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封的垃圾问题 精选

已有 4637 次阅读 2014-8-21 02:41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循环经济, 垃圾, 开封, 肥料

        前几天在日本访问的时候,小女儿感慨日本农村和中国农村卫生状况的差异。对我说,日本的农村真干净,中国农村到处是垃圾。问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这事儿一句话讲不清楚。勉强讲的话,就是中国农村的垃圾处理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不匹配。由此我想到开封市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垃圾总量及其处理方式的问题。

      我是1951年随母亲到开封的,当时才两岁多点儿,还不大记事儿。记事儿比较清楚是从第二年即1952年开始的,1958年初,我们家搬到郑州,我对五十年代的开封印象很深。

       在我小的时候,开封刚刚经过解放战争的破坏(国共双方几次攻守,历史小说《攻克汴梁》有记载),显得破旧,但相对比较干净。究其原因,一是当时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更主要的是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垃圾总量较小,垃圾处理方式与生活方式比较匹配,处理科学(或曰符合自然与社会规律)。

       关于垃圾总量: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低下,物质消耗少,垃圾总量自然就小。下面从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几个方面分别谈谈。

     先说吃的。现在厨余是垃圾中的一个大项,当时问题则不大。进入城市消费市场的粮食本身不会产生什么垃圾。肉很少吃,包括骨头在内,无可抛弃。因为骨头可以卖钱(作为骨胶原料,有收废品的收购),零星小碎骨,置于一般生活垃圾中可做农家肥原料(后面再详谈)。蛋很少吃,鸡蛋壳处理略于同蔬菜。蔬菜吃的量比现在小许多,而且抛弃部分极少。像现在这样大量剥去外面老叶子被视为败家子作风。有一点蒜皮葱胡,也可做农家肥原料。燃料有用柴草的。当时连我这个幼稚园小朋友都从哥哥姐姐口中知道草木灰是良好的农家肥,含钾多。有农民专门来收取。我们家也用过煤。因为炉子的燃点低,煤渣松散,用于制肥(详后)。喝的,一般是水,不产生垃圾。当时没有瓶装水和软饮料。喝酒一般是散酒,如果饮用瓶装酒,瓶子要留下做油瓶或醋瓶。瓶子破了,一般也不随便扔掉,因为可以作为碎玻璃回收。

       吃喝完了要拉撒。当时大都是旱厕所。人的粪便是重要资源,有专门从事收集的。闻名全国的开封西瓜,沙甜可口的窍门之一就是施用人粪作为肥料。前面说过,煤渣用于制肥。过程是这样的。当时的旱厕所,要求大便于坑中用土盖上。城市中土少,多用颗粒松散的煤渣代替,效果良好。我最早学的儿歌是什么记不清了,似乎就是与此相关的一首茅厕文学:“大便黄又黄,臭气满天扬。便后不盖土,问你啥思想。”茅坑边上一般有一堆细煤渣,加一个小破铲子。供人厕后取用。我小姨当时在北仓女中(现为河南大学附中)上学,同学中有一家就是做粪肥营生的,虽然脏些,但比一般市民收入高。后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肥料社,人粪成为集体经济的控制对象。实际上,直到七十年代,还是如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控制一度松动。郊区农民常在夜里到城中偷粪,影响到肥料社职工的收入。记得有一次,郑州肥料社的职工反映无果(没人愿意得罪贫下中农),气急败坏,竟把几十辆粪车开到市革命委员会大院里,堵住大门,成为一个事件。总之,当时从吃喝到拉撒,形成的垃圾总量很小,且处理过程比较科学,极可为今日鼓吹之循环经济所参考。(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1888-821007.html

上一篇:这位教授的病根儿在哪里?
下一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封的垃圾问题——被服与建筑垃圾
收藏 IP: 111.200.18.*| 热度|

6 尤明庆 朱晓刚 陈楷翰 郭战胜 王荣林 辛晓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