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以来,公共交通被认为是需要管制或公营的。主要的理由就是,公交是共用品,事关人民福利,私营有损无益;公营,则边际福利增加。
24座的公车,我先进入坐下,你再进来,若非目盲,不会在我身上落坐。不断有人上车,24个范围之内,多人共用一辆公车,并不干扰彼此乘坐。有学者举此为例,说明典型共用品一件。果真如此么?
没人否认,拥挤的公车,磨肩接踵,挤了撞了,是多出的代价;而车上客希望快走,车下客希望能多载自己一个,表现的已是强烈的排他性特征。拥挤的公车,是典型的私用品。
于是,学者总结了,公车具有共用品和私用品二重性,区别的关键在于拥挤点的判断。追究拥挤点,公车容量是关键,超了是私用品,未超纯共用品是也。由此推衍,公交要公营或管制私营。逻辑井然,结论精彩,却棋差一着,满盘皆输。
回顾下共用品的定义吧,“多人共享而不干扰他人的享用”,英文public goods是也。再问,24人共用公车,彼此没有干扰么?同学,小心点说出你的答案吧。
真是世界中,公车有两种发车与停靠安排。如果是人满发车,你在我之后2分钟上车,他人又陆续而至。那么,先上车乘客多付出的等候时间,是共用的代价。或者是按点发车,所有乘客早到时间,加起来是共用多付出的代价。开车之后,我要到终点绵阳,你却在广汉就车。无论固定停靠站,还是招手即停,中间每次停靠,在车上客都多付了一点时间。到站之后,鱼贯而出,也是多出的代价。更广泛地看,客运站远离家门,也是所有人共用公车的代价。这些或多或少多付出的代价,我称为集散成本,是共用的干扰。
公共交通是完全的私用品,哪有一点共用品的影子?私用品,公用之,多付代价,无可避免。拥挤成本和集散成本,是共用公车多付出的代价。是的,“公共交通”本身就是“共用品”的衍生说法,易混淆,而没有歧义应称“大众交通”,mass transit是也。
现在要提醒,以共用品作管制公交的借口,需要担心自己脚跟安稳了。有打算再写一篇,题目已经想好,叫“交通解释之公共交通公营现象”,尝试回答一个问题。还未成文,先将问题写出来吧:公交公营/管制现象,是错在以共用品作借口,还是管制本身就有错了?
看官老友,想知道我的答案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