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iblo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Liblog

博文

与国内师生谈科研道德4:版权 精选

已有 12941 次阅读 2012-10-1 11:27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科研, style, color, 版权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李:关于版权,针对国内多数人的知识情况,我想主要讨论三部分内容:①版权法保护的是什么?②谁拥有版权?③何时开始拥有版权?首先注意,侵犯版权是犯法,而不仅是不道德。第一,版权法保护表达形式而非内容和想法。比如,数据本身不受版权法保护,但其表达形式受保护。我的数据有这种表格形式,你不能照抄,但你如果用曲线画出来,就不违反版权法。同样的内容,原来是表,现在是图,就没问题。原来是图,现在是表,也没问题。原来是表,现在是另外形式的表,也可以。原来是图,变成另外形式的图,也没问题。版权(copyright)就是不被复制的权利,所以版权法保护的只是表达形式,只是“版”。比如有一本统计书,引用已有的成果和论述,未注明出处,所以侵犯版权,被法庭勒令全部收回、不准卖。除了注明出处,引用别人的论述还得加引号。照抄图表或大量(比如大段)引用论述,还需得到许可。还有,引用要加引号,除非只是内容不重要的一两句话。众所周知的或四处可得的,就不需注明出处。如果来源不是众所周知,就应注明出处。不想加引号,就得用自己的语言重写,这样版权法就不管了。

学:改写了就不受版权法保护了?

李:对。照抄原文,未经许可、注明出处,就违反版权法。在这儿可不能采取鲁迅的“拿来主义”,越有“原汁原味”,越是“忠于原著”,越有问题。用自己的话转述,充分改写,那就不侵权。转述重要内容,误导读者以为是你的首创,那是剽窃,不是侵犯版权。

学:包括有些图表完全一样也算照抄原文?

李:对,比如将会议文章扩充、修改成期刊文章时,如果打算原封不动地用一个表或一张图,就应征得版权所有者的许可,并注明出处。有些例外,比如供不盈利的教学或研究用,版权法一般不管。如果有经济效益,特别是对版权所有者有可能产生经济损害,一般都管,所以我说版权法是“见利眼开”——一旦牵扯到利益,就瞪圆了双眼。还有,即使为教学或研究,使用的程度也应有限,比如可以复印一本书的一章,但不能复印好几章,更不能复印整本书。一般来说,会议文集的版权最不受重视,期刊其次,书籍的版权最严肃。这很容易从商业利益的角度来理解:书的商业价值最大,其次是期刊,而会议过后会议文集的商业价值很小。

学:我的一篇文章在IEEE上发表了,版权应该是IEEE的。我可不可以把它放在自己的网页上,以便人们直接下载?

李:严格地说,不行,但是很多人这么做,IEEE也不予追究,原因之一是你并不牟利。而且,IEEE正在考虑让它的期刊以某种形式免费公开。国内有人把我在某一方面发表的多篇文章打包后出售,这不仅道德败坏,而且是严重的侵权行为。最容易违反版权法的是用自己的图、表和论述。已经发表了,版权转让了、不属于你了,严格按法律行事,用时要得到许可、注明出处。话说回来,出版商一般不会追究,否则影响不好,不利于吸引作者。所以这种自我违反的作者相当多,众志成城,至少是法不责众。确实,要不然还得改换、重写,挺头疼的。还有,美国政府的出版物、结果都没有版权,可以任意复制。政府的钱来源于民众,所以没有这种权利。

学:我们写文章经常要借鉴他人的英语,并不想故意抄袭。

李:我当一个IEEE汇刊的Editor时,有时审稿人会跟我抱怨,说中国作者在引言或其他部分抄袭他的话,说要追究责任。往往是那种没有太多实质内容的大话,我再三打圆场说,作者之所以如此,是英语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道德问题。若非如此,作者可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所以,不要逐句照抄。把多个语句糅合起来,那就不侵犯版权,至于是否剽窃抄袭,另当别论。Wilson Mizner风趣地说:只偷一人是剽窃,广偷众人是研究。(If you steal from one author, it's plagiarism; if you steal from many, it's research.)一位信息融合学者也学舌说:仅用一源信息是剽窃,利用多源信息则是融合。(When you use information from one source, it's plagiarism; when you use information from many, it's information fusion.)现在谈第二个问题:谁拥有版权除非转让,所有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文稿的版权都属于作者或其雇主。如果在公司企业工作,一般来说,只有雇主有版权。我不知道在国内怎样,据我所知,美国的公司,聘用时得签合同,即使是业余所做,版权也属于公司。据说国内有个人想进微软公司,为了抬高身价,说他在原公司利用业余时间,做了一项发明,他的老板不知道,他可以带给微软。这种“吃里扒外”是名副其实“挖个陷阱自己跳”,既不道德,还犯法,是“机关算尽太聪明”而冒的傻气。与企业不同,美国大学教授协会明确声明:在高校,学术著述的版权归作者,而不是学校

教:为什么在公司企业的作者没有版权,而在学校的有?

李:公司的产品是由公司掌控和负责的,谁有权改变公司的产品?当然只有公司本身,所以雇员的工作成果在法律上叫做works for hire。而教师的著述内容,学校既不掌控,又不负责。谁有权修改教师的著述?当然只有教师本人。按版权法,在雇用范围内的工作成果,雇主拥有版权,高校几乎是唯一的例外,因为教师的工作相当独立自由。版权法的这种处理,与学术自由的传统相一致。只要不是学校严格掌控、密切监督下完成,并对其后果负全责的工作,学校都不该有版权。

教:那上课讲义的版权是不是归教师?

李:当然归教师。不仅如此,其他由教师完成的课程材料,只要是原创的,比如考试试卷和家庭作业,甚至连学生上课记的笔记,版权也都归教师,因为教师拥有他的课堂讲述这个东西的版权。所以未得教师的许可,学生不能出售笔记和录音。不过,学生自己做的总结,学生当然有版权。现在谈第三个问题:何时开始拥有版权?版权是自动就有的,不需要申请或登记。一旦完成了一个东西,以某种实际形式确定下来,比如写好一个东西,不用去申请,就有版权。申请的好处只是打官司时更明确有利而已。

学:如果是这样,版权标记©有什么用处?

李:标准形式是:Copyright©(年头)(版权所有者之姓名)。它的主要作用是明确提醒他人:这是受版权法保护的东西,我很在乎这个版权。用它还有利于法庭诉讼,因为侵权者无法假装不知道它是受版权法保护的以减轻罪责。不少人认为,只有发表了的东西才受版权法的保护。其实,未发表而已成形(in fixed form)的原创的东西同样受到版权法的保护。最后,我所说的这些是基于美国版权法,各国的版权法大同小异。而且,通过国际版权公约和协议,大部分英文文献和书籍都受美国版权法保护。



正在出的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现代化之弊

1:崛起的代价                                                


与师生漫谈科研

1:我有科研之才吗?                                            2:我该做科研吗?

3:逻辑推理的作用                                              4:人生价值

5:生命的延续                                                  


已出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科学之弊

1:线式因果思维1                                               2:线式因果思维2

3:线式因果思维3                                               4:螺环之奇妙

5:幻化的因果                                                  6:不牢靠的因果推理

7:分析还原病                                                  8:还原论教条

9:基因未必基因                                                10:割根裂本

11:强拆硬分                                                   12:科学的领地

13:科学的致命伤                                               14:科学的致命伤2

15:逻辑之可错                                                 16:逻辑可错之源

17:“脚踏实地”的逻辑?                                       18:逻辑:真理焉?宗教焉?

19:想不清原理                                                 20:想不清原理2

21:逻辑教的改革                                               22:逻辑教的改革2

23:精确性的终结                                               24:科学哲学

25:务外逐物                                                   26:科学六弊

27:科学之弊总结


与师生谈科研选题:

1:科研的战略、战术和战斗力                                    2:选题三准则:趋喜避厌

3:选题三准则:如何培养兴趣                                    4:选题三准则:择重舍轻,扬长避短

5:得题之关键                                                  6:如何应对新潮

7:选题四建议                                                  8:总结:选题好比找对象


与师生谈研究策略:

1:科研四要素                                                  2:突出重围的法门

3:人人信之而善忘的黄金法则                                    4:孤胆方是英雄,独创才有真才

5:大道至简,科学之魄                                          6:弃繁就简

7:以特制胜                                                    8:综括

9:反行众道,改形换状                                          10:迷雾中的灯塔

11:技穷时的上策                                               12:驾驭时间之术1

13:驾驭时间之术2                                              14:保质增产之法

15:类比、联想、猜测、推证                                     16:评估

17:总结与回顾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

1:广度与深度                                                  2:增加深度的窍门1 

3:增加深度的窍门2                                             4:增加深度的窍门3

5:增加深度的窍门4                                             6:增加深度的窍门5

7:增加深度的窍门6                                             8:如何培养直觉和想象力?

9:基础不好,死路一条?                                        10:阅读策略1

11:阅读策略2                                                  12:博览之术

13:增强记忆1                                                  14:增强记忆2

15:如何听讲                                                   16:最佳捷径


与师生谈科研输出:

1:论文写作五要点                                              2:论文的结构、条理和语言

3:标题、摘要、引言、结论                                      4:作学术报告四建议

5:与编审人员打交道


与师生谈科研道德:

1:何谓弄虚作假                                                2:何谓剽窃?

3:何谓自我剽窃?                                              4:版权

5:谁该当作者?                                                6:署名顺序怎么定?

7:其他学术不当行为                                            8:总结



学术不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7793-618305.html

上一篇:与国内师生谈科研道德2:何谓剽窃?
下一篇:与师生谈研究策略2:突出重围的法门
收藏 IP: 117.32.153.*| 热度|

11 杨建军 朱鸿鹄 杨秀海 盛弘强 万润兰 梁建华 刘红义 肖振亚 任胜利 翟自洋 ccc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