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简《摄命》共32支竹简,长约45、宽约0.6 cm (仅文[1] 称长约46、宽约0.5 cm) ;皆有编号,保存良好,字迹清楚[2]。最后一简用通行文字写为“隹九月旣望壬申,王在蒿京,各于大室,卽立,咸。士疌右白攝,立在中廷,北向。王乎作冊任,冊命白攝。且”,计39字;其余完整简每简30 字左右,约900字有32 个“乃 ”字。
[1] 李学勤. 谈清华简《摄命》篇体例.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33(5):48-49
[2] 马楠. 清华简《摄命》初读. 文物, 2018,(9):46-49
此前已说“清华简《摄命》的硬伤”为“立在中廷”,但搜索文献不够全面。现在利用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https://ctext.org/zh ”搜索“立在”,结果如下。
先秦两汉时期有7处 (下左展开了五个文件夹以显示数据库的包容量)
(1) 《說苑•辨物》虢公夢在廟,有神--人面白毛,虎爪執鉞,立在西阿。
(2) 《文子•上仁》老子曰:立,在天下推己;勝,在天下自服;得,在天下與之,…
(3) 《司馬法•天子之義》在軍抗而立,在行遂而果,…
(4)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於是莒人共立法章,是为襄王……,“王已立,在莒矣”
(5) 《史记•孔子世家》是时,卫君辄父不得立,在外,诸侯数以为让。
(6) 《逸周書•大開武解》七失:一、立在廢,二、廢在祗,三、比在門;……
(7) 《後漢書•虞傅蓋臧列傳》時防立在帝後,程乃叱防曰:「姦臣張防,何不下殿!」
魏晉南北朝时期(书籍如上右),《三國志•魏書》有两处
(8) 《崔林傳》制三府議,博士傅祗以春秋傳言立在祀典,則孔子是也。
(9) 《夏侯尚傳》由是觀之,似指立 在身之名,非篤齊治制之意也。
隋唐时期有四处(书籍似较少,但另搜《旧唐书》《新唐书》也仅个例),
(10)《藝文類聚•孝》抱朗節以遐慕,振奇跡而峻立,在虐臣之貪禍,…
(11)《通典•食貨七》劉憲任懷州河內縣尉,父思立 在京身亡,…
(12)《州郡八》古冀州: 盧龍,漢肥如縣,有碣石山,碣然而立在海旁,故名之。
(13)《邊防六》悉立: 悉立 在吐蕃西南,戶五萬,有城邑村落,依溪澗。
No.8所述有些难解,且与“立在中廷”内涵不同; No.9 立在身之名就是追求现世之名,故而“在”不同于表示地点的介词“于”。
No.7 和No.12仍可将“在”理解为“存在”,“立”为修饰词:時防(立)在帝後;有碣石山(碣然而立)在海旁;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于”;《旧唐书》列传第六十四有“炅时立在阶下”,则肯定为“于”。不过,隋唐之时“立在”用例还很少,主体仍是“立于”。
所见刘向《说苑•辨物》的文本源于且优于《国语》(截图如下),何人、何时将“立于西阿”改为“立在西阿”,难以确认,或许与后世雕版印刷相关,而不是西汉的刘向。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https://ctext.org/zh ”先秦两汉的书籍可说充分,基于孤例存疑,相当于“立于”的 “立在”出现在两汉之后,即晚于公元220年总是可信。
西周金文皆作“在成周”、“立中廷”(注1);春秋之后有“立于(於)”——《论语》有“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先秦两汉文献有“立”10739处,“在”13300处,“立于”443处,而“立在”仅西汉刘向《说苑•辨物》一例,且是可疑(《说苑》有“立於(于)”12 例)。故而清华简《摄命》“立在中廷”,作为战国中期用语,且不说西周,真是可疑。
晋朝问世的古文《尚书》之真伪,或许永远难以说清;不过,2006年问世、2008年委托校友购入的清华简有竹简实物,判断是否全部为真没有难度,只要收藏者愿意科学检测。请注意,清华简出土不明,购于海外商贩而非正规拍卖公司,分七包送达而状态不同:《筮法》成卷状,多为散乱,而部分有竹片相托。两枚无字残简测年BC305±30年不能保证清华简全部为真——这是常识,而声称已通过科学检测只是自欺欺人。
建议清华大学在《摄命》最后一简取样,送北京大学碳14测年。有说费用两三千元,不管多少,我都愿与黄德宽先生均分(注2),不必向国家申请经费。
附注1:已尽力搜检,金文未见“立在中廷”;《殷周金文集成》“立中廷”有百例。盠方尊(集成6013)为“立中廷”,铭文释读见于“国学大师”,拓片(下左)欠清晰(似为“立于中廷”而非“立中廷”); “立于中廷”仅盠方彝两器(集成9899,9900),拓片见于 国家博物馆,“于”字体稍小。三件器物为1955年宝鸡眉县村民所献,想来为真,只是年代或许在西周后期。又,方尊通高17.2、口径17厘米,而周尺21.5 cm之八寸为17.2 cm,判断当然需要更多的尺寸;方彝器形复杂,尺寸设计不明。
附注2:李学勤先生以及清华简整理者认为《摄命》中“姪”与“摄”是同指关系,推测“摄”为懿王太子燮即未来的夷王,时王则是孝王辟方,为《史记·三代世表》所说懿王弟,而非《周本纪》所谓共王之弟、懿王叔父。支持者颇多。
不过,“姪”本义是女称兄弟之后代,即姑姪对称,与伯叔对称则是兄子和弟子;姪与伯叔对称的新义始于晋,或可上推至三国;唐代以后姪之新意逐渐普遍化,但宋代严谨之人仍只用姑姪对称;其后姪被本义坚硬、牢固的“侄”替代,而有叔侄、姑侄、姨侄等称呼[3],也是自然而然的发展。黄德宽先生称,清华简是战国时代作品,楚国可能已有叔姪对称,借以维持整理者意见[4]。不过,三国上距清华简——倘若为真,有五百年以上呢。
倘若能够取样测年,证明《摄命》确是BC300 年前后,我们两人都能安心—— “立在”和“叔姪”皆可上推至战国中期,何乐不为呢。实证当然比默证有力,此举或许为李学勤先生的“走出疑古”提供支撑,当然只是或许啊。
[3] 韩树峰. 中古时期的“姪”与“兄子”、“弟子”. 历史研究, 2010,(1):44-65
[4] 黄德宽. 清华简《摄命》篇“劼姪毖摄”训释的再讨论. 中国语文, 2022,(4):413-42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1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