达,部分竹简以竹片托护,个别篇章成卷状,并无证据“出土于同一墓葬”,两枚无字残简的碳14测年不足以证明全部为真。

尽管清华简文本拙劣而疑点众多,但辨伪者并无铁证。笔者觉得,出土的空白竹简有限,墨书于饱水湿简不易;故而竹简为真,简文就该不伪。只要清华大学愿意,在有字竹简空白处取样测年,判断真伪不难。

清华简筮法.jpg

《筮法》揭取前照片,似乎不像“煮熟的烂面条”。盗墓者难以全部挖除墓穴封土,多以竖洞入墓,如何取出竹简而有如此形状和色泽——倘若为真,则已埋藏2300年、出土约两年。又,拍摄简文前通常采用化学药剂使竹简脱色,恢复本色以显示字迹。

 下列博文表明清华简可疑,当然只是可疑。

[1]  清华简《系年》或伪之证据九条 (再修订)

[2]  清华简《越公其事》也是可疑

[3]  从“首次发现”说部分清华简或伪

贴出文[2] 后承蒙一位前辈惠赐,得以拜读“朱岐祥(2018). 談《清華簡》(七)〈越公其事〉的兩章文字校讀”。专业人士的质疑,既深且广,如“《國語》現存宋刻明道本、公序本及《四部備要》排印清代士禮居翻刻明道本,均一卷到底,不分章節近人註本、校點本才逐卷分段註文;而简文以墨丁分隔,第十、十一章大部分內容與《國語吳語》的篇末兩段文字敘述幾乎全同”。子居先生相信清华简为真,也列出《越公其事》诸多欠妥。

3   前文介绍中学退休的数学老师何焱林先生对清华简《金縢》的质疑;再介绍先生“评清华简《皇门》”少许内容,笔者略作补充说明。

图片2.png

清华简《皇门》 维正 庚午,库门,若曰:“呜呼!寡邑少邦,……”

《逸周书•皇门》 维正月庚午,周公格左闳门会群门,曰:“呜呼!下邑小国……” 

①简文脱“月”字不必在意,疏忽总是有的。②“公” 当指周公,但其时还有太公、召公在朝,总该明确。③西周金文“格”多见,后期亦有“格于”,但未见“格在”;先秦“在”是动词,与介词“于”不同,清华简《摄命》有“立在”、《尹至》有“至在”,皆误。④简文缺漏说话对象,⑤而“若曰”之“”为赘词。⑥“寡邑”为生造之词,而“下邑”先秦两汉文献38见;⑦“”用语欠妥。⑧以“邑少邦”叙说周之现状有误,《尚书》《逸周书》称周“小邦”、“小国”皆指灭商之前以与殷商比照,并非谦词。

传世文本只是“群门”不很明确,有说“群臣”之误,有说各部门之意,《左传》有“晋政多门”、现在有“政出多门”,故而“门”可以指代人员。追述克商之前周乃“下邑小国”。《逸周书》“邦”九见,此处“国”并非避汉高祖之讳;《尚书•金縢“邦人”两见,“流言于国”,“国”乃国都之意,并非“显然是汉人避高祖讳的结果”。

《清华简(壹)》整理说明(下)称,简本《皇门》“相对而言文通字顺,显然优于今本”,并不能成立。传世文献因简文传抄及后世雕版,出现讹误衍脱而有几处难解,乃是常见,后世注家多有解释。《清华简》若是现代伪作,当然可以择善而从或另选字词,“焕然冰释”并不能作为祖本之证据;至于用“”易“以示未曾避讳,或许正是作伪之态。

A1.png

屏幕截图 2024-06-15 092456.png

屏幕截图 2024-06-16 081310.png

4    传世《尚书》有今文和古文两类,其真伪至今仍存在争论——皆真、今文真而古文伪、皆伪;现在又缠入清华简的真伪,真是混乱呢。李学勤先生本来要走出疑古,认为今文和古文《尚书》俱真,后来有了清华简,只得“推翻自己早年的观点说古文《尚书》不真;何焱林先生、张岩先生认为清华简伪而古文《尚书》真;黄怀信先生认为清华简和古文《尚书》皆真,而房德邻先生认为皆伪。还好,现在主流意见是今文《尚书》为真。

 《尚书》之真伪大约永远不能说清楚,但清华简有实物在,只要清华大学愿意判断真伪,在有字竹简空白处取样测年即可。国家标准的取样量是20~50 毫克,费用有说两三千元,又有何难呢。需要知道,两枚无字残简的测年BC305±30 年,就说全部清华简通过科学检测,那可是自欺欺人啊。

杨家刚. 辨别史料真伪 推进二重互证——李学勤的“《尚书》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4.8

屏幕截图 2024-06-16 075610.png

黄怀信. 清华简《保训》篇的性质、时代及真伪. 历史文献研究, 2010(0):133-136

屏幕截图 2024-06-11 180635.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38304.html

上一篇:中学退休的数学老师与清华购买的竹简真伪
下一篇:周尺21.5 cm 完全没有疑问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33 宁利中 许培扬 刘进平 郑永军 高宏 杨学祥 孙南屏 杨正瓴 王从彦 杨卫东 钟炳 杜占池 刘跃 郭战胜 孙颉 崔锦华 刘炜 曾纪晴 檀成龙 池德龙 何青 程少堂 聂广 王安良 李学宽 贾玉玺 周少祥 朱晓刚 马鸣 史永文 李沣 刘秀梅 谢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IP: 202.102.253.*   回复 | 赞 +1 [5]尤明庆   2024-12-25 08:27
又一疑点。
回购书籍简如此之多,也就可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65004.html
回复  清华简《皇门》“格在” 的“格” 字形罕见,在字库
http://www.bsm.org.cn/zxcl/
http://cjbnet.org/qinghua/#
以“格、各、客” 搜检均未见,想来没有收录该字形。
2025-1-1 20:21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上博简《周易》一见,但隶定为“假”
2025-1-4 17:34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IP: 183.42.226.*   回复 | 赞 +1 [4]曾纪晴   2024-6-21 09:16
文物就不应该非法交易!来历不明的文物国家就应该强行没收,这样才能杜绝非法盗取文物、伪造文物的现象。“清华简,北大简,安大简,浙大简,岳麓简,上博简”都是在非法交易市场购买,本身就是为非法文物交易推波助澜!他们本身就成了利益相关方,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术公正性!
回复  是的,曾老师说得对。应该守住学术的底线。
学术部门不得购买盗卖文物,即不得参与销赃。这是我国已经确认的国际规范。
但是,现在走了一条私人捐赠的线路,只是清华简所做有些过分。
清华简可能有部分为战国楚简,而主体极可能是现代伪作,简背划痕和连续编号,就是作伪的有力佐证。
从“首次发现”说部分清华简或伪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37008.html
2024-6-21 09:3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02.102.253.*   回复 | 赞 +1 [3]尤明庆   2024-6-20 09:17
⑦“朕”用语欠妥,是说“ 朕寡邑少邦”,用于群体相当于“我们”,在西周是欠妥的。
IP: 117.129.4.*   回复 | 赞 +1 [2]池德龙   2024-6-16 13:16
   建议拜访、请教老盗墓贼,所获信息远比用C14检测来的真实!另外,用一个春秋古墓中的老土,或从三星堆那里取点老土,或从埃及金字塔那里取点土,或从几个点取老土,混合合适比例后配置溶液,浸泡做旧处理后的竹简,一段时间后,再用C14检测出报告,那么肯定表明该竹简为你希望的那个古代的某时期的,...希望古代的“著名文物”不是这样造出来的!另外,希望中国的考古以保护文物为主导,保护民族文化为主导。在大拆大建的同时,又倡导挖掘保护文物,总免不了令人联想军阀孙传芳搞项目缺资金了...
回复  池老师好。有说碳14 测年可以作假的,大约用源于石油的化学试剂浸泡,不过要正好是战国时期并不容易。
如果有竹简附着的土质,据说可以大致判断地狱。
清华简,北大简,安大简,浙大简,岳麓简,上博简,都是购买简,也是有趣啊。
2024-6-16 13:4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如果有竹简附着的土质,据说可以大致判断地域。
2024-6-16 14:41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1. 对付C14检测的方法简单!A年代材料X克,B年代材Y克,A小于B, 调整X/Y比例,可配置成A到 B之间任一年代的产品。(您可自己解一下数学方程,但若您公布了作假秘方,会导致有些人的考古基金和“古代文明”失落了,文物跌价,还影响到x民族xxyyzz自信心。
2. 其实,任何人,通过对C14年代检测原理的学习,就知道C14检测人工物品的年代偏离非常大!
3.人类文明进步着眼于未来,任何过去的辉煌只能是谈资而已,若沉迷于过去则无法发展。埃及,希腊就是鲜明的实例。
4.. 对文物最大的保护就是不挖掘,不破坏。
5. 希望我国将考古的资金转向保护生态环境,民族文化。
2024-6-16 15:323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把竹简粘上宇宙飞船从火星表面取回的红土壤,就能用碳14测出“中国古人早已经发明了宇宙飞船并到达过火星”...
2024-6-16 15:474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 对付C14检测的方法简单!A年代材料X克,B年代材Y克,A小于B, 调整X/Y比例,可配置成A到 B之间任一年代的产品”
道理是这样,但实际操作有些困难。饱水竹简使用醇类充填竹纤维细胞,充填量不容易控制的。此外,可从竹节和中段取样,想来也会不同。
我觉得,只要对清华简有字竹简取样十个,如果结果都在BC100~BC500 之间,即公元前300年偏差200年,也是可信。
估计清华大学不敢。十个样两万元钱,那是小事。
2024-6-16 16:225 楼(回复 3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文物就不应该非法交易!来历不明的文物国家就应该强行没收,这样才能杜绝非法盗取文物、伪造文物的现象。“清华简,北大简,安大简,浙大简,岳麓简,上博简”都是在非法交易市场购买,本身就是为非法文物交易推波助澜!他们本身就成了利益相关方,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术公正性!
2024-6-21 09:156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IP: 101.24.168.*   回复 | 赞 +1 [1]刘炜   2024-6-16 10:30
用到年代的空白简牍或者类似的材料,后代或现代人写字按着古代的,那个测材料准是到年代的。国画中北宋古绢画新画或者明清人在上面画画,这种书画也是有的,明清人用明清之前古纸画的也是到现在也是古画,也有价值。
举证要是这样的人家那个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价值。
竹木简牍时间早于写字时间,写字时间早于发掘时间,这也是真古董,也有价值。
回复  刘老师好。您说得对,
”竹木简牍时间早于写字时间,写字时间早于发掘时间“。
事情有些复杂,应该努力还原真相啊。只要是真,就有价值。
承蒙子居先生指教,象清华简这样的简书不会是为了入墓专门抄写的,因为抄手众多。
现在清华简凭着两枚无字残简的测年BC305±30, 就说全部简书为战国中期偏晚,稍欠严谨。
有说上博简进行了二次测年,数据不理想而没有公布;网上说上博简的整理没有全部完成。
2024-6-16 11:0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会不会和编钟一样,有用于礼仪的那种类似的。字不全也许是急着入土草草抄写就稀里糊涂的埋坑里啦。简牍先做,字后写,古代认字的都不多,写字的人可能也不多。
2024-6-16 17:49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您说简文是为了入墓专门抄写,故而有些错漏。
这种可能当然有啊。清华大学得对有字竹简测年才能消除疑虑。
许多人说过,我也给现在的负责者黄德宽先生写过信。
他只是说,对清华简有信心,没有说为什么不对有字竹简测年。
断代工程对有字甲骨取样测年,可见记录是107 份。
报告给出 甲骨编号。
2024-6-16 19:533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古简的真伪,不能只靠个人信心,而应该根据全方位的证据链来判断。那个姓姚的说他相信科学,碳14测年只测2个样,且是无字残简,这样也算是科学吗?他们这样做学问,简直是笑话。
2024-6-21 09:094 楼(回复 3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是啊,我也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似乎是一些常识的事情,专家怎么就不能理解呢。
2024-6-21 09:315 楼(回复 4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清华简购于香港文物市场,分七包送达”,即便每包检测一个样,至少也需要7个样!一包检测一个样肯定不够,少 则3个样吧,7包总共也需要21个样。送检样本必须是有字的正常竹简而不能是无字残片,这本来就是常识。
2024-6-21 10:006 楼(回复 5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事情有些特别,现在难以说清楚。
常人思路,7月15日入校就该碳14测年,若伪就该退货。据说是先取货确认真伪后付款。
李学勤先生却是先编连竹简,11月专家鉴定,12月无字残简测年,其时竹简已经入校5个月。现在不知道何时付款的。
2024-6-21 10:357 楼(回复 6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看介绍,似乎是李学勤一眼就判断是真的:“清华简简介
清华简是被盗掘的,出土时间和地点已经无从得知。2006年底,这批简在香港兜售,文物商提供了8支样简。直觉告诉李学勤,这不像是假简,极有可能是真正的战国竹简。”
靠自觉判断,然后就决定购买。权威已经做了决定,后面的研究就要跟着权威的决定走。这种所谓的研究,哪有学术公正性可言。
2024-6-21 15:498 楼(回复 7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是啊,是啊。
2024-6-21 17:209 楼(回复 8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现在有人根据清华简推演出三星堆出土文物的说明,如果简是假的,就失去了科学性。
2024-7-25 14:2010 楼(回复 9 楼) 赞 +1 | 回复
查看全部11条回复 

1/1 | 总计:5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18 08: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