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从“首次发现”说部分清华简或伪

已有 1126 次阅读 2024-6-5 19:38 |个人分类:清华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清华简中有许多“首次发现”;不过,部分内容可能与时代和地域不符,如“清华简《系年》或伪之证据九条”。下面这段话从“竹简上的经典——清华简文献展.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剪贴。笔者觉得,部分清华简之篇题和序号也有可疑之处。

屏幕截图 2024-06-02 105634.png 

1    早期文章选取简单词语作为标识而非概括文义,如《尚书》《逸周书》《诗经》《楚辞》的篇题都是2~4字,多为主题词或径从篇首择取。篇题在简书最后写出有助于辨别卷册;不过,《系年》138支简,简背有序号,独立成卷却没有篇题。

部分清华简在末简背面底部有篇题。《赤鹄集汤之屋》15支简,7字篇题与首句“曰古有赤鹄集汤之屋”相比,多“之”而少“于”;或许以“赤鹄”为题即可。“姚小鸥. 文艺研究, 2014(2)” 称该文“带有强烈的巫术色彩,符合中国早期小说的文体特征。它的发现,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14支简;不过,大家都不用这个14字篇题,李学勤先生、马楠女士也依着《尚书•金縢》说成简文《金縢》,尽管两者主旨不同。何焱林先生、房德邻先生将这个“首次发现”的超长篇题视为简文伪作的证据之一,因为“五百年之后”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才 7个字。

2    出土明确的楚简罕见简序叶码,而清华简简背有序号。肖芸晓女士研究“简册背划线”,认为清华简第中《赤鹄之集汤之屋》和《尹至》《尹诰》应是同卷。《尹至》5支简、《尹诰》4支简,原无篇题。不过,倘若真是战国简书,三篇简文约750字,就是“伊尹及汤”故事的三个段落,怎么会分别从“一”编号呢。此外,简宽6、厚1毫米,24支简不足以编为一卷,同卷中重复序号更多而标识效用降低;篇题不在卷末而不成为标志。

简背划痕.jpg

清华简(捌)中《治邦之道》原无篇题,27支简无序号,简均49字;简背虽有划痕,但不足以排序;似缺篇首。清华简(玖) 中《治政之道》原无篇题,正面有序号1~42的每简46±5 字,无编号简(X号)则有65字。“贾连翔. 清华大学学报, 2020,35(1)首次发现“同篇异制”似已得到学界认可:重新编连为一篇文章,B1~B41, B43(X), B42, A14, A1~A13, A15~27。如此简书资政治邦吗? 

3    《包山楚简》1991年出版,提及“少量竹简背面有刻刀划出的斜线,或墨笔划出的墨线,相邻的简有的可据此依次相接有的则不相关。这两种线道可能是在编联之前做的某种记号”;但未引起学界注意。2010年发现北大简、清华简有大量简背划痕;多有专家如姚老师,基于“此前伪作者不可能知道简背划痕”,判断2008年购买竹简不伪。

五十年前曾见过箍桶匠作洗澡的长圆桶,六寸(20 cm)高的立板排好之后用墨划线,侧边钻孔后用竹钉编连;故而笔者最初也认为划痕有助于竹简编连。后来觉得划痕在背面,而编连总该看着文字;竹书外侧划痕总不美观,说将来散了好编也是过虑。近来在网上看了许多文章,知道事情有些复杂,略说几句。

清华简《系年》138支简,有7组划痕,预先在竹筒上画出螺旋线而后剖筒成简,依着划痕顺序取用写字,似乎有些勉强;简文分为23章,各章提行而章尾留白,撰稿或抄写者并不存在编连的困难且不说简背还有连续编号啊

下面简背照片左侧留有较大缝隙,即有材料剔除而并非“(划痕可使)相邻竹简共用一道切缝而编连整齐”;《尹至》《尹诰》划痕有简断,分别缺失1支和2支竹简,原因不明。简文不能完全依据划痕排序是学界的共识,如前述《治邦之道》。

简背划痕.jpg

《耆夜》14支简,简背有序号,末简有篇题,简1~4、简11~14 有划痕,而中间6支简却没有划痕;五首诗皆篇首择词为题,如“周公作歌一终,曰《蟋蟀》:蟋蟀在堂,役车其行……”,多有学者称之伪作。您想,记叙刘三姐对歌写下歌词即可,后来谈论才有歌名。 

简背划痕未见于出土明确的郭店楚简、里耶秦简、居延汉简、走马楼吴简等;不过,某些楚国及秦汉墓葬出土的部分竹简确实有划痕,但并非所有划痕都与简文相关。

黄有志. 指尖上的楚简制作技艺——以复制《郭店楚简》为例. 书法报, 2023.05.17

李天虹.湖北出土楚简(五种)格式初析. 江汉考古,2001(4):102-106+2

湖北五地七批约800枚楚简,“少数安岗、严仓简背面有刻划的斜线,严仓还有数枚简背面有比较粗的墨线”,与编连无关。

成都老官山汉墓发现930支天回医简,达25000余字;《刺数(术)》计48支简可参照简背划痕编连,部分竹简没有划痕,可能原简写错而被抽换;但简背划痕对其余篇章无效。这是否意味着,《刺数(术)》的简背划痕与简文的大致协调只是巧合而非有意为之?

屏幕截图 2024-06-05 162127.png

天回医简.jpg

简背划痕的统计分析尚没有见到。现在所见出土明确的简背划痕,是有意制作还是无意产出,抄写时是否有意依序取简,皆不能知道。

4    香港文物市场曾经伪简众多,流入的浙大楚简已为学界默认不真。作伪者肯定会学习1991年出版的《包山楚简》,故而简背划痕有无不足以判断竹简之真伪。不过,清华简因“首次发现”页码等而可疑,清华大学应该对有字竹简测年以消除疑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37008.html

上一篇:清华简《越公其事》也是可疑
下一篇:清华简《算表》:专家忘了小学算术?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27 宁利中 刘进平 程少堂 杨正瓴 郑永军 高宏 王从彦 钟炳 郭战胜 周忠浩 何青 崔锦华 杨学祥 朱晓刚 李学宽 孙颉 孙南屏 曾纪晴 葛及 段含明 檀成龙 谢力 史晓雷 陆仲绩 钟定胜 王启云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