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iblo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Liblog

博文

与师生谈研究策略12:驾驭时间之术1 精选

已有 17312 次阅读 2012-12-6 10:33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李:做科研不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就不可能做出成就。既然如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就至关重要。见缝插针对于学习很有效、很重要,但对于做研究、特别是思考问题不好。应集中大段时间、全神贯注地思考一个问题,而不是零敲碎打。能持续思考一个问题30分钟,不想别的,就不错了,中间往往开小差。如果一个问题不太难,我一旦比较长时间想它,往往就能解决。当然要做铺垫工作,但是真正关键的就那么几十分钟。这是我多年的切身体会。

学:为什么学习可以见缝插针而做研究不行?

李:越是原创性高的工作,越需要深入思考,即沉思。要想学有所成,非得面壁潜心富于原创之人,不可能不善于聚精会神长时间思考。每次刚开始思考时,总是只能先重温、回忆、逐渐加温、慢慢深入,即“渐入佳境”。所以,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在《关于思考》中说,思考像在风中煽火一般,必须始终不断地煽动,才能维持火焰不熄,思考时,必须对思考对象发生“兴趣”,不断地刺激它,并且要持之久远不可懈怠。对于思考来说,时间的效用绝不满足可加性。对此,我提出以下的公式,以加深印象:

思考时间效益不等式:1+1+1+1+1+1+1<2+2+2<4

对于一个问题,每周思考七天,每天思考一小时,效果还不如每周思考三天,每天思考二小时,而这又不如每周思考一次四小时。对于学习来说,并非如此。所以,

思考需用大块时间,零碎时间宜于学习和打杂。


学:这到底有多重要呢?

李:十分重要,这是取得重要原创研究成果的不二法门。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在《TheGay Science》(《快乐的科学》)中曾宣称:难道一样事物仅仅被接触、浏览、走马观花就注定不能被认识和了解么?难道一定要先坐下来,像孵化蛋一样地去孵化它么?我认为确实不能,除非不要求深刻理解。要长时间聚精会神,认真刻苦地深入思考,就像武侠小说中武林高手的闭关,要排除干扰,苦思冥想。在外面会被干扰,所以要闭关。做研究也要“闭关”。证出费尔马大定理的数学家怀尔斯(Andrew Wiles),小学时就被该定理吸引,高中时得出结论,靠中学数学不足以解决,他没有怀疑自己中学数学不够好。(自信非常有助于成功,当然,自信不足的人未必不会成功。)当教授后,出现了几个新理论,他觉得有希望证出费尔马大定理了,就在阁楼里闭关冲刺了七年。他专心致志,据说那几年都不太见到他的人影。国内现在的环境能容忍这种人吗?苦思冥想,心无旁骛,牛顿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人们问他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他说这很简单,只要把问题放在面前,不间断地思考,直到想出解决办法。牛顿的心不在焉举世闻名,因为他常常全神贯注思考问题,这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抗战时沉思问题,连空袭警报都浑然不觉,直到被震耳欲聋的炸弹爆炸声惊醒。有一次我连续三个晚上通宵达旦,高强度考虑一个信息融合问题。第一天主要在理清各种关系。第二天努力攻克它,没成功。第三天,我想,如果再不成,就得暂时搁置,因为很多其他事给耽搁了,背水一战,结果攻克了。

教:我认为闭关需要高度的自信和过硬的学问。只有不需要交流了,才能闭关。

李:是的,所以只有高手才闭关。我并不提倡大家去闭关,我建议多花时间深入思考问题。

教:国内杂事多,经常被打断,有时候就回不来了。干完杂事再回来,问题深入不下去,长期出不了结果。

李:每次只花一点时间,对于深入思考绝对不行。其实,国外科研人员的杂事也不少。我熟悉一位优秀学者,打电话给他没人接。我后来问他怎么回事儿,他说为了避免干扰,他经常把电话线给拔了。这种人才做得好。国内这种人寥寥无几吧?手机对静心做研究干扰最大,所以我在美国不带手机。让他们有事发电子邮件,这样我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处理。可以在脑子想休息的时候做杂事,不由自主去干杂事是最讨厌的。

教:这点我深有感触。在加拿大访问的时候,给我们安排的办公室没有电话,一天到晚都没人找你。一周检查一两次,确实有效果。

教:我觉得应该是两个体制:工程开发项目,需要不断沟通、不断施压。学术研究,需要一大堆时间思考,定期沟通。

学:您说要深思熟虑,但是都应该想些什么内容呢?

李:该想的东西很多,每个有经验的研究者都能给出一大堆,前面说的各种策略都需要时间思考。比如要“内外夹击”:既要搞清课题本身,考察其诸多因素,争取“中心开花”,又要调用外部力量,搜索、学习可用于该课题的相关知识,从外部加以打击。“中心开花”包括:该课题属于什么类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的关键、难点何在?为何困难?“外部打击”包括:哪些是已知的?何种知识、什么方法对这个课题大概有用?谁对这个课题可能最清楚、最有办法?哪些其他问题像这个问题?相像主要包括:目的、出发点或已知条件相同、相似或相关。争取从尽量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考虑问题,尝试对问题做尽量多个不同诠释。内外部联系包括:该课题与已知内容的关系如何?与哪些其他课题相关?等等。思考时最好“两边夹”:从目的地和出发点这两端向对方靠拢。

学:想问题想不出来,怎么办?

李:想不出来有各种原因,比如说努力不够或功底欠佳。也许尚未尽力,没有几小时不间断地想过。即使想不出来,把各个子问题、各种关系想清楚了,只是卡在一两个关节上,也相当不错。有时没去想它,解法不招自来,或者是受启发了,或者是潜移默化,水到渠成。这缺不了前面的铺垫。大多数人很难持续几十分钟不间断地沉思一个问题而不开小差。为什么很多人想不清楚呢,其实他们每次只想了10分钟就走神了。

学:如何才能长时间考虑一个问题而不开小差?

李:长时深思的能力是可以训练提高的,一旦发现走神,就应马上拉回。多练则成,这样不断重复、练习,不间断深思的能力就越来越强,想得就深入多了。一个人的科研原创力是与他的沉思能力成正比的。当然,不应指望一次思考就能解决问题。



正在出的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现代化之弊

1:崛起的代价                                                


与师生漫谈科研

1:我有科研之才吗?                                            2:我该做科研吗?

3:逻辑推理的作用                                              4:人生价值

5:生命的延续                                                  


已出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科学之弊

1:线式因果思维1                                               2:线式因果思维2

3:线式因果思维3                                               4:螺环之奇妙

5:幻化的因果                                                  6:不牢靠的因果推理

7:分析还原病                                                  8:还原论教条

9:基因未必基因                                                10:割根裂本

11:强拆硬分                                                   12:科学的领地

13:科学的致命伤                                               14:科学的致命伤2

15:逻辑之可错                                                 16:逻辑可错之源

17:“脚踏实地”的逻辑?                                       18:逻辑:真理焉?宗教焉?

19:想不清原理                                                 20:想不清原理2

21:逻辑教的改革                                               22:逻辑教的改革2

23:精确性的终结                                               24:科学哲学

25:务外逐物                                                   26:科学六弊

27:科学之弊总结


与师生谈科研选题:

1:科研的战略、战术和战斗力                                    2:选题三准则:趋喜避厌

3:选题三准则:如何培养兴趣                                    4:选题三准则:择重舍轻,扬长避短

5:得题之关键                                                  6:如何应对新潮

7:选题四建议                                                  8:总结:选题好比找对象


与师生谈研究策略:

1:科研四要素                                                  2:突出重围的法门

3:人人信之而善忘的黄金法则                                    4:孤胆方是英雄,独创才有真才

5:大道至简,科学之魄                                          6:弃繁就简

7:以特制胜                                                    8:综括

9:反行众道,改形换状                                          10:迷雾中的灯塔

11:技穷时的上策                                               12:驾驭时间之术1

13:驾驭时间之术2                                              14:保质增产之法

15:类比、联想、猜测、推证                                     16:评估

17:总结与回顾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

1:广度与深度                                                  2:增加深度的窍门1 

3:增加深度的窍门2                                             4:增加深度的窍门3

5:增加深度的窍门4                                             6:增加深度的窍门5

7:增加深度的窍门6                                             8:如何培养直觉和想象力?

9:基础不好,死路一条?                                        10:阅读策略1

11:阅读策略2                                                  12:博览之术

13:增强记忆1                                                  14:增强记忆2

15:如何听讲                                                   16:最佳捷径


与师生谈科研输出:

1:论文写作五要点                                              2:论文的结构、条理和语言

3:标题、摘要、引言、结论                                      4:作学术报告四建议

5:与编审人员打交道


与师生谈科研道德:

1:何谓弄虚作假                                                2:何谓剽窃?

3:何谓自我剽窃?                                              4:版权

5:谁该当作者?                                                6:署名顺序怎么定?

7:其他学术不当行为                                            8:总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7793-639717.html

上一篇:与师生谈研究策略10:迷雾中的灯塔
下一篇:与师生谈学习门径5:增加深度的窍门4
收藏 IP: 117.32.153.*| 热度|

33 李永壮 胡锐锋 罗汉江 刘瑞亭 褚昭明 段庆伟 张南希 孙学军 杨洋 代珍 苏盛 蔡津津 曹裕波 张家永 马瑞 刘桂秋 王宇飞 陆泽橼 杨正瓴 李天成 雷栗 杨连新 卢江 朱艳芳 何宏 张海权 withhighprob yinglu yyhxweifang szb123go hciap stexplorer ccc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