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封的垃圾问题——被服与建筑垃圾

已有 3211 次阅读 2014-8-21 17:36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上篇讲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封的垃圾问题中的吃喝与拉撒。现在接着说与穿着和建筑相关的垃圾问题。当时内地城市除军工企业外,一般不开设大型的服装工厂。各服装店靠承接零活儿开业,也有小型服装企业和鞋袜制造,基本没有工业废料,有一点极碎的布头儿,也送废品回收单位。学生穿的运动鞋,分为白力士鞋(一种浅腰的胶底鞋)和回力鞋(回力是品牌,上海货,是一种深腰的运动鞋,一般学生穿不起)。是从外地来的,相关情况不明。对多数市民家庭来说,衣服鞋子多为自制,袜子除自制外,也买一些。所买是针织工业品,生产过程产生垃圾不多,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当时衣服被褥不会形成垃圾。因为旧衣服要撕开当补丁用,剩下的要供作鞋用。我在博文《母亲对我的家务训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1888-621797.html中提到母亲让我学做鞋的事儿。

   除了让我学本领外,我帮母亲做家务也有相当的实用意义。那时家里人穿的鞋子大都是自己做的。家里实在不能用的破布抿了袼禙做鞋底儿和鞋帮的里儿,鞋面用结实点的布如冲服呢之类。再说,如果给每个孩子都买鞋,也实在买不起。记得爸爸一时高兴,花八块钱给妹妹买过一双皮鞋,为这事儿,母亲唠叨过许多年。

   以上所记是家搬郑州之后的事儿。在开封时更为如此。这种情况有代表性的,因为我父母都是“工作人员”(这是五十年代对有公职人员的称呼),家中比开封的一般市民生活条件要好些。

   旧鞋子都是穿得实在不能穿,所谓“五龙抓地,鸭蛋透气”,也说是说前面露脚趾,后跟穿透底。不久前,我在北岛等主编的《暴风雨的记忆》(内容是校友回忆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一书中读到,当时贵为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第一书记的彭真,儿子上高中还穿露脚趾的鞋。当然,他们并非因为穿不起鞋,但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一般生活水平。实在不能穿了,结局是卖给收破烂的,最后用于造纸。旧衣服的边边最后下场也是相类。买来的线袜要上了袜底,这样耐磨,破了反复补。最后不能补了,袜腰折线,合成线绳纳鞋底用。下部处理类似旧鞋。

   被褥不用说了,一套用许多年,棉花用久了弹弹再用。实在不行了,做褥子。最后(这种情况许多年才碰到)卖废品,用于造纸。五十年代我在开封市内还看到过旧法造纸的,用此类材料。

   总的来说,穿着由于材料的循环使用,被服产生垃圾很少,基本不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再说建筑垃圾。现在建筑垃圾是一个大项。当时不构成太大问题。五十年代的开封居民一般住传统土木结构的民房(直到文革后,还有土木工程一说)。建房用的材料主人三项,其中砖瓦,其二木料,其三砂石。木料不产生垃圾,原因已见前述。砖瓦也不产生垃圾。原因是工花钱买,谁值得浪费?不但一块整砖都不可能丢弃(现在成为常见现象),半截砖也是宝贝。小碎砖也要“填馅”,即砌在墙内。

   修旧房下的老房土,是上好的肥料,被人接到乡下。不过常见是用于垫地坪。开封段的黄河是悬河,市内地势低,如有砖石砂土垫高地平,是求之不得的。建筑所用砂石一般分为黄土、石灰。偶见用水泥和沙子。都要花钱买 ,房主不会浪费,所余会存下来待用。1972年,我的朋友魏某家附近有一间小房出售。位于郑州市蜜蜂张,标底除小破房一间,另小树一棵,石灰一小堆(我目测大约半立方米左右)。

   开封五十年代也有垃圾处理难题,主要是无认识,无资金、无技术方案和处理场地。我们家在开封所住,先在无梁庵街,后在游梁祠前街(以孟子游梁祠得名)。在游梁祠中街南面,“游梁祠”北面有一块空地,附近的人们向那儿倒垃圾。因为总有一些垃圾不能自行处理,但一般无恶臭,无难降解的垃圾。小规模的砂土类,往往也有人拉走垫地。所以积累很慢。直到我们家搬走,几年中都没有成为社会问题。(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1888-821218.html

上一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封的垃圾问题
下一篇:劝侯成亚先生读书
收藏 IP: 111.200.18.*| 热度|

4 尤明庆 庄世宇 JIANHUN lftk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