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独立思考
李:与批评精神密切相关的是独立思考。是否善于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是卓越学者与杰出教师以及优秀学生的一个分水岭。太多的人过于轻信、盲从。不要过于相信权威和书本。可以说,
一段是优秀学生,二段是杰出教师,三段是卓越学者,……九段是宗师巨匠。
优秀学生是一段,他们将厚书读薄,由博返约,化繁为简,归结为几个思想,万变不离其宗。杰出教师是二段,他们将书变厚,扩展基本思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就是以简驭繁。卓越学者是三段,他们将书肢解,发现弊端、缺陷、问题、错误。一段是弥,合万为一。无论多么复杂,只有去芜取精,删繁就简,才能抓住关键,心领神会。二段是纶,一中有万,融会贯通,真正把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正是古代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所强调的“乘一总万,举要治繁”的本事。先经过读薄的阶段,然后再变厚。但做研究还要求棋高一着,所以三段还要把它“肢解”,打得支离破碎,发现漏洞百出,甚至整体不可取。这是研究人员精读一本书所追求的。当然,宗师巨匠是九段,他们另著伟章,高屋建瓴,源清流明。
学:您说三段是先把书肢解,是不是将其打散以后再整合?
李:三段能发现很多不妥之处,所以高于二段。我历来比较注意各种弊端。有次我应统计学会的邀请,做关于统计在电子电气工程中应用的演讲,不知不觉大讲特讲现有统计方法和结果在应用中的弊端。直到事后有人指出这一点,我才醒悟:我花了太多的时间谈各种弊端。更有甚者,我的博士导师似乎有意无意地假定:新的、时髦的东西都是错的,直到有确凿的反证为止。
学:发现漏洞,发现不足,然后呢?去弥补、改进?总这样,也许又会形成另一种思维定势,比如说总去改进别人的工作。像您说的,弥补漏洞、填补空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工作。我觉得应从工作的最基本出发点上进行批判,是糟粕就直接舍弃,另立门户,无需修补其表面漏洞;是精华则吸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其实,这些您以前都讲过。
李:这儿只是想说,卓越学者必须善于发现现有理论的不足之处,而且这比把书读薄再变厚要高一筹。至于发现漏洞、不足之后怎么办,那不是读书学习方法,这儿不必谈,在研究方法部分已谈得不少。“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论诗十绝》)我们要注重培养独立性,
独立思考是原创研究不可或缺的基质。
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争取独立学习,培养自学能力。今后将受益无穷,但这不容易。跟人讨论,最好是在自己已形成初步的想法、有一定的见解之后,不然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转。讨论时,往往是谁先有个稍微成熟一点的见解,大家就都围绕着他的想法讨论。犹太人智者如林、英才辈出,其智慧世所称道,这离不开他们惯于提出问题、发表不同见解。所以有“两个犹太人就有三种意见”之说。
教:古人不是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如果我们独自学习,就可能无朋无友、孤陋寡闻。
李:我同意《礼记·学记》的这个观点。德国大诗人歌德也说,孤独是不好的,独自工作尤其不好。若要做成什么,是很需要同情和刺激的。我不是说不要与人讨论。恰恰相反,交流、讨论大有好处。我想说的是,在形成自己的初步见解之后,与人讨论受益更大。自己先想想再讨论,就可以捍卫自己的见解。这与早先说过的“在了解已有方法之前解决问题”一脉相承。积累不够时,不容易完全独立地思考。随着水平的提高,应越来越注重独立思考。
以卖促学,质优价高
教:教课时,不但要讲结果,还要讲思想,解释整个过程,自己需要理解到一个深度。这是一个很好的考验,能加深理解。
李:我名之曰“以卖促学”。《礼记·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反省、反求自己)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要卖,就得学好,备课和讲课时会意识到不清楚之处,就会去搞清吃透。尝试讲清楚时,更会发现自己知识和理解的欠缺之处。对此,当过老师的人都该深有体会,否则此人不可救药,根本不适于治学。英语有句俗话:不教别人,自己就学不会。(You don’t learn something until you have taught it to someone else.)要卖,不一定非得当老师,它包括作报告或交流,跟同学和朋友讲都有好处。最好跟有志于学的同学和朋友结成一个松散的“学社”,互相交流和报告近期所学。我在国内读硕士和博士时以及在美国攻博时,都曾牵头组织过这类“学社”。我读小学时看《西游记》,看完一部分,就给小朋友讲,所以特别带劲,记得牢,学到了不少东西。我刚赴美读博时,老想着学成回国后要教这些东西,所以学得很用心。朱光潜自称有爱写书现买现卖的毛病,这恐怕也是他能成为美学大师的原因之一。不少大师的名著是教学的产物。著文立言是治学的重要一环,对学习大有促进作用。梁启超说它是“鞭策学问的一种妙用”,他著作等身,对此恐怕体会极深。这种“卖”让人满足、学得带劲。学界历来强调厚积薄发,以确保所发之正确精辟,但所发太薄,过于保守,不利于以“发”带“学”。不过,现在不少中文科技书籍错误百出,还没搞清,就大肆兜售。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偷懒求快,瞎抄胡诌,连记号都没统一,还不如顾炎武所批评的“旧钱回炉铸新钱”。套用钱锺书在《写在人生边上·谈教训》中的俏皮话,这些学识浅薄的“文抄公”很有“艺术”水平:有学问能著书,不过见得有学问;没有学问而偏能著书,好比无本钱的生意,那就是艺术了。比如,国内理工科教材的习题,绝大多数更是东抄西拼,同一道题在如此众多之处出现,以致难以确定真正的出处。这在国外,可能会被谴责为抄袭,甚至侵犯版权。
教:有些科研项目要求结题时有专著出版。
李:为完成任务而急于求成、粗制滥造的所谓“专著”,难免贻笑大方。为什么要有这种不合理的“要求”?要卖,先得搞清,否则无法促进学业,“著书都为稻粱谋”,就失去了意义。薄积而狂发,甚至不积而乱发,更是误人子弟。其实,要运用正确的术语,选用合适的记号,都会促使作者加深理解。所以,学习时最好存有“卖”的动机,但不要轻易真的出售。正如梁启超所说,“我很奖励青年好著书的习惯。至于所著的书,拿不拿给人看,什么时候才认成功,这还不是你的自由吗?”(《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我在估计滤波上的造诣,非常得益于多年教授有关课程,以及不断充实完善自编讲义。尽管国内有些学者十年前就建议我出版该讲义,但我始终觉得还需完善,所以至今仍未出版。简言之,要以卖促学,但要多买慎卖,求优质而卖高价。
正在出的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现代化之弊
1:崛起的代价
与师生漫谈科研
5:生命的延续
已出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科学之弊
17:“脚踏实地”的逻辑? 18:逻辑:真理焉?宗教焉?
27:科学之弊总结
与师生谈科研选题:
3:选题三准则:如何培养兴趣 4:选题三准则:择重舍轻,扬长避短
7:选题四建议 8:总结:选题好比找对象
与师生谈研究策略:
3:人人信之而善忘的黄金法则 4:孤胆方是英雄,独创才有真才
15:类比、联想、猜测、推证 16:评估
17:总结与回顾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
7:增加深度的窍门6 8:如何培养直觉和想象力?
9:基础不好,死路一条? 10:阅读策略1
与师生谈科研输出:
1:论文写作五要点 2:论文的结构、条理和语言
3:标题、摘要、引言、结论 4:作学术报告四建议
5:与编审人员打交道
与师生谈科研道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