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y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xxy2011

博文

读《文化苦旅》

已有 3107 次阅读 2012-12-17 16:08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余秋雨, 文化苦旅

by Yujia

我就这样边想边走,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疲惫地伏在边地旅舍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

——余秋雨

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

——评论

【作者简介】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国际著名文化史学家、文学家、散文家、作家、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被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海内外读者高度评价他集“深度研究、亲历考察、有效传播”于一身,以整整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为守护和解读中华文化作出了先于他人的杰出贡献。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余秋雨教授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既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时代背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国内兴起一股“散文热”,铺天盖地的散文杂志、综合文学杂志以及青年爱情婚姻家庭报刊的不断出现,加之报纸的扩版,副刊、周末版的兴起,散文成了最流行的文学体裁。没有了深广的情感能力,失去了感情的锐度,深广的痛苦和壮美的欢乐成正在被温情化享乐化,人类的大欲变成了个人的私欲,小欲、激情、理想分散成了零碎花哨的装饰。正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家庭肥皂剧一样,时下流行的散文充其量是一种通俗的文本,一种无聊的媚俗。就在这个时候,一种被评论家命名为“大文化散文”的散文文本开始闪亮登场,它就是以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为代表的散文样式。她一经问世,便以独特的视角、洒脱的行文、深刻的内涵、沉重的文化底蕴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治学精神,余秋雨说:“在研究中国古代线装本的时候,耳边也会响起一批大诗人、大学者放达的脚步。” 于是,他“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推开了书房的门。”“中国文化真实的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间,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

【篇目浅析】

《道士塔》《阳关雪》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象,描述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道士塔》写莫高窟敦煌文书所遭受的历史厄运以及作者对此的感悟沉思,揭示了一个文化悲剧,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人被错置的命运是导致历史荒谬的本源所在,而“家天下”的制度则是民族悲剧的必然发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根源性动因。

疑问:质疑并批判王道士是否合理?“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作者似乎也有疑问,所以最后把王道士定位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阳关雪》

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县西南,为古代通往西北边疆的要道,地处玉门关南面。作者选取有限的自然景观,结合与之相关的人文景观,并将二者进行双向的相互阐释创造了一幅人文山水画卷。读者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引发读者反思:文明是什么?文化是什么?我们在哪里遗失?又在哪里找回?

《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全文以明暗两线通篇,对苏州直接大量的描述更为了点明文中由暗线引发的深思。《白发苏州》第一节中我们看到,在2500年历史的街道上穿越的苏州人,却仰慕着200年历史下的西方现代文明的辉煌,而现代的西方文明也融合了曾经苏州有过的灿烂。这种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冲击下产生的无奈与迷茫正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人类在接受文明时要抛弃传统,还是为了保有传统而拒绝文明?作者没有回答,他说:我一时找不到答案。苏州的忧思也许正是文化面临的忧思,或者作者已告诉了我们些什么。谁也无法拒绝文明的光芒,就象每一个古老民族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像那只勇投烈火的凤凰,在炼烧中永生。经过这种保有真善美的不断永生,才不会因为只剩年老而悲凉,或因只有年少而遗憾。这大概是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要告诉我们的。

《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天一阁”这个地方,是中国藏书史上绝对不能回避的一个很重要的书楼。它是一个很有特点的藏书楼,凝聚了中国封建社会图书收藏、流传的基本特点。天一阁的故事,天一阁的风风雨雨,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藏书史。藏书楼的第一人主人范钦的藏书也许源于其生命的自主喜好和由此而升的理性文化自觉,而天一阁传人的藏书行为,则更需要一分“意志力”,即对前辈遗产以及苛刻的保藏规则的深刻体会或虔诚敬奉。范钦“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的文化人格,生动深刻地传达了文化承继的悲怆与神圣。(藏书阁的故事)

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牌坊》《庙宇》《家住龙华》等。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5920-643617.html

上一篇:读《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
下一篇:读《选择的艺术:为什么我选的不是我要的?》
收藏 IP: 116.54.1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8: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