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值得岁月留住的毕业论文致谢!
注:原文链接:
论文致谢征集 | 齐云龙:20年两硕士 ,从三流本科到中国科学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7106-1443896.html
论文致谢,是独属于毕业季的诗篇。
在隔行如隔山,充满艰深术语的论文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能跨越专业、学历甚至年代,传递人类共有的情感。
盘点那些直击人心的致谢——
有的给人力量。比如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毕业生黄国平的“致谢”让无数人泪流满面:“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有的写出了很多学子们的“心声”:“我要感谢自己终于把这篇论文写完了,想给自己磕两个……”
有的写出了情感的荒凉:“最后,要感谢我的女朋友,在我22年的生命中始终没有出现过,让我得以专心于学术,顺利完成本科论文。”
……
《那些直击人心的“论文致谢” | 征集 》活动得到了读者的热烈响应,很多“致谢”的确直击人心。读罢这些来信,我们迫不及待把这些来信做成专题,分享给大家。
比如从内向自卑的小城少年成长成为自信博士的华中农业大学张巍瀚,他更想感谢的是自己:那个从来没有放弃过的自己,曾经无数次挑灯夜战的自己,那个没有被无数次失败击垮的自己,那个一次次敢于冲出命运枷锁的自己。
比如东北林业大学的及利,他从“幼龄林”长成了“中龄林或近熟林”,他一样感谢自己:感谢自己,感谢自己没有轻言放弃,感谢自己没有被命运的捉弄击垮而自甘堕落,感谢自己虽步履蹒跚仍行而不辍,感谢自己没有辜负这大好的青春和每一寸光阴。
比如大理大学的邓巍,他的一句“感谢那一株海棠花,倾听了我七年的心事”,让那个冲破孤独的少年跃然纸上。
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周浙昆,他特别向我们编辑部推荐了2017年博士毕业生黄健的“致谢”。周浙昆研究员告诉我们:“看到科学网在征集学位论文的致谢,我认为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致谢’记录了研究生们的心路历程以及和导师的关系,很有意义,甚至可以成为今后科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对我们而言是莫大的激励。下次的征集我们再见。
感谢所有与我们分享的朋友。科学网公众号选出其中10篇致谢片段,点击下方标题(注:编者加)即可阅读致谢原文。
还有更多精彩的致谢篇章请点击阅读➡️【我的论文致谢】。(可直接点击后进入合集)
"
植物园宛如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国。这里充满了自力更生的氛围,许多资源都能自给自足。风景又极优美,相较于灰头土脸的镇子,好似两个世界。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友善而纯粹,虽偏安一隅,与世无争,但每个人心中有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愫,对探寻自然规律的事业满腔热忱。这里的生活,相比于城市虽少了一些方便,但也少了十分的喧嚣。这里创造了一种隐居式的环境,只要自己想,就可以进行各种生活方式的实验。在这里,我的内心可以常如瓦尔登湖般平静。(黄健 ,2017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
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我走上了读博之路。
我本科的专业是喷气发动机设计,1977级,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四系。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空军院校任教,再没有读博士的愿望。2004年,我已经退休,突然产生读博士的动议,多少有些冲动。
冲动过后,就是紧张的筹备。感谢宋玉泉院士的热情推荐,感谢赵丁选教授愿意接收我这个老学生。确定方向、找导师、复习、备考……2004年3月,我踏上了7年的博士生求学之路。(韩方元,1955年3月生,2011年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韩方元:愿人生多“狂”几把,多“少年”几回】"
"
申硕成功之后,或许将来生活也不会有多么不同,但经过此番磨炼,自觉身体和心灵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最终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张学位证明,期间付出的点点滴滴的努力,都换成各种知识营养,滋润着我的身心。
虽过不惑之年却仍然时时面对生活和学习、事业中的困惑,已近“知天命”之年,却仍对前途命运仍是未知……中年已过,当我面对现实里随时可能失业的现实时,也通过一段又一段的学习和努力和命运相搏,而这一段的结果也成为时时激励自己面对未来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齐云龙,2018年至2023年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职研修班学习,2024年1月完成硕士学位培养计划,获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齐云龙:20年两硕士 ,从三流本科到中国科学院】"
"
犀者,灵物矣。古有奇书《山海经》,纵横天地之间,尽录山川金玉鸟兽,祷过之山,其下多犀,犀有角,是谓“灵犀”,“心有灵犀”典于斯也。与灵犀神游历数载,甚乐。今执此文,以冀躬行求索之情,彼思之,亦患断神游千古之际。复念父母煦伏劬劳之恩,学堂明德格物之行,师长传道受业之情,同窗技艺思辨之谊,唯恐恩师良友远别离,天各一方。每念及斯,搔首踟蹰,寝食难安。今霞思云想,字斟句酌,借此文谨寄相知恩遇之情。(孙丹辉,202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孙丹辉:与灵犀神游历数载,甚乐】
""
感谢自己四年前辞去原有工作时无畏勇气,艰辛痛苦、无力感的时光磨砺了我的意志,强大了我的心性, 由此满身披着可以对抗挫折的铠甲,满身光亮,感恩过去,不惧未来,感谢命运的眷顾。(李玉磊,2024年博士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李玉磊:艰辛痛苦的时光磨砺了我的意志,强大了我的心性】
"
"感谢各位老友在我成功时与我分享喜悦,在我消沉时给我鼓励,在我生病时为我担忧,在我糊涂时把我叫醒,生活不会一帆风顺,很幸运,身边一直有你们。还要感谢我的历任室友,漫漫长夜总是人最脆弱的时刻,我们在深夜中相互倾诉,相互安慰,相信每一个难眠的深夜过后总能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苏媛,202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苏媛:希望这本论文能成为我学术生涯的起点】"
"
难眠的夜里,我总是辗转反侧,并开始怀疑自己:哪来的勇气读博士呢?怎么别人就那么厉害? ……
在师兄的指导下,加上不错的实验结果,我进步很快,还在学术论坛上做了第一次学术报告,拿到了优秀奖。由此开始,我以师兄做榜样,培养自己刻苦认真的习惯,习惯了在寂静空旷的深夜实验室做实验,习惯了公车上旁若无人地看论文,偶尔觉得累了,我对自己说: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有些事只要月亮知道。(黄超,2021年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现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材料科学专业博士生)【黄超: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有些事只要月亮知道】"
"
在这个冬季漫长的冰城,在这个底蕴深厚的美丽东林校园,我完成了从本科、硕士和博士的11年旅程,在东林的这片黑土上,我也完成了从“幼龄林”向“中龄林或近熟林”过渡。在这里我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路途虽坎坷漫长,却也收获满囊。(及利,2022年博士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及利:感谢自己没有被命运的捉弄击垮而自甘堕落】"
"
在我的人生中,肖老师成为了我仰头就可以看到的山。肖老师给了我全面的成长机会,跟随肖老师学习,其实完成毕业课题、发表论文、获得奖励只是成长路上的副产品,真正大的收获在于,看待这个世界有了更高的视野更大的格局,看待自己和生活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更豁达的态度。……
也要感谢那些拒绝我稿件的编辑和审稿人们。硕士研究生期间我已经被25个期刊拒稿了60余次,这都是我学术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邓巍,2023年硕士毕业于大理大学。)【邓巍:感谢那一株海棠花,倾听了我七年的心事】"
"
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我们都是看到自己痛苦的过程和别人貌似轻而易举的结果。特殊的成长经历使我要在常人背后付出更多才显得“普通”,即使锐气和冲力一次次的被现实磨平,但我还是从一个内向自卑的小城少年成长成了一个自信的博士。贫寒就像凛冽的酒,喝过才敢提着虎拳往世上走,回首这一路,谈不上万般不舍,但仍心怀感激。(张巍瀚,2023年博士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张巍瀚:我没有成为很优秀的人,但好在也没有困在原地】
"
编辑 | 方圆
排版 | 华园
齐云龙,2024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从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毕业后,齐云龙在20年间两度获得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生物工程硕士学位。2018 年至 2023 年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职研修班学习, 2024 年1月完成硕士学位培养计划,获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
他说:二十年,两段硕士研究生学习路,步步风尘,步步艰辛。
齐云龙 :二十年两硕士 从三流本科到中国科学院
——第二次硕士毕业论文致谢
致谢这一章或许是我更喜欢,相比其他内容更轻松,却又让我觉得很沉重的篇章。和第一次的毕业论文致谢最后才动笔不同,这一次从知道已经经历重重考验、可以着手毕业论文之际,就开始随时在最后的致谢一章码字——因为有万千感慨,时时就会涌上心头。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回首前路,本科毕业论文已经是二十年前,第一个硕士学位论文恰是十年前……二十年,两段硕士研究生学习路,步步风尘,步步艰辛。
从2018年4月入学心理所到现在,五年半时间过去了,这期间发生了太多事情,物是人非,天壤之别……从新冠疫情再到元宇宙再到ChatGPT(这些曾是我斟酌的课题)……
这期间最疼爱我的母亲永远地离我而去,这期间历经无数波折……多少深夜中痛苦迷茫,辗转反侧……我知道,是父母无私的爱和支持让我一直努力负重前行。
回首来路,在读期间,重新静下心来读厚厚的教材,晚饭时也在听专深的讲座。无数个深夜,看文献、改论文、查期刊、改参考文献格式、投稿、查邮件、刷查稿系统、接受拒稿的现实、再投稿……经历过“山穷水尽疑无路”,也经历过“柳暗花明又一村”,而今“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
入学两年后我努力完成全部理论课学习,成绩优异(平均分90分以上,总计26门课程中,12门在95分以上,其中五门课获得满分100分)。之后面对国考,曾经因为母亲病重、心乱如麻而没能全力投入考试而以2分之差失之交臂,也因前车之鉴、痛定思痛、在遗憾和悲痛中二上战场并以两门课均为86分而获得申硕论文阶段的入场券!
最后两年间也撰写了三篇英文论文(一篇发表在 EI 会议,一篇在投,一篇修改之中)发表(接收)了五篇中文论文,作了两次学术报告……虽然文章本身学术水准和技术含量平平,但也花费了不少的心血,经历了无数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也得了新的提升。而最后的学位论文,两个月,五万余字,修改了五十余稿,最终在答辩中得到优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工智能(AI),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剧变,我们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变革者。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每一个站在答辩现场的人都曾经经历过黑夜中孤独的时光,但万万千千的我们在拼搏的路上同行,我们并不是真得孤独。
然而,人类的悲观有时候也并不相同,即使最终获得相同的学位,人们禀赋各异,需要付出的努力的艰辛也不尽相同,与我而言,这一次好像是一场炼狱。追求完美的天性,让我一遍又一遍审视每一个细节,也让我殚精竭虑、内心一次又一次倍感煎熬。
在准备继续完成毕业论文之前,导师曾经提醒过我:你已经有硕士学位了,这次想再拿一个学位,可能你能得到的远远抵不过你的付出——而如今,我对这句话的体会更加深刻。
付出过的那些自我感觉巨大甚至惨痛的代价,取得的那些引以为傲的成绩,在现实面前都显得无足轻重——每每想起《送东阳马生序》总会感慨不已,如今相比年少时的严寒酷暑,环境已经不知道要好了多少倍。然而,与此同时,学历缩水、学习已经成为终身的使命。身处北京,十几年浸于中国科学院和北大的象牙塔中,周围人才济济,才华橫溢、“烨然若神人”者众,而我无非平庸之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那么多人都在努力地活着,我没有理由不努力!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二十年来也一直在问自己到底生活中要追求什么……而现在再问自己,那些心理学词汇时常浮上脑海: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动机、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自我实现、补偿原理……
内心缺乏什么,便一直追求什么…… “此心安处是吾乡”,或许,补偿原理,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我一直对学习和上进如此执著。追求被承认、追求被父母的认可、追求对未来拼搏的激励,而付出的那些巨大甚至惨痛的代价,在获得面前似乎变得无足挂齿。
中国科学院每年毕业的硕士博士上万人,我未免太逊色。而今,其他同学或许还在冲刺的兴奋与胜利的喜悦之中,而我的内心早已波澜不惊!太阳依旧东升西落,时光依旧日复一日,花开花谢年复一年。
申硕成功之后,或许将来生活也不会有多么不同,但经过此番磨练,自觉身体和心灵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最终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张学位证明,期间付出的点点滴滴的努力,都换成各种知识营养,滋润着我的身心。虽过不惑之年却仍然时时面对生活和学习、事业中的困惑,已近“知天命”之年,却仍对前途命运仍是未知……中年已过,当我面对现实里随时可能失意的窘迫时,也通过一段又一段的学习和努力与命运相搏,而这一段的结果也成为时时激励自己面对未来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弗里茨·海德说,人人都是大众心理学家。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科,所以大众或可凭借经验、常识,在生活中不自知的使用一些心理学原理来处理问题。这段学习旅程到现在,也或许只是看到了一个里程碑,但远非终点。我想,专业的学习将会一直伴随我未来的人生。
长久地处于困境中,人常常会陷入一种被称为“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会慢慢侵蚀我们的信心、动力和勇气,使我们对未来的改变感到绝望,仿佛被一种无形的阴影笼罩,挥之不去。在这种艰难时刻,只有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的自我超越、不懈地奋斗,不断积累新的成就,才能驱散心中的阴霾,破除魔咒。
“博学笃志,格物明德”——这不仅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校训,更是其精神的精髓。这八个字镌刻在几个校区的显要位置,印在录取通知书封面上,印在学位证的底纹上,也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尽管我时常感到自己与这所学府的崇高声誉和这八字箴言之间差距甚远,但这八个字也成为我不断前行的指引。我愿意不懈努力,不断追求卓越,努力成为一个博学多识、志向坚定、探索真理、品德高尚的人。
至于感谢,我会想到许多人。我想,首先也要感谢毕业论文结构设计有“致谢”这一篇章,给了我们一个稍稍自由的空间,也给了我们一个纪念的所在——如果没有它,我们或许会忘却更多人生中珍贵的记忆!但正因为可能忘却,所以也才可能更懂得去珍惜——这或许就是人类和人工智能的最大区别之一。
要感谢伦小羽和伏芳香同学,他们是我通过国考后找导师过程中的引路人,是他们让我遇到了这次征途中最重要的导师……
感谢孙彦老师,他是我在心理学研究道路上的一位重要的引领者,是他给了我新的探索空间,在选题上鼓励我们不拘一格,勇于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真正有意义的课题。在我身处困境消沉低迷时,在工作和经济方面都愿意给予大力支持!也让我通过参与一次次组会讨论,参与论文的讨论、撰写和修改,参与国自然项目申报书的修改等进一步夯实了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基础。
感谢课题组田健池、龚园超两位同学在课题组讨论、研究当中一次次的启发、指点和帮助!尤其是田健池同学和我多次探讨相关进展,帮助我确定了最终选题,协助我进行问卷的设计和数据的分析,为我的申硕付出了大量心血!两位同学也都对我的毕业论文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感谢专业课程给予我们授课的各位老师:潘垚天、徐卓、冯伯麟、任孝鹏、陈清文、景晓娟、赵守香、禤宇明、黄四林、汤超颖、陈桄、刘涵慧、侯典牧、曹宇红……他们每一位老师都带给了我脑与心灵的冲击,共同为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
感谢答辩前后陈毅文、周洁、王詠等多位老师在答辩和论文修改等方面的不吝指导。
感谢各位评审委员会(包括在盲审中认真评阅的各位老师)及答辩委员会各位老师高屋建瓴对于本研究和论文给出的宝贵指点、意见与建议。
感谢继续教育学院徐跃玲、康江琳等老师及学生工作处李彦、王志萍等老师在我学习、提交各种材料及准备答辩期间给予的各种帮助。
感谢林萃路16号院以及2018级管理心理学班带给我那么多美好的体验和记忆。
感谢在ChatGPT等科学技术进步背后成千上万研究者的辛苦付出,以及在研究当中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带给我的灵感与启发。
借此,感谢所有曾经真诚帮助过我的人们,恩重不言谢,还有很多人我可能无法用简单的感谢来表示。我用这段文字来辅助记忆,希望能将你们永远铭记于心,也希望这段文字能够永久地存在于未来的数字世界!
2023年11月成稿
2024年7月修改
PS: 关于第一次入读国科大的经历,我此前曾写过一篇文章:蚁居九年:从唐家岭到玉泉路...
详见: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8569&do=blog&id=820240
或许,一次又一次的拼搏,让我在逆境中“困兽犹斗”,而非沉沦……
今天我愈加明了,“习得性无助”改变了太多人的命运!
虽然我并不成功,也不甘于平淡的“成功”,但现实让我学会了如同堂吉柯德、夸父式奋不顾身……
纵然生命中无人喝彩,也一路向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