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清华简购于香港文物市场,《系年》约4 640字符、实有3875字,以篇关摘“清华简+系年”检索知网,期刊、辑刊和学位论文有245、84和42篇,相关著作总有20部,而真伪尚未确认——两枚无字残简的碳14测年不能证明全部为真;罗列或伪之证据九条,检索结果来自“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https://ctext.org/zh”,其他数据库检索如无反例则不作说明。拙稿未能仔细标注引用而不主张版权,只是期望清华大学对有字竹简取样测年。
1 人名误添“之”字
《系年》中人名“高之渠弥、里之克、高之固、籴之茷、驹之克”文献未见。文献分别有“高渠弥、里克、高固、籴茷” 9、99、19和4例,有“驹伯、郤克” 5和42例。
第十五章“少师无极谗连尹奢而杀之,其子伍员与伍之鸡逃归吴。伍鸡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洍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洍”,有人名“伍之鸡”和“伍鸡”,文献未见而学界意见不定:由地名鸡父衍生的虚构人物,伍子胥之别名,伍子胥之叔伍鸣的误读,笔误。
浙大楚简学界默认不真,有“士之弱、子之驷、崔之杼”而文献未见,“士弱、子驷、崔杼”有4、41和135例。曹锦炎先生(2012)“这是一条证明浙大简属真的硬证!凡是对先秦文献有所涉猎的学者都知道,在人名之中插入一‘之’字是常识问题,先秦文献中比比皆是,如《左传》‘舟之侨、烛之武、介之推’,《论语》‘孟之皮’,《孟子》‘庾公之斯’等”。邢文先生(2012)已说“先秦人名常见有‘之’,并不意味着人名之中可以随意加‘之’”,赘述如下。
文献有“舟之侨”13例而未见“舟侨”;“孟之皮”未见,“孟皮”两见于《孔子家语•本姓解》而非《论语》,为孔子同父异母之兄。“庾公之斯”5见皆出《孟子•離婁下》同一小节,想是尊称而本名“庾之斯”——“庾公斯、庾之斯、庾斯”文献未见。
文献“烛之武”22见想是本名,“烛武”两例或缘于句式:《後漢書•張衡列傳》“燭武縣縋而秦伯退師,魯連係箭而聊城弛柝”。荐举烛之武见秦君者佚之狐,但未见“佚狐”。
先秦两汉有“介之推、介推和介子推”各3、4和31例,汉代以后有18、11和38例;《史记•晋世家》未见“介之推”,有“介推、介子推”1和5例;似可猜测本名“介推”而尊称“介子推”,“介之推”为后世雕版之误。即便不是误刻,孤例不足以证明浙大简为真。
2 或非先秦词语
第一章“禋祀不夤(寅)①”、“克反②商邑”,文献未见“不夤、不寅”、“克反”用例。“以登祀③上帝天神”,文献首见于《宋史·乐志八》“登祀济济,神兮顾瞻”。
第一章“卿士、诸正、万民弗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彘”,第二章“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整理者解读“诸正④”为“诸侯之长”。文献用例仅见于《逸周書•嘗麥解》“欽之哉!諸正敬功”,释为司寇之属官似可存疑——王命大正正刑書而正刑有惙,大正所说“諸正”或是所做之事,即“正”为动名词。
第四章“乃追念夏商之亡由⑤,旁设出宗子,以作周厚屏⑥”。“亡由”用例仅见于东晋郭璞在《山海經》中贊语“治在得賢,亡由失人”,但语意仍稍有差异。《左传》等有“以親屏周”、“以藩屏周”,但“厚屏”文献未见,却同见于清华简《祭公》。
第二十三章 “楚人尽弃其旃幕车兵,犬逸⑦而还”,文献未见“犬逸”用例,唯有“马逸”。犬本不处于受控状态,也就无所谓“逸”。
《系年》未见“明年”而替以“明岁⑧”,且有7例;先秦两汉文献见“明年”677例,仅两汉“明岁”8见——5例与年成相关,3例或特指“一年后”,如《後漢書•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詔報芳朝明年正月。其冬,芳入朝,南及昌平,有詔止,令更朝明歲”,或可解读为“将入朝时间由明年正月调整为一年后即明年年底”。
第十七章“晋庄平公即位元年”、第二十二章“楚聖(声)桓王即位元年⑨”略显累赘,且后者全章叙事“晋公止会诸侯于任……”皆与楚国无关。先秦两汉文献未见用例,“(夏)后芒、后发、(商)仲丁即位元年”见于北宋《太平御览》引《竹书纪年》——成书于西晋,已失传,清人辑录有《古本竹书纪年》;有“《紀年》曰:帝相即位處商丘。元年,征淮夷;二年,征風夷及黃夷”,而“禹立四十五年”不宜省略“立”。《系年》用“立**年”计23例而没有例外,如第十八章“晋庄平公立十又二年,楚康王立十又四年”,实属罕见。
3 “焉”用例奇特
《孟子》《庄子》《左传》“焉”140、201、891见,其中113、141、741例在句尾,在句中如《庄子》“…焉而…”十例类于句尾,占比75%以上;在句中多表示疑问或让步。《系年》“焉”24见,仅3例在句尾;在句中21例,19例相当于“乃”。
《系年》有“焉始”7例;《楚居》《越公其事》《五纪》有1、2、5例。尽力检索,文献中仅见“焉始”二字连用四例,且可排除。
(1) 《墨家•魯問》公輸子自魯南游楚,焉始為舟戰之器。
(2) 《呂氏春秋•三月紀》是月也,……,乃告舟備具于天子焉,天子焉始乘舟。
(3) 《後漢書•顯宗孝明帝紀》中山王焉 始就國。
(4) 马王堆出土《黄帝四经•十大经•五正》黄帝问阉冉曰:吾欲布施五政,焉止焉始?
No.1中“焉”可置入逗号之前而为语气词,清代孙诒让、王念孙或有误读。No.2 “乃告舟備具于天子焉,天子焉始乘舟”,前面有“乃”,第二个“焉”可删,或为雕版时衍误。No.3中山王名“焉“。出土简文No.4“焉止焉始”,与清华简“焉始”含义不同。
第九章“死人何罪?生人何辜?舍其君之子弗立,而召人于外,而焉将寘此子也?”就句意而言应为“将焉”即“将如何”,“而”和“也”可删。文献所见“焉将”皆有逗号或句号隔开,即“焉”为句尾语气词;“将焉”连用有73例,《史记•晋世家》和《左传》为“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適(嗣不立)而外求君,将焉置此?”足证《系年》用语有误。
4 误用并列连词“及”
《楚辭》《庄子》以及《老子》《晏子春秋》《论语》《孟子》“及”199 见,作并列连词仅1见于《孟子》所引《尚书•湯誓》“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张玉金先生(2011)统计,楚简并列连词“及” 总计6见。检索 中國古代簡帛字形辭例數據庫 (bsm.org.cn) 确认,1例出自《郭店楚简•缁衣》中引文《尚书•尹诰》,5例出自购于香港文物市场的上博楚简。
并列连词“及”可能源于秦晋而为先秦的《尚书》所用。楚国地域并列连词用“与”而罕用“及”,总是可信。不过,清华简《系年》“及”12见而有并列连词11例,《越公其事》《楚居》“及”17见而有并列连词10例,作为战国楚简皆是可疑。
上博简“中舍与五连小子及宠臣皆逗”,是现代常见的句法,见于楚简而可疑;与郭店楚简同引《缁衣》,却将“汤”写为“康”;清华简《保训》有“至于成康”——战国楚简(?)的文王遗言有武王儿孙的王(谥)号,整理者说“汤、唐”通假,“唐”讹写为“康”。
5 编写略显累赘而句法混乱
第一章“乃归厉王于彘,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归于宋〈宗〉”,似乎宣王生于共伯和十四年,而即位年代不明。此外,“归”两见含义不同;学界多认为“宋”为“宗”之误,但李学勤先生所称“楚文字这两个字是很近似的”,不能成立:先秦“示”和“木”字形完全不同,现代若将“示”上面短横连写到下面长横则近于“木”。第九章“襄而<夫>人闻之”,整理者称“夫”讹书为“而”,但多认为为“天”,现代可能产生这种误写。
第二章“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可能误解为“平王取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也是欠妥,即位之前宜称平王之名“宜臼”。“某王生某王”,文献未见用例。
修订前两章如上,“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 似无确定目标,但成周乃周公营建之陪都;其余不再细说。《系年》未见“帅师”而有“率师”29例,多可删减;编写部分大量使用“乃”而摘抄部分则少见,前9章与后7章 各 33 和0 见,而“也”为5和0 见,颇为奇特。
6 时间节点欠缺,部分年代有误
《系年》仅有少量年份,月份未见,日期仅篇尾两见,因无年月而价值不大;“春”一见而“夏秋冬”未见。时间节点欠缺、重大事件年代不明,或引起误解。第十一章“楚穆王立八年”应为“九年”、第二十章“晋简公立五年”应为“晋定公六年”等,已是学界共识。
第一章“立廿又一年”和“周亡王九年”有许多讨论而未有定论。前者当来自《古本竹书纪年》,后者或可解释为:《史记·周本纪》幽王三年废太子宜臼改立伯服(伯盘),烽火戏诸侯以博褒姒一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即诸侯邦君不朝于周;(幽王十一年)“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其间九年为“无王状态”。
第八章“晋文公立七年,秦、晋围郑,郑降秦不降晋 ……。秦焉始与晋执乱,与楚为好”,前后4年之事而无时间用词。第二十二章“楚聖(声)桓王即位元年”其后所叙诸事皆与楚国无关,而是否在一年之中,专家意见不一,由此引起声王元年、在位年数的讨论。
第十五、十八、十九章年代重叠,有“(C15 以至灵王……灵王即世)(C18 灵王即位……灵王见祸)(C19 楚灵王立……),景平王即位……景平王即世,昭王即位”。
最后一章叙事18条,以“楚聖(声)桓王立四年”始,其后“聖王即世,悼哲王即位”、“明岁”有三、“厌(翌?)年”,“甲戌,晋楚以战。丙子,齐师至岩,遂还”结束。不过,楚声王在位6年,悼王在位21年,而“厌(翌?)年”集释竟有3页半,难以确指各事的年代。
第十六章材料似来自《左传》,梳理如下。首句楚共王七年为BC584, 即晋景公十六年、鲁成公七年;末句晋厉公(八年)死为鲁成公十八年BC573,故而该章叙事有12年。
7 摘抄过于简略而错漏颇多
(1) 第二章“(郑)庄公即世,昭公即位。其大夫高之渠弥杀昭公而立其弟子眉寿。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杀子眉寿,车轘高之渠弥,改立厉公”,没有具体年代,且多有疏漏而。《左传》和《史记•郑世家》皆记述详尽且大致相同:庄公过世后太子忽即位,是为昭公;同年失位而出奔,其弟突即位,是为厉公;4年后厉公出奔、昭公复位;昭公二年被杀后有子亹1年、子婴14年,其后厉公复位已是齐桓公六年。
(2) 第三章“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彔子耿”,摘抄过简且有误。《史记》说武王灭纣之后封纣王之子禄父(武庚)以承殷祀,“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后称之为三监。武王崩后,成王继位而周公摄政,“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史记》商周王号得到出土甲骨和铜器的确认,表明司马迁有可信资料。
(3) 第三章“周室既卑,平王东迁,止于成周,秦仲焉东居周地,以守周之坟墓,秦以始大”。依《史记》共和元年为秦仲四年,“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周宣王六年)死於戎”;平王东迁,封秦仲的孙子秦襄公为诸侯而东居周地。《后汉书·西羌传》所引《竹书纪年》秦仲卒于宣王四年。
秦国最早铜器不其簋的幸事和吉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78433.html
(4) 第四章“周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设出宗子,以作周之厚屏。乃先建卫叔*(封)于庚(康)丘,以侯殷之余民。卫人自庚(康)丘迁于淇卫”,也有许多费解,学界已多有讨论。“朱歧祥. 谈清华简(贰)《系年》的「卫叔封于康丘」句及相关问题. 东海中文学报,2015”提出四个问题以质疑简文本身的真实性。
(5) 第六章“(晋)献公卒,乃立奚齐。其大夫里之克乃杀奚齐,而立其弟悼子,里之克又杀悼子”。《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史记•晋世家》《国语•晋语二》皆有详尽说明:里克杀奚齐,但未“立悼子”,而是“荀息立公子卓;里克又殺其君卓,荀息死之”。
(6) 第十二章“楚庄王立十又四年,王会诸侯于厉,郑成公自厉逃归,庄王遂加郑乱。晋成公会诸侯以救郑,楚师未还,晋成公卒于扈”,此处“郑成公”当是“郑襄公”,整理者称“疑因下涉晋成公而致误”。
(7) 第十六章勘误如前。晋释归郧公钟仪以示好,同年楚共王令王子辰使晋修成。鄢陵之战颇为有名,《左传》记叙总有两千字;“楚围郑而晋救郑”有误,应是郑向楚而叛晋,晋伐郑而与楚战于鄢陵。宋右师华孙元已先见于第十一章“楚穆王立八年,王会诸侯于厥貉,将以伐宋。宋右师华孙元欲劳楚师,乃行”。《左传》为鲁文公十年BC617之事,简文纪年应为楚穆王九年,且“劳楚师”者应为华孙元之父华御事。
(8) 第十八章“康王即世,乳(孺)子王即位。灵王为令尹,令尹会赵文子及诸侯之大夫,盟于虢。孺子王即世,灵王即位”。依《史记•楚世家》,康王立三十五年卒,子员立,是为郏敖;郏敖三年,康王弟围为令尹,四年绞而弑郏敖,并杀其子莫及平夏;围立,是为灵王。故而灵王即位前应称名“围”,简文“灵王为令尹,令尹……”欠妥;专家对简文“乳(孺)子王”讨论颇多,似无定论。
(9) 第十九章“献惠王立十又一年,蔡昭侯申惧,自归于吴,吴泄庸以师逆蔡昭侯……”,整理者称蔡昭侯应为其子蔡成侯,“简文可能将陈蔡之事混淆而致误”。
8 “于、於”混用
西周用“于”,春秋期间向“於”过渡,战国中期之后用“於”,《楚辞》只用“於”而不用“于”。这已是学界共识。战国中晚期的望山、包山、郭店和葛陵楚简,用“於”528次,用“于”仅10次(部分与引文相关),如《包山楚简》介词“於”119 次, 而“于”仅一见且非介词。《中原文化大典•古文字卷下》有河南地域出土楚简,只见“於”而未见“于”。已见楚怀王六年(BC323) 的鄂君启车节和舟节各两件,12个“於”字形完全相同。
清华简基于两枚无字残简测年声称在BC305±30年。不过,《系年》“於”53见、“于”79见,并不能以材料的时代不同解释,因为第五章(於3/于3),第九章(於0/于3),第二十二章(於5/于3);《金縢》(於3/于5)《越公其事》(於27/于23)《楚居》(於9/于5)皆混用,后者“于京宗”和“於京宗”同见于第2简。总计13辑(於430/于320),前者少数为语气词。
9 部分简文字体与年代不符,乃至有误
朱岐祥先生(2016)认为清华简有若干字形不属于战国文字风格,上可追溯到殷周甲金文,下可达到汉魏隶楷书,部分字形见于浙大楚简,不排除为近人誊录的可能。从 楚簡帛字典cjbnet.org 剪贴少许字形如下。
“於”不同篇章差别较大。《保训》两例语气词(呜呼)“於”字形或许有误。上右为鄂君启节用字,可资参考。止、戈为武乃是常识,字形当然可以变化,但《祝辭》用字奇特。《系年》“武”15见,简13之前的五例,“戈”写为两横,近于银雀山汉简;简96之后的十例,更多一撇而字形有误,想非疏忽,却同见于学界默认不真的浙大楚简。
《系年》“昔”字从“田”,郭店楚简4见同此。不过,清华简其他篇章另有48 例,字形复杂:下方从“日”但笔画不同,《皇门》《五纪》用字似为“日”和“田”的变形;上方则是“人”、“入”和“∧”的多种组合。第五字似有楷体笔意。
《系年》“随会”三见,整理者称“‘隨’字写法与西周燹公盨相同”——字体相似仅中间“土”不同。该青铜器2002年5月购于香港文物市场,同年四位专家在《中国历史文物》发文,有“隨、堕、掘”三说。《五纪》简22 “畴列五纪”,整理者称“畴,又见于燹公盨”:金文字形清楚,四位专家释读为“差/畴/奏/别”。遂公盨或豳公盨或燹公盨声称西周中期,不管来自陕西豳州还是山东遂州,金文巧合于约500 年后湖北地域简文,总是难得。
结语 清华简购于香港文物市场,长度复杂,行款混乱;分七包送达,部分竹简以竹片托护,个别篇章成卷状,并无证据“出土于同一墓葬”,两枚无字残简的碳14测年不足以证明为真;专家鉴定基于“仿作者知识欠缺、技艺低下”稍欠谨慎,如李学勤先生认为“(二王并立)这件事只见于西晋出土的《竹书纪年》,无法想象作伪的人能有这样的知识”。
黄怀信先生“因为有碳14测定,所以我们应当相信科学,承认其是战国遗物;古文尚书《咸有一德》《五子之歌》当不晚于清华简《尹诰》《保训》,不可能是魏晋人伪造”,乃是误信而误判。“核心学术圈”外面的学者已质疑《尹诰》《保训》《耆夜》《筮法》以及《系年》。最好对有字竹简取样测年以消除疑虑,方好让莘莘学子安心研读而增益知识。
楚墓出土的漆奁和地摊购买的清华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82687.html
出土的战国楚简适用周尺21.5 c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58694.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7: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