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及利,2022年博士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
致谢
本文承蒙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601204;2017YFD0600605)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572019AA07;2572019CP16)的共同资助,特致殷切谢意。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在这个冬季漫长的冰城,在这个底蕴深厚的美丽东林校园,我完成了从本科、硕士和博士的11年旅程,在东林的这片黑土上,我也完成了从“幼龄林”向“中龄林或近熟林”过渡。在这里我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路途虽坎坷漫长,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初到东林的情景历历在目,目之所及,皆为回忆。
饮水思其源。首先,我要对恩师杨立学教授表达最衷心的感谢!如果没有当初杨老师对我的鼓励和支持,我想我还是一只深陷泥沼的迷途羔羊。2010年,在来到东林的第二个月,父亲因癌症去世,对那时19岁的我有如晴天霹雳,从那天起,我的天空就只是灰色的,意志也日渐消沉,有极强的厌学心理甚至退学的念头。直到我参加了东林的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从主楼四楼开始尝试联系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经理等学科各位老师们,或许是他们不太满意我的加权成绩和资质,垂头丧气的我又来到了六楼,遇见了要去上课的王政权教授,他告诉我西侧最里面的便是森林培育学教研室,冥冥之中我敲开了杨立学老师的门,那次的敲门可能是我人生中最最重要的尝试,之后我便与森林培育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与杨老师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他发给了我一些关于“植物化感”的资料回去阅读,跟我强调阅读文献的重要性。虽然最后只申请到校级(2000元)的资助,但经过杨老师科学地训练和指导,我顺利地完成项目并建立了信心。不同于其他老师对“学霸”的青睐,杨老师更相信有教无类,更愿意给我这种“吊车尾”的“学渣”学生更多的机会,于我来说,这种机会无疑是在人生谷底中的最重要的救命稻草。在之后硕博学习期间,杨老师严谨的科学态度、敏锐的洞察力、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对家庭无微不至的生活态度,都深刻地影响着我。时常怀念当初与老师一起打样地、打钻、取样、扛土和向温室搬苗子的光辉岁月,在每次去试验站的途中、野外的样地上和每次茶余饭后的路上,老师总会给我们传授科研的心得和为人处世的准则。关于博士的选题和研究设计,老师总是给予了我莫大的自由和极高的信任,在试验遇到问题和需要联系借用仪器时,老师都能给我很好的建议和帮助。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篇文章,从硕士到博士前后经历了共7次的拒稿,老师依然选择相信和鼓励我,最后梅花香自苦寒来,最终那篇硕士的数据文章发表在老牌二区的杂志上。在野外取样出发前,老师总会千叮咛万嘱咐要安全第一。除此之外,在我参加怀化森林土壤学会议、长沙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和南京土壤生态学会议中老师也是提供了莫大的支持。一路走来,太多的事情值得被铭记,短短的致谢无法将感激和感恩一一言表,只有不断地砥砺前行,不辜负老师的谆谆教诲。愿杨家将桃李满园。
同时,衷心地感谢森林培育学科沈海龙教授、王庆成教授、张彦东教授、张鹏教授、杨玲教授、谷加存教授、卫星副教授和孙海龙老师等各位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提供的指导与支持。从本科创新试验到博士,在培育学科这9年,无时无刻都在受各位老师们辛勤的工作态度、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学术功底所熏陶,记得张鹏老师和杨玲老师常常是老学科教研室早上第一个开门的人,而在晚上九、十点钟回寝室的路上,经常碰到沈海龙老师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家。王庆成和张彦东老师的博学和风趣、发散的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我的研究指引了方向。感谢谷老师、卫老师和孙老师为实验室和自习室的维护和运转付出的辛苦,这为我们创造了安全和舒适的试验环境及学习条件。
特别感谢刘滨辉教授、内蒙古自治区阿龙山林业局马立新科长和祝清超技术员,感谢他们在我们2年10次取样的鼎力支持和协助。此外,感谢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杨雨春研究员、王君副研究员、陆志民研究员、张忠辉副院长和何怀江博士等人多次提供仪器的帮助,在与杨雨春研究员和王君副研究员共同完成的重点研发项目的任务中,永远忘不了我们在吉林省红石林业局、蛟河试验林场等地确定胡桃楸、蒙古栎优树和扛胡、柞的种子的情景,永远难忘我们5月在露水河林业局的林场,披星戴月地造林14公顷有余,用扁担运苗子补植的光辉事迹。在与杨雨春研究员和王君副研究员的工作过程中,他们教会了我许多课堂上、书本中学不到的人生经验,这些都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三人行,必有我师。感谢森林培育学科王燕师姐、王文娜师姐和王娜师姐,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她们永远是值得我学习的优秀榜样,感谢她们在我做根系生态学试验时提供的帮助。感谢孙旭东师兄在我申请出国时的提供的经验借鉴。感谢同窗同学那萌博士、朱凯月博士和高芳博士的陪伴,硕博7年,是何其的缘分,他们的优秀同样是我前进的动力,祝愿他们云程发轫,万里可期。感谢于颖颖博士在我们彼此试验都不顺时的互通有无。感谢张翔、何培和刘增才,我1510优秀的室友们,我以我们寝室多次拿林学院篮球冠军和连续3年蝉联博士国奖而骄傲,怀念我们一起喝酒庆祝成功和失败、一起畅谈人生理想的点点滴滴的日子。感谢师弟于江波和张岩在阿龙山林业局10次取样和野外监测过程中的无私帮助。感谢课题组内的王思远博士、申方圆博士、刘宁博士、许丽颖博士、Atta博士和张洁博士等人在科研生活中的互帮互助,以及师妹刘月、杨阳、单成凤、易玫宏、何庆、付瀚萱、周思雨、王玉娇、薛满满、常雪薇,师弟许冠洲、王明伟、王峻禄、孟俊和任浩在日常试验和整理试验室中的帮助,真心地祝愿大家前程似锦,追着光并成为光,继续照亮他人。
同时,感谢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和资助,使我有机会在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UFZ)的BOOKE土壤生态学团队学习。国外的访问交流让我拓宽了学术视野,接触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感谢我在德国的亦师亦友的合作导师Witoon Purahong,在德访学期间,他热情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学术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尤其是在受邀参加德国真菌学会成立100年的DGfM国际学术会议作口头报告时,他给了我很多的鼓励,教会了我做研究要有更高的追求和抱负。感谢UFZ研究组的Benjawan和Sara,怀念我们一起在GCEF和图宾根森林取样的奋斗岁月。感谢马普所的Ernst‑Detlef Schulze教授、UFZ的François Buscot教授和Blagodatskaya Evgenia教授对我在德国科研工作上的帮助。感谢来自哈勒大学和UFZ的Katalee,杜梦雪、申国婷、卑其成、杨淇钧、张新铭和刘群等人在德国生活上和科研上的陪伴,山水有来路,早晚复相逢,我会永远怀念我们在哈勒一起做饭和玩ROMME的美好时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感谢我的母亲,在父亲去世的这12年里她独自支撑家里的里里外外,感谢您十几年如一日地为我遮风挡雨,感谢您的默默坚持和支持我继续求学。尽管长春与哈尔滨只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但这246公里却是我这些年来最遥远的牵挂,最单纯的放不下。您的含辛茹苦,是我每次想要坚持下去的动力;您的两鬓斑白,是我一次次试验失败的鼓励;您的无怨无悔,是对我一次次被拒稿后从头再来的鼓舞。相信山有峰顶,湖有彼岸,万物皆有回转,一切皆有回甘,惟愿母亲长寿健康,平安!
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卢森女士,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相伴,9年的时间,在最美好的青春与她相遇是我的最大运气,人生又能有几个9年呢?等待我硕士毕业,等待我工作,等待我回去读博,等待我出国访学,等待我博士毕业,谢谢她的体谅,谢谢她的默默等待,谢谢她的包容与信任。我定加倍努力,为我们的小家遮风挡雨。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却仍然热爱它。”最后,感谢自己,感谢自己没有轻言放弃,感谢自己没有被命运的捉弄击垮而自甘堕落,感谢自己虽步履蹒跚仍行而不辍,感谢自己没有辜负这大好的青春和每一寸光阴。博士的毕业只是一张入场券,愿我们顶峰相见,愿我们在冷铁卷刃之前,得以窥见天光。
及利
2022年3月于德国哈勒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5 2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