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器形体大者较少,或许多是随料制作;但从“中原文化大典·玉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仍可以看到以商尺19.7 cm 制作的许多玉器。
商代的玉器与尺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267508.html
见到知乎上介绍盘龙城器物(下左),到知网找到文[1](下右),确认有领玉璧直径22.2 cm无误,为夏尺15.8 cm的一尺四寸过0.8 mm。图上测算,孔径四寸半、领径最大五寸准确,部分方位略小源于“风化掉粉”。
[1] 曾帆, 陈翩,付金凤,韩用祥,付海龙. 盘龙城遗址出土有领玉璧的保护修复.
文物修复研究, 2018(0):622-629
[2] 李玮涓. 殷墟出土有领璧环初探. 殷都学刊, 2022 ,43(1):48-59
[3] 朱乃诚. 殷墟妇好墓出土有领玉璧与有领玉环研究. 江汉考古, 2017(3):109-118
偃师二里头和武汉盘龙城尺长15.8 cm,而安阳殷墟尺长19.7 cm。前者为夏尺、后者为商尺,而夏商曾长期争斗。郑州商城、安阳殷墟出土适用夏尺的器物,乃是虏获而非商人制作。妇好墓出土有领的玉璧、玉环总计21件[2,3],最大者(M5:1014)适用夏尺15.8 cm:直径18.9 cm一尺二寸欠0.6 mm,孔径6.2 cm 为四寸欠1.2 mm,孔壁高1.7 cm一寸过1.2 mm。
这件玉璧肯定不能以商尺测算,而以夏尺测算的整寸偏差:直径在半分、孔径和孔壁高在一分之内,且不说尺件偏差和测量精度。倘若没有尺寸设计而随料制作,出现的几率是1/(10*5*5)=0.4%。《中原文化大典·玉器》未见图片,而文[3]图片不能测算领径,有些可惜。玉璧外径尺寸精确,而孔壁高过1.2 mm、孔径欠1.2 mm,意味着满足尺寸精度即不再去除材料,合符情理。实际测量器物精确到0.1 mm,以确认琢玉的尺寸和形位误差,属于技术考古。
单一的小概率事件当然可能发生。不过,最小的一件有领玉璧(上右)也适用夏尺,直径7.2 cm 四寸半过0.9 mm,孔径4.7 cm 三寸欠0.4 mm,孔壁高0.8 cm 半寸过0.1 mm;若看作半寸规整而偏差小于半分,则没有尺寸设计而出现的几率不足1%。此外,M5:490有领玉环,直径8 cm五寸过1 mm、孔径5.5 cm三寸半欠0.3 mm、孔壁高1.5 cm一寸欠0.8 mm。
总计21件有领玉器,至少有三件以夏尺15.8 cm 测算直径、孔径和孔壁高皆尺寸规整,似乎不能认为巧合。M5∶908 直径10.2 cm六寸半欠0.7 m、孔径5.5 cm三寸半欠0.4 mm,但孔壁高1.3 cm 不整,如此有领玉器还有数件。又及,从网上图书馆借阅考古报告“殷墟妇好墓. 文物出版社, 1980”以核对数据,见到最大玉璜也适用夏尺:长15.8 cm 一尺整,宽6.3 cm 四寸欠0.2 mm,巧合是不容易的。
有领玉璧也有适用商尺19.7 cm,只是形体较小且品质似乎稍欠。如“M5:491有领玉璧,直径10.8、孔径5.8、孔壁高1、边厚0.2厘米。……四道间距不等的同心圆线纹,线纹极细,很难分辨”,直径五寸半欠0.4 mm,孔径三寸欠1.1 mm,孔壁高半寸过0.15 mm。难以测算尺度的玉璧当然很多,想来是随料制作或者尺寸稍欠严谨。
武汉盘龙城宫殿以夏尺15.8 cm 建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96716.html
********* 以上是事实,以下是讨论 ********
偃师二里头、武汉盘龙城使用夏尺15.8 cm,郑州商城、安阳殷墟使用商尺19.7 cm,没有疑问,盘龙城和殷墟出土铜钺可作佐证。盘龙城出土的有领玉璧不仅形体最大,且纹饰精美、尺寸严谨;而殷墟妇好墓出土玉璜、有领玉璧之最大者适用夏尺。此前说过,郑州商城窖藏出土的铜器,适用夏尺者皆纹饰精美。
1976年考古挖掘的安阳殷墟妇好墓未经盗扰,随葬品清单如下 ;其名见于甲骨卜辞,为商王武丁之配偶。武丁南征与盘龙城遗址下限的年代相当,设想妇好墓适用夏尺的器物与盘龙城相关;出土器物似有适用夷尺17.6 cm,不再细说。
盘龙城出土器物明显优于同期殷墟,这是学界共识;而两地尺长不同,证据可说充分。基于现在所见事实,能说存续三百年的盘龙城是商朝的军事派驻机构吗?三年前曾为此三次请教武汉大学的张昌平先生,没有收到回复。张昌平先生至今仍坚持“盘龙城最高首领以及部分高层贵族,应该是由中原王朝任命并很可能是直接来自政治中心地区”,以及“青铜器生产作坊的技术人员应该是来自中原政治中心”,或许没有理解尺度具有政权属性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